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是公子扶苏

第五十九章 坤舆故地

    经过三日的驿站传递,蒙恬奏请开梯田的表章这才摆上了始皇帝的案头。

    蒙恬对此颇为重视,不光在竹简上行文表述其中利害,还贴心的附上了在假想图,将梯田的前景具象化地呈现在始皇帝的面前,“山野沟壑,尽可为良亩。臣恳请陛下重开授田,以安众将之心。”

    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始皇帝本就打算借长子的草原攻略重启耕战之策,但经过几次与众卿的商议,才发觉草原贫瘠,尚不够分予现存的功爵之卒,更何谈战端开启后新晋的功爵者。现在内史所献的梯田之策不光能解燃眉之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治根。

    目光继续往下流动,蒙恬的择地开梯田的方略映入始皇帝眼帘:臣以为内史、陇西、汉中、河东、巴、蜀六郡既为秦国故地,吏法通畅,又多山少地,可重点育之。然后北地、上、雁门、代四郡有重兵驻扎,亦可推行之。至于其余各郡,阳奉阴违,诸事难顺,以诏示之...

    蒙卿的意思是富强故秦之土,然后徐图六国之地么。

    从某一方面来说,始皇帝确实很赞同蒙恬的提议,但是从大一统的角度出发,他这个提议就显得不切时宜了。

    诚然,考虑到适宜开梯田的地方,大多集中在秦、晋、楚三国之地,而故晋之地大致为现在的河东、河内、太原、上党、雁门等郡,处在关中势力东出的辐射区,开垦倒也无妨。反观这楚地的十余郡就显得颇为棘手。

    看到最后只有蒙恬一人署名,始皇帝不觉想起了长子,不知他是否会给自己不同的建议。

    不过,令始皇帝失望的是,自己的案台之上并没有来自长子的上书。

    这让他有些狐疑:莫非蒙卿并不赞同扶苏的做法而单独给朕奏表吗?

    “你,下去找找,看看有没有扶苏的表章。”

    始皇帝随手点了一个黄门郎下去翻点两大箩筐之中的竹简。

    稍许片刻之后,果然找到了扶苏的上书。

    这是扶苏考虑再三之后刻意“补”上的一封奏疏,其目的就在于打消始皇帝的疑虑,所以故意提出了与蒙恬相反的意见。

    始皇帝拿来一看:果然如此!

    二人对推广梯田的方式确实存在分歧,长子更倾向于广而推行,快速在全国范围铺开,将军爵者撒遍天下,与六国之民杂居,进而教化百姓。

    嗯!

    始皇帝很满意,不仅是长子的答案,还有其他方面。

    起初,始皇帝确实有些担忧分权出去之后会令长子势力陡然做大,但是眼下的情况却是蒙恬依旧能有效牵制长子,显然是自己多心了。

    “传上卿觐见。”

    秦朝的上卿一般泛指丞相,不过一些特殊的大臣依旧能在丞相之外享上卿之名,比如忠信大臣蒙毅。

    既诏而下,半刻间,三人便被黄门郎引入内廷。

    “爱卿们,来看看这个。”

    始皇帝不像上回那般打哑语,临近出巡,诸事繁杂,一切从简,开门见山的就把蒙恬、长子的上书交予三人传阅。

    “孙子曰: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朕想问问诸位爱卿,此二策相比,怎分上下?”

    “臣毅以为,公子之策为上策。”

    蒙毅第一个回应始皇帝,“陛下,天下混一已有九载,黔首奉秦而不知六国,当一视同仁,怎能区别对待?公子表饵之策中亦是视草原之人为秦人,无二待之,陛下又岂能分待华夏?这不正给了六国故民反秦的藉口?故内史之策实为下策,不可效之。”

    始皇帝其实很满意蒙毅的回答,但是并不表露丝毫倾向,目光转向二位丞相。

    “臣去疾以为,内史之策为中策。”

    冯去疾闭口不谈公子之策,显然他也认为是上策。

    于是轮到了左丞相李斯发言,李斯微微一笑。

    “臣斯以为,二策并不冲突,可辅行之。”

    这话引得二人侧目,始皇帝亦是发问:“哦?还请李卿道来。”

    “臣斯以为内史之策意在固本,而公子之策则意在培元。固本之策,陛下可择良臣为使,下郡县、开梯田;培元之策,陛下可借东巡之事,效尧舜之事,开山垦作,申张秦法,宣扬威德,使天下咸服。”

    “大善!”

    李斯将蒙恬与扶苏的对策融入到了始皇帝巡游天下的目的当中,使得始皇帝眼神一亮,开口称赞。

    “请陛下钦点使臣。”

    冯去疾见此,只好退而求其次,打算与李斯竞争一下人选的任命。怎知始皇帝却早有打算,忙不迭地就报出一串名字。

    其中有一人的名字在场三人都感到有些陌生——章邯。

    始皇帝也是从长子口中熟悉了这个名字,暗中考教了多次,认为确实是个人才,可以重用,于是也把他纳入了本次出使的大名单。

    “章邯其人年轻,恐难担大任,还请陛下另择大臣。”

    冯去疾提出了异议,但是始皇帝稍作解释后就不容置否。

    “章邯年轻有为,可堪一用,将其放在北地郡历练一番必成大器。”这北地郡恰好毗邻上郡,而长子又曾提及章邯,始皇帝自觉这是成人之美,不容冯去疾置喙。

    “西南诸郡就交由诸位爱卿了,明日之前呈报于朕。”

    “喏。”

    退到走廊上的冯去疾还是颇感振奋,毕竟冯氏的门生故吏远比李斯这个孤臣来的多,所以他才能稳坐右丞相之位。他以为陛下此举就是给冯氏机会,不过李斯的一句话提醒了他。

    “右丞相,北方边郡故有长史,陛下这才早有准备,所选之人近乎都来自少府。”

    言下之意便是陛下知道你会谋私,所以提前做了准备。

    “我自是知晓,无需左丞相提点。”

    冯去疾一边回应,一边内心无奈叹息:北方属于边郡,难道西南就没有边郡了吗?巴、蜀、汉中三郡邻白马羌与西南夷,皆属边郡,自己亦不能插手过多。只能想办法从晋地郡县上面入手,这就大大局限了冯去疾的发挥。

    好在冯姓源自郑简公封冯简子于冯邑,以封地为氏。而冯邑恰好就是三川郡的荥阳县,关中冯氏与荥阳冯氏虽然分家,但一直有所来往,也算亲近。

    “听闻左丞相长子在三川郡中处处掣肘,不妨与我说说。”

    李斯的长子李由正好担任三川郡郡守,冯去疾想以此与李斯谈谈条件,毕竟荥阳冯氏也算该地的郡望,在一些方面也会给予支持。

    “那便好好说说。”

    李斯也恰有此意,二人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