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玉金玺缘

引言

    《道德经》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明朝崇祯年间就是一个乱象环生,民不聊生的时代。东北关外满清虎视眈眈,关内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规模民变,中华大地连年天灾,老百姓流离失所。崇祯帝继位时仅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面对万历、泰昌、天启朝留下的烂摊子,不可能要求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成年后的崇祯帝刚愎自用疑心慎重又心胸狭窄,在位十七年竟然启用了五十四位内阁阁员。文臣武将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识之士除了愤慨就是无奈,更多的朝臣是得过且过,而且宦官、外戚、文官集团恶斗不止,竟无真正实心用事者。阉党虽表面被铲除一尽,但死而不僵。东林党经万历、天启朝阉党迫害,已元气大伤,党魁钱谦益地位不高并无实权,东林党在朝堂的影响力实在有限。新的“温(体仁)派”、“周(廷儒)派”、“杨(昌嗣)派”、“刘(宇亮)派”、“孔(贞运)派”等又次第崛起,相互倾轧,每日骂战(广开言路,言者无罪)不休。书生误国、阉宦乱政在崇祯朝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朝野一片狼藉,大厦将倾。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南征,明朝宁远城守将袁崇焕拒绝努尔哈赤的招降,亲率兵民万人顽强守城。努尔哈赤战败,忧愤不已,回营途中又遭遇刺客袭击,于当年离世。满清陷入了汗位争夺战,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脱颖而出,成为满清继任大汗,但地位并不稳固。此时大明正处在天启朝末年的混乱状态中,九千九百岁、天子第二号文盲(第一是皇帝)魏忠贤专权独大,灭掉自己看不顺眼的一切人、事、物,将大明江山玩转于股掌间,大明朝局一片污秽,错过了收复关外失地、剿灭后金“叛匪”的最佳时机。

    崇祯元年(1628年),踌躇满志的崇祯帝召“将首”袁崇焕平台对奏,文人出身、书生意气的袁崇焕率性随意、轻浮自傲,在没有充分调研、分析敌我态势的情况下,竟然信口承诺五年内收复关外失地。崇祯帝闻言大喜,当即委任其为蓟辽督师,赐天子剑,授予先斩后奏权利,总领收复关外事宜。上任后,袁崇焕的军事天赋得到了极大发挥,连连挫败满清进攻,这令袁崇焕不禁有些自大,毫无缘由(看不顺眼)地杀掉驻守满清后方的皮岛、对满清有不可估量掣肘作用的毛文龙,解决了敌人皇太极的后顾之忧,这也是后来袁崇焕被汉奸范文程离间计除掉、无法自圆其说的理由之一。

    崇祯帝疑心极重用人不信,对袁崇焕制定的稳固防守、逐步收复失地的总战略极为不满,恨不得一朝收回关外失地,对久久(两年)不能“平叛”的袁崇焕失去耐心,从无条件支持信任到处处掣肘,不断派出亲信太监催工,干扰袁崇焕军事部署。此时皇太极的汗位已经巩固,采用大汉奸范文程的建议,离间崇祯帝与袁崇焕,明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这也宣示着大明王朝覆灭的倒计时开始。到崇祯朝后期,国内大规模农民暴动已成气候,大明朝对满清的作战完全变成了守势,节节败退,崇祯帝仍不放弃其先外后内的方针,一意孤行与满清决战,完全不顾“攘外必先安内”的千古真理,致使大批流寇形成气候,大明王朝京师被李自成的农民军(真正的农民,武器还是镰刀、铁锨、锄头)轻易占领,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吴山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愤然投降满清,打开山海关,清军不费吹灰之力统治了中原王朝。

    与此同时,江湖武林的正义之士纷纷慷慨赴死,谱写了一曲侠之大者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