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秦

第21章 东取弘农

    赵太宁元年(349),三月二十日,潼关北关楼,七千余苟部将士,在各军头的率领下,鱼贯出城,有序向北面进发。

    天公作美,风清光煦,日头高起,由苟安所率领的前锋,一路自高地下行,已然抵至北部大河绝壁,通过那条狭窄拥塞的黄巷坂,便能离开麟趾原,沿潼关道东行......

    苟威率本部次其后,落在最后边踵迹出发的,才是由苟政亲率的以苟氏部曲为核心力量的中军。

    关前,见队伍出发得差不多了,苟政才向带队送行的陈晃交待道:“文明,潼关,我可就交与你了!稳守城关,待我归来!”

    大概是感托付之重,陈晃面态肃然,抱拳沉声道:“将军但东行建功,至于潼关,晃唯竭力效死而已!”

    “保重!”

    “将军保重!”陈晃敬拜道。

    又深深地看了陈晃一眼,苟政方正式起行,与部曲们一道,押送着军需辎重,踏上东出旅途。至于潼关这边,苟政则出人意料的,没有留苟安、苟威乃至苟侍这些苟姓部曲驻扎,而是让陈晃率领“新编第一军”1800余人守备,还留下了半月之粮。

    此次东进,是自“潼关之变”以来,经过十日收编整备之后,这支义军第一次以“苟军”的名义,采取军事行动,虽然略显仓促,于苟政而言,却是势在必行。

    与梁犊不同,苟政的东进,不是战略,只是战术行动。甚至于,他打着的口号,都是到弘农就食,而这个口号,既实在,也明显更具吸引力。

    毕竟,明眼人都知道,潼关虽险,若短粮草,不可久恃。而放眼周遭,除了西面的关中,就只有东面的弘农郡最适合就食了。

    弘农境内,虽则以山地、丘陵为主,但沿大河铺开的北部川原地带,依旧具备良好的耕作条件,产出并不少,虽经梁犊、梁导两叔侄轮番劫掠,但若费些心力,总还是能刮出些油水的,至少不是潼关当地产出所能比拟的。

    当然,就食也并非苟政东进的根本目标,这是鞭策部众的一个口号,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苟政还有两个目的。

    一自是观望“梁犊东进”的最终结果,做好接应两个兄长的准备;二则是,不论结果究竟如何,一旦事有不妙,他即领军北渡,到河东郡去发展,而沿大河中游分布的诸多渡口中,只有浢津与茅津两个渡口,适合苟军北渡,而这两津都在弘农郡内。

    对于这个谋划,苟政也只与苟安等少数股肱部曲透露过,并没有大范围传播,还不是时候。对于麾下的这些豪杰义士来说,不将他们逼到那个份上,是很难死心塌地跟着走的。

    出潼关,行至一个叫阌乡的地方,三军停驻夜宿。阌乡此地,西连潼关,东接湖县,北枕大河,南依桃林,是东西交通线上的一个支点,也具备一定军事价值。

    不过,羯赵统治之下,又经梁犊起义的祸害,已然破败不堪,大军过时,连个人影都无,如此倒也省了“借宿”的麻烦。

    破旧的土坯房内,用完一小碗粟黍混合的杂粮饭,虽无油水,却也勉强充饥。在感慨了一句生存之艰后,就着柴火的光照,苟政又拿着自己粗绘的那张关右郡县图琢磨起来......

    夜色渐深,苟安找了过来,寒暄两句后,向苟政提出了他的担忧与疑问:“华阴交给孙万东,末将无意见,连潼关也交给陈晃驻守,郎君这般放心?”

    也只有在私下里的时候,苟安才亲密地称呼苟政为“郎君”,流露出的情绪也更加真挚。

    见苟政不作话,苟安又道:“这二人毕竟都是新附之将,此前在义军中,与郎君地位也相差弗许,又岂能在短短十日间,真心臣服,竭力效忠?

    何况,二人关系莫逆,一旦有所勾连......”

    “子平!”这个时候,苟政伸手打断了苟安,略作沉吟,心平气和地说道:“我知道你的担忧,也明白所虑有理,对沈、陈二人,我自不敢毫无保留地信任。

    只是,我当下所求者,不过以二人暂作屏障,以挡住关内赵军罢了。孙万东刚猛多义,陈文明沉稳有智,放眼当下义军,也唯有这二人,勉强能担此任!”

    “至于你、苟威、苟侍乃至丁良与其他苟氏部曲老人,都是我们的基石,我的腹心股肱,必须跟着大队,不便留守!”

    说着,苟政抬眼看着苟安,认真地道:“于我而言,一个华阴,一座潼关,以及孙、陈那数千军,都不重要,只有你们这些部曲以及我们手中掌握的军队与实力,才是我最重要的依仗,也是我们今后于乱世生存的本钱......”

    苟政这么一讲,苟安明显好受多了,面上担忧之情缓和,略作琢磨,又不禁说道:“郎君,有一事,我已思考多时,始终不得结果,还望郎君开言解惑!”

    见苟安一番认真好学的模样,苟政不由笑了,伸手示意说:“你且讲来!”

    苟安道:“一路行来,郎君常说,羯赵行将崩溃,天下大乱未远,然而,以梁大将军如此声势,聚众十数万,席卷东向,连破赵军,直逼中原,又为何如此笃定,梁犊必然失败?”

    听到苟安提出这样的问题,苟政嘴角露出了点笑容,眼神中也带上了欣赏之意。苟安其人,面相憨厚,性子也有些迂直,但在这些容易迷惑人的表象下,却有一个内秀的心。

    虽是刀口甜血的武夫丘八,但对学习思考并不排斥,这一点极其难得,也比能打能杀,更受苟政看重,更让人欣喜。

    毕竟,别看苟政明面上坐拥万军,但他心里格外清楚,他实际上能够依靠的,还得是苟氏老人,以及那些受他恩遇感召而追随的义士。

    这些人中,或许也不乏资质出众者,但都需要点拨,培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成长,而这些条件恰恰是当下苟政缺乏的。

    同时,苟政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下,去发掘提拔,更多的,还得靠部曲们自己的觉醒与奋进。而这些人中,苟安与丁良表现出的一些特质,尤其让苟政欣慰。

    此时,迎着苟政那一对求教的眼神,苟政在组织了下语言之后,娓娓道来:“如欲探讨得出这两个结论的原因,或许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整,道不清楚。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后汉灵帝时期,曾爆发过一场黄巾起义,那大贤良师张角,率领天下太平道徒举事,祸及八州,势盛之时,教众百万,其声势远非今日之梁犊所能企及。

    可知后来之结果?”

    苟安摇摇头:“想来,应当是失败了吧!”

    “不错,不到一年,那祸连州县、震动天下的黄巾起义,就在大汉朝廷与士族、豪强的扑杀下,失败消亡。后面的事,你或许也有所耳闻。

    后汉自此彻底衰败,统治根基动摇,一直到董卓之乱、诸侯讨董,大汉帝国,刘姓天下,被它的将军、刺史、牧守们分食,乃分三国,是为魏蜀吴......”

    苟政叙说着,苟安则入了神,只可惜,苟政并没有就此深入展开,而是回到他总结的结论上来:“梁犊举事,不如黄巾起义,又如何扛得住羯赵朝廷的全力反扑。

    羯赵,胡奴政权,统治残暴,苛政虐民,四海沸腾,比之四百年大汉帝国,更是差之千里,你觉得,它又能抗住来自汹汹民意之反噬吗?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有黑山、白波等余部,依旧流窜地方,如黑山者,甚至成一方之雄。

    而梁犊失败之后,我们这些人,或许就是黑山之流了。但是,我苟政,可就不甘愿做一张燕......”

    说到后边,苟政不禁陷入到自己的情绪之中,所说的东西让苟安听得摸不着头脑,但关于苟政对羯赵与梁犊的判断,却多少有几分领悟。

    “所以,郎君打算将我军带到河东去发展?”苟安问道。

    对此,苟政舒出一口气,叹息着说:“依我构想,最想去的地方,还是关中,秦雍大地,山河形胜,我们又本是略阳郡人,那是天赐王业之地。

    只可惜,我们出身寒贱,名望不俱,眼下实力亦不足,关中的形势、势力又太过复杂,这些都不足以让我们以蛇吞象!”

    “因而,我只能选择退而求其次,向北发展,据河东以窥关内,只需扛过羯赵朝廷的围剿,不需一年半载,天下局势必然剧变,届时我们的机会也就来了。

    而这一切,首先便需要,我们这些起义军‘余孽’,能够从羯赵的兵锋下逃生,这也是我这段时间一直苦苦思量、准备的......”

    这,大抵是苟政头一次向部属完整地道出他的战略构思,而苟安,显然听呆了。缓了一会儿,方才抱拳:“郎君深谋远虑,煞费苦心,安明白了,除生死追随,别无他念!”

    “好!有你这番话,我苟政,至少不孤单!”闻之,苟政抓住苟安的手,用力地握了握。

    待两个男人之间的激情四射平复下来,苟安依旧自然,苟政则略显尴尬地起了身,渡你跟着站起的苟安吩咐道:“明日清晨,造饭进食之后,你率本部,仍为前锋,先行开进湖县,然后一路向东,打到陕县去。

    记住,以增扩军旅,收集辎需为主,另外,加强对洛阳方向的消息刺探,大兄、二兄那边,已多日闻消息,我心实忧......”

    “诺!”闻令,苟安严肃应道。

    “郎君既有意于河东郡,北面是否也当有所安排?”苟安问道。

    “此事,我打算交给丁良,由他亲自带人走一趟,再做一番探查!”苟政道。

    苟安不由点点头:“丁良其人,还是足当此任的......”

    “走,陪我去查营!”一番交流,倒把苟政的精神头给勾起来了,招招手,便往外走。

    查岗巡营,慰军抚卒,这既是苟政自发的觉悟,也是从大兄苟胜那里学来的经验,养成习惯之后,也成为他驾驭部曲、增强影响的常规手段之一。

    夜幕下的阌乡很安静,暮春的风吹拂着,还有一丝惬意与舒爽,而苟政的心,却始终难以静下来,除了对时局处境的忧虑之外,还似藏着一头猛虎,躁动不已......

    翌日,苟政军挺进湖县城,这座紧邻的潼关的县城,过去的一个多月间,始终承受着潼关义军的压力,因此分外萧条,青壮年男女早就逃干净了,只剩下些老弱妇孺,逃不走,躲不掉,麻木地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万幸碰到的“审判长”乃是苟政,对于湖县城的几百名老弱,苟军自无为难,相反,在苟政的命令下,全军不得骚扰,甚至还从自己都省着用的军粮中分出一部分,接济援助他们。

    苟三郎,又开始“犯傻”了,而听闻部下们不以为意的议论,苟政态度也很坦荡,只回复了一句话: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由苟政亲率的中军,一直开进到弘农县方才停驻,而三日之间,基本以一日一城的效率实现对弘农郡的占领。这个过程,不说易如反掌,总归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

    经由梁犊、梁导抄掠过的弘农郡,在这段时间内,实则处在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之中,如弘农、陕县这样的大县,则在局面稍稍平静,无人光顾的情况下,为一些匪盗、及豪强势力所窃据。

    不过,这些势力,随着苟军的东进,悉数被清剿一空,到三月二十三日时,除了东南的黾池、宜阳,苟军已基本实现对弘农郡主要地区的占领。

    当然,这份占领,是以城镇控制为特征,并基本停留于名义上。毕竟,城市虽是一地发展情况的集中体现,但其本身是不产粮食、物资的。

    而仅仅通过对占领城镇的缴获,根本杯水车薪,甚至无法弥补东进的消耗。青黄不接的光景,为了生存所迫,苟政也不得不开启“就(掠)食(粮)行动”。

    偌大的弘农郡,即便再惨淡,总还是有些积储的,东西在哪里呢?在那些扛过兵灾、躲过义军劫掠的坞壁、堡寨之中。

    这些堡壁,要么设立于险要之处,要么壁垒坚实,并不是那么难打的。单拎出任何一家,或许都不是苟军的对手,然而,若是一家一堡地啃过去,效率既低,代价不会小。

    因此,在对付这些豪强的事宜上,苟政不得不采取一些更加灵活的办法,至少他不再像梁犊叔侄那般纯靠人多势众,以武力强行破壁抢掠。

    以苟政作风,更喜欢讲究方式方法,这些地方豪强筑堡结壁,是为自保,那苟政就围绕着“自保”二字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