我竟是公子扶苏

第二十九章 犁为农先

    一进门,扶苏便交代了自己与蒙恬的身份,并表示此间绝非征调徐工师。好在徐工师也对走水农械颇感兴趣,本就愿意为此工作,什么劳役不劳役的,无所谓了。

    于是一时间主客相宜,其乐融融。原本粗陋的“原始”设计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被经验老道的徐工师逐渐完善。

    见事已告一段落,扶苏转而发出了疑问:“方才进门时发现徐工师竟在坊中开辟农田,颇为惊异,还请工师领我等前去一观。”

    “公子不知,那是我用新犁所耕。”

    “哦?”

    扶苏颇为惊异,就目前来看诞生自战国时期的是秦朝最为广泛的犁具,但实际上在阳周范围内使用的并不多见。这曲齿式犁虽较之西汉的耦犁有所不如,但也比耒耜来得先进,徐工师竟然不想着推广却想着改良,着实令人吃惊。

    “新犁什么模样?效率如何?”

    扶苏有些好奇。

    “我将曲齿的三齿变为一齿,一齿为铁铸,原本希望能便于人耕,奈何效果远不及牛耕。”

    扶苏轻笑,“铁具与牛,一如鱼和熊掌,二者难说轻贵。若以寻常之家择选,必选耕牛。”

    现在秦朝的冶铁技术虽然领先欧洲,但是仅限于一地一处,并未在全国普及,所以铁器还是比较昂贵的。而耕牛更是如同人口一般在册造籍,连死后的耕牛都需要官府确认是病死或老死后才有机会自由分配,待遇远超一般奴籍。

    “不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徐工师所做并非无用。”

    “确实如此。”

    徐工师抚须无奈叹道,同时一边起身一边引着两人前往翻地,近处观看。

    “公子请看,这耒耕较浅,不过脚踝之深,难以深翻土地。但是牛耕却可以翻地一尺,深耕之后的土地抗旱保墒,虫害更少。”

    此时垄上正好有两人一牛正在试验性地耕地,一人牵牛,一人扶犁。扶苏敏锐地发现扶犁人时不时让牵牛人停下,将铁犁耕地堆积起来的泥土手动向一边排去之后才继续犁地。

    扶苏前去近身观察之后竟然发现这犁形似直辕犁,旋即来了兴致,在脑海中开始翻找仅剩的知识。好在前世儿时也看过爷爷奶奶用牛犁田,记住了些完全时期犁的样貌,发现了这是缺少了犁壁的缘故。

    犁壁是汉代农业的一项技术性突破。此前,犁只有犁冠上安装铁铧,铁铧只能翻土,不能作垄。

    所谓的作垄,就是不能让泥土翻向一侧。自犁壁发明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它不仅能碎土,而且可以将土翻向一侧,不但减少耕犁前进阻力,节省牛力,而且提升翻土效率。

    扶苏找准机会,在二人停顿时马上将这一影响效率的弊端告诉给了徐工师。

    “这确实是个问题。”

    徐工师微微点头表示同意,旋即就问道,“不知公子可有法子解之?”

    “犁铲之上加一物什便可解之。此物或为铁制,亦可铜制。如大雁南飞之状,似比翼之鸟。前折而尖,后宽而厚。如梭尖似船头,破土如漾水,则泥似水遇壁分两侧。”

    扶苏直接就给这个东西下了定义,“由此,我取名为犁壁。”

    在扶苏看来犁壁制造难度并不高,只是古人一时还无法突破那种思维模式,只要稍加提点,便能轻易制造出来。

    话音未落,徐工师便明白了犁壁的原理,临时取来一个制作精制的小木盒,将其打开九十度后,简单固定在犁铲之上。

    “你们再试试。”

    随着耕牛的再次起步,这次犁地就比刚才更加顺畅,原本需要时不时清理的泥土此时自动的便分去两旁。

    “公子真乃神人!”

    徐工师也不得不对此佩服万分,“为改良农具,老夫百日冥思方得此物,而今竟在公子三言两语之下便又优之。他日便闻公子贤名,今日一看,果不其然。”

    扶苏对这种叹服见多了,也不觉得不妥,坦然接受了。转而又将犁的最终形态曲辕犁讲给了徐工师听,不过扶苏觉得曲辕犁看似结构简单,实际上不少地方的细节恐怕需要不少时间来打磨,比如犁盘之类做工精巧的物什。

    当然,如果以秦朝的眼光去看待,这曲辕犁就显得格外的划时代,即使是为了大规模普及简化其中部件,也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曲辕犁还得劳烦徐工师做两件为样品,我也好将其送于咸阳与上郡,让朝廷与地方匠人仿制。”

    蒙恬嗅到了其中的政治投机。如果说之前扶苏的木轨驰道算是劳民伤财式的锦上添花,这曲辕犁可真是切切实实的雪中送炭式的精益求精,于农于国大有裨益。

    蒙恬拉着扶苏,借两步说道:“曲辕犁可为公子之功,何不报于陛下,以夺其爱?”

    扶苏颔首,“还请大将军替我拟写上书,不对,大将军一人上书即可。”

    “为何?”

    蒙恬疑惑。

    “我监于大将军,大将军又何尝不监我。之前两次,事关千钧,所以你我皆同名上书,已有结党之嫌。若这次还是这般,陛下如何待之。”

    扶苏很清楚,之前种种是为了增加上书的份量。而现在自己已经获得了临时在上郡总揽的大权,除始皇帝外近乎无人可制约,这点不得不防。不如让蒙恬继续当这个皇帝派,时不时显出二人不和的模样,让始皇帝安心。

    目前在阳周,所谋才刚刚起步,若是引得忌惮,再空降一人与自己制衡,那可真就难办了。

    “臣明白了。”

    蒙恬了然。

    农具诸事悉已告知,扶苏也觉得没有再逗留的必要了,于是便与徐工师道别。

    刚刚出门,便听到马声赫赫,原来是雍巫驾着马车赶来。

    “公子贵为帝胄,出门岂能次次与白丁一般,还请公子自爱。”

    这近宦也是忠心,扶苏也不坚持,于是邀蒙恬一同上车返程。这短程的马车坐着还算可以,久了就有些难受。

    “你的事办得如何了?”

    回到驿站,靠着软垫,斜视望着这位近宦,不知道他这一下午都跑去哪了,竟搞得有些风尘。见此,扶苏也不得不转言宽慰,“此事并非万急,可以慢慢来。”

    “公子所命,不敢迟疑,皆为要紧。”

    既然雍巫都这么说了,扶苏也不再宽勉,顺势问道,“可有结果?”

    “禀公子,宰田高祖或为齐人,自昭襄王时便迁居于此。”

    “就这么多?”

    扶苏挑眉。

    “嗯。”

    雍巫赶紧躬身,“具体的情况,小人已经派人去山东探查了。”

    “你就没有一点猜测吗?”

    扶苏望着下面平时小聪明不断的宦官,感到有些失望,语气中也带着点冷漠。

    “小人不知。”

    “宰予,孔子之徒,后为临淄大夫,因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

    通过齐人和宰氏这两点扶苏对宰田的家世作出了猜测。宰氏也算是春秋时期的贵姓,无论是出自周朝宰父官职名还是其他官职名,亦或者是源自姬姓,能拥有这姓的人非富即贵。其次,宰予常被孔子派遣,往返于齐国和楚国之间,所以才有机会做得临淄大夫之位。

    至于为何精于农事,可能因为辗转之间,弃儒入农,博得一技之长,代代口口相传罢了。

    宰氏,农家。

    “罢了。”

    扶苏揉了揉太阳穴,“将人召回,此事就此作罢。”

    宰田是不是农九家之一的宰氏,或是宰予的后人对自己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扶苏也不过是一时兴起才命雍巫调查。

    “退下吧,我一个人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