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西风

第四章 围城内外

    就这样,任副乡(镇)长的路也被秦榣峰自己给封死了,去凉城当小文秘便成了他当下唯一的选择。走这条路是对是错,他不知道。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每一种选择都是一个围城。可吊诡的是,相对于同一时间段而言,围城内的人似乎不太好判断自己选择的对错或优劣,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分而为二,使自己同时既在围城内做一个当局者,又在围城外做一个旁观者。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觉得某一时间段处于此围城中很幸福或很痛苦,并不必然证明他在同一时间段处于彼围城中会不幸福或不痛苦,因为他既已处于此围城中,便不可能分身去体验彼围城中的悲欢离合。因此,所谓某个选择的对错或优劣,不过更多是预设性的自我交待或自我催眠罢了。

    也正是基于此,秦榣峰几乎不会说“如果当初我怎样就好了”一类的话,即使偶尔会冒出这种念头,他也会马上追问自己,如果当初真“怎样”了,就一定会比现在好吗?要是比现在更糟呢?那会不会还是这句话——“如果当初我怎样就好了”?

    秦榣峰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少说“如果”、少想“如果”,最好是不说不想。最明智的生活态度应该是“在哪个山头说哪个山头的话”,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否则只能是自寻烦恼。他进而偏执地认为,一个理性的人,时时处处都应深信他的选择是最正确的,没有之一。既然只能在此围城中,最需要做的事便是将其建成自己想要的“王国”,而不是每天幻想着彼围城的种种美好。

    而在那个时间段,“小文秘”便是秦榣峰的“围城”,他只想全力以赴地让其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绝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臆想“副乡(镇)长”那个“围城”的样子,那里是好是坏,都与他无关。

    这世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对每个人来说,一天都只有24小时,从不因某人高贵而延长,也从不因某人卑微而缩短。

    转眼间,秦榣峰已到凉城工作了近一年时光。由于经过研究生期间三年专业且系统的学习提升,他的知识储备有了质的飞跃,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优化,导致其学习和适应能力与同事相比,都有着明显的领先优势。

    对于他的表现,领导们都看在眼里,总是把很多重要的文稿任务都交给他,他也总能不负所望地高质高效完成。同时,因近几年来受到中国哲学持续不断的熏陶,他的个性与气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朋友和同事都愿意用“文质彬彬”这个词来形容他,虽然其中有客套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秦榣峰如此自信,主要源于以下判断:很多赞赏他的话,他是在对方喝醉后听到的,“酒后吐真言”的古话并非毫无依据。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他人的转述间接了解到的,在他看来,背后表扬人的话,可信度大多比当面表扬的高,即使未达到百分之百,也不至于太低。

    对上能较好地完成交办的任务、让领导放心,对同事能做到与人为善、让他们舒心,秦榣峰受到领导的青睐和同事的喜爱,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因此,尽管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文秘,他在凉城的日子也还算是过得称心惬意。

    当然,他心里自有盘算,如果有机会去更高更大的平台,他一定会努力争取,毕竟现在工作的这个产业园区只是一个副县级单位。他一直渴望拥有一个更利于发挥其能力水平的舞台,倒不是完全为了所谓的权力或者其他欲望,准确地说,他更多的是想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禀赋和才华,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以此证明,他没有辜负这一生。

    就在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时,机会来了。凉城市委办公室即将面向全市基层遴选工作人员。他认真地看了遴选条件,他都符合。他还特别留意了其中一条——“试用期未满的新聘工作人员不得报考”,而他又恰好试用期满,他因此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征兆,有点为他量身定制的意思。这么想着,他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难道我的‘小围城’要升级了吗?嗯,应该是这样,一定是这样……”

    不出所料,他以笔试面试总分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这次遴选考试。在他得知考试成绩后的一个月里,他每每想到即将进入市委大院工作,想到市委办公室作为市委的综合协调机构,位居中枢,职能重要,责任重大……就觉得兴奋不已,并且是短时间内难以抑制的那种。

    尽管在此期间,产业园区的领导曾不止一次地找他谈过话,大意大致如下:在园区虽然平台没市委办公室那么高、那么大,但竞争也相对小得多,而且他本来就在园区干得很好,领导和同事对他都给予一致好评,上升(提拔)空间巨大。而一旦去了市委办公室,舞台自然是更大了,但竞争也相应地增大,且又是一切从头开始,上升(提拔)的机会怕是未必有留在园区多……

    客观地说,领导的话不无道理,尽管他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有私心,希望他留下来承担一些更为重要紧急的文稿任务,尤其是在各单位都普遍存在严重缺乏“材料狗”的背景下……但也确实存在着如领导所说的“机会未必比现在更多更好”的风险。

    这些他心里都清楚,他知道,没有谁敢保证某一条路就真的一定适合自己,或者一定不适合自己。事实是,只有自己真真切切地走过某条路以后,才会知道适合与否。就如同他一年前选择来产业园区一样,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这种抉择到底是对是错,但一年来的经历证明,他当时的决定也没那么糟糕。

    他不由得想起了这么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决定和抉择,从只能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到决定自考本科,再到选择考研……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最终总得有一个结果,也只能有一个结果。他因此隐隐觉得命运总是有着一股神奇而强大的力量,在无形地推动着他在关键时刻下定决心、做出抉择,更多时候,与其说是他在选择命运,不如说是命运选择了他。

    他也因此给命运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命运,就是人生本来有一万种可能,可到最后却只会产生一个结果。他认为,也正因为如此,选择才显得如此重要,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总有一个“围城”在等待着作出选择的人。

    那这次他又会作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