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我也想当太子

第四十二章 问对

    第二天,陈浩、周辅二人带着段然写给曹让的书信,来到了魏王府,段林亲自出门相迎。

    这位周长史的名声,段林是有所耳闻的,代王爷亲自前往尚书房为其求了个长史的位置,想必是段然颇为看重的亲信。

    只是这陈浩,当下还不知是谁。

    “周先生、陈先生”,段林分别朝二人拱了拱手,说道:“请进。”

    二人也分别还礼:“魏王。”

    “来人,看茶!”引二人入座后,段林也在主位上坐下。

    “二位先生来前,老七可曾做过交代?”段林问。

    二人站起身来,周辅则拱手回答:“王爷只说,一切都要配合魏王行事。”

    说完,陈浩上前将段然的信件交给段林,这信并未封漆,说明其可以打开观看。

    段林将这信看了一遍,又命人去拿印章、火漆等物件,开口问道:“既然是我那弟弟举荐,想必这曹都尉是信得过的,只是,小王却与他并不相熟。”

    周辅一指陈浩,说道:“陈先生与曹都尉颇有相交。”

    “哦?”段林于是看向陈浩,再度拱手说:“那就多仰赖陈先生,做个中人了。”

    陈浩连忙起身还礼。

    王府中的下人将茶水器具,以及段林要的各种物事拿来时,也带来了几份文件,段林点了点头,让他们给周辅二人送上一份。

    周辅打开后,却见正是段林设计的一系列计划,于是侧身靠近陈浩,两人一同参详起来。

    “案子实在是大,定一库的人在朝中并没有什么关系,若是要主动在内部打探消息,其实比较艰难。不过也算是祸福相依——也没有多少人能认得我的手下,降低了消息泄露的风险。”

    “本王决定,先花些时间,将这些人严密地监视住,搜集证据,最好是能抓到现行——鄂州船厂的火,恐怕是还会烧起来的。”

    两人观看文件了解行动计划之时,段林在一旁讲解。

    “至于鄂州,一定是证据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这是计划中的关键,定一库会派去大量人手。届时烦请陈先生一同前往。”

    “是。”陈浩站起身来答道。

    “不过……”段林话语突然一顿,看着二人,靠口发问:“有几件事情,小王心有疑虑。”

    周辅见状,说道:“王爷但说无妨。”

    “好吧!”段林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七弟虽然信重这位曹都尉,但,但本王究竟是未曾与其交往过的。”

    “第一件事,便是这曹都尉的职务,是否会与鄂州船厂有关系?”

    陈浩又站起身来,朗声答道:“陈某曾是鄂州武库司库,因此常与曹都尉打交道,也了解一些军需供应的流程结构。”

    “鄂州司库吗?”段林轻声说道,然后伸手示意陈浩继续说下去。

    “是这样的王爷,船厂体系,与我们地方武库,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与军中对接时,也与身为治粟都尉的曹让小将军并无瓜葛。以曹都尉的官职来看,是干净的,陈某能来邺城拜见代王,参与办理此案,便正是曹都尉举荐。”

    “好。”段然先是肯定了陈浩的发言,转而又问道:“那既然如此,曹都尉又能否帮我们接触到水师的战船供应体系。监察这些诸如鄂州船监、鄂州刺史之类的朝廷命官,定一库还勉强能做,但深入军营,实在是难,曹都尉是本王这一计划中,唯一的军方角色。”

    听闻此言,周辅拱了拱手说:“魏王不必担心,这曹都尉乃是左将军曹原的侄子,在军营中地位特殊,在归州时,也很受王爷赞誉,是个信得过且有能力的人。既然他已参与此案,且还推荐了陈先生来京城,便已表明了他的态度和能力了。”

    “第二件事,”听周辅如此说,段林也不再纠结,于是再度问道:“本王对于这件事,不知该不该做。”

    不等二人询问,段林就接着说了下去:“本王办事,一向比较操切,对于鄂州船厂的监控,小王在考虑要不要主动出击!”

    周辅顺着问道:“敢问王爷,何谓主动出击?”

    “在合适的时间,主动放出一把火来,逼得船厂露出马脚!”

    “这这这……”陈浩顿时瞠目结舌:“这,恐怕不合规矩啊。”

    周辅伸手止住他,沉声说道:“只怕弄巧成拙……”

    段林肃然看着周辅,说:“本王也是担心这一点。”

    说完,两人都低头开始沉思起来,陈浩则一字一字地看着那纸计划书。房间针落可闻。

    许久,周辅站了出来,回答道:“可以做!”

    “启禀王爷,打草就不必怕惊蛇!届时,无论成败,都能将他们的脏事曝于光天化日之下。况且,两位亲王联手查案,下官想不到什么样的蛇,能够反咬一口,又有谁,能忍受烈日炙烤!”

    段林抬起头,盯着眼前的周辅,忽然一笑,问道:“忘了请教先生名讳?”

    “周辅,字若弼!”

    ……

    当周辅陈浩二人出发前往鄂州时。段峙,领着夏国使团,以及诸多西域小国的使臣,来到了邺城。

    当初段峙特地压下了向朝廷回报西域情况的想法,决定亲自将此事上告于朝廷。

    户部、兵部、吏部、鸿胪寺等诸多部门,开始共同讨论在西域建设都护府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夏国皇帝段言欣喜若狂,当即进赵王峙为秦王,加食邑五千户,段峙成了诸王中爵位秩禄最高者。

    这样的封赏不可谓不贵,但也形同于替朝廷终结了议论,那就是在皇帝看来,西域必须纳入版图。段峙自然乐见其成,朝廷、或者说皇帝,越是重视西域,他的地位就越是稳固。

    段然却很头疼,首先他很清楚,重开丝路,确实能为帝国的财源带来极大的补充,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第一笔财政收入进账之前,户部的支出,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皇帝的强大压力之下,段然不得不亲自主持度支司对这一计划的预算审计,一时间好不忙碌。

    而正当此时,皇帝则宣布了另一项任命,鉴于秦王段峙对丝路建设上的预见性眼光,擢其担任定一库主事。

    身为户部郎中,段然知道皇帝是希望定一库能在西域收入中分一杯羹,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蛋糕太大,光凭户部也的确吃不下来。

    鄂州之事才让段然真正感到无措,这个任命,无异于临阵换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