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统:从拯救苏轼开始

第11章 延伸皇权

    且说到达颍州的前一天,种建中对吴希提出建议,表示必须容仪仗稍作休整。

    否则衣冠不整、礼器不齐地到了人家欧阳修家中,恐怕反而会被误解为官家不尊重老臣。

    即便心中有万分急切,吴希仍旧听从了对方的说法,允许整个使团在离颍州州府不远的一处镇子休整了半日。

    这不仅仅是使团这边的切实要求,而且此时也该着人先期通知颍州官府和欧阳家,请他们做好迎接天子使者的准备。

    总之,当他们来在颍州首县汝阴县之时,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

    而在城外十里,正有一干人等准备对天子使者远接高迎。

    “在下颍州知州李评,敢问可是天子使者钱塘吴冀之一行吗?”、

    正当吴希等人越发靠近迎接的地方官吏时,便远远听见为首的一位绯袍大员如是问道。

    没错,此时的颍州知州,正是之前那位被王安石赶出朝堂的李评李持正。

    原本按照王相公的心意,该把这李评贬得远远的才是,省得留在近边碍眼。

    一开始官家也是这样的,把对方发配到了河北保州做知州。

    奈何人家李评是个正经外戚出身,而且到底是有个好爹。

    他那身为赠齐国大长公主亲儿子的父亲李端愿,几次三番找到官家希望不要让儿子离开京城,哪怕是赏给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在京官职也好。

    最终官家到底是心软了,而且毕竟李评事实上是在为自己办事,才落到被当朝相公嫌弃的地步,于是终于改任他做了颍州知州。

    吴希见一州长吏亲自迎接,哪怕对方实则是给自己所代表的官家的面子,但又哪里敢托大,当即急匆匆翻身下马,往前答话。

    “在下钱塘吴希,见过持正公。”

    李评面上微微露出喜色,却又旋即收敛,毕竟吴希此行是来探视将死的欧阳修的,相谈甚欢在此时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场面。

    “前时本官离京赴颍,而冀之自颍州北上,却是缘悭一面。今日见得冀之,总算是了却了三分遗憾。”

    吴希笑着与对方客套了几句,对于这个天子近臣,他也不好交往过深的。

    转过头来,却发现欧阳修的三子欧阳棐赫然在列,吴希向李评告罪一声,复又来到身着深绿色官服的欧阳棐身前。

    “叔弼兄,在下去而复返,却不知欧阳公现下身体如何?”

    欧阳棐一时间有些百味杂陈,一方面是真心替眼前这个自家父亲欣赏的年轻人高兴,另一方面却是想到病得愈发严重的父亲,也是有些黯然神伤。

    良久,他也只是说了句:“好好,冀之啊,家父知道你进京后的成就,终日里念叨个不停,是真心为你高兴啊。”

    吴希见对方没有回答欧阳修身体如何,却也没有追问,他也知道情况必定是不好的。

    “劳烦欧阳公挂念。咱们不要耽搁,不如这就往欧阳家去吧?”

    后一句话,他是同时向李评发问的。

    欧阳棐、李评自是都无意见,于是吴希重新回到仪仗队列翻身上马。

    而李评和欧阳棐以及地方大小官吏们,自然是该上马的上马,该上车的上车,浩浩荡荡充作天使仪仗前引。

    颍州首县汝阴县城并不大,没多久,一众人马便来在了欧阳家宅邸门口。

    吴希再次下得马来,却是自怀中摸出一份制书。

    这是他离京之前,官家命翰林学士曾布所书对欧阳修的推恩大诏。

    “叔弼兄,欧阳公可还能起身吗?”

    欧阳棐目光暗淡地摇了摇头:“自前几日起,家父下半身便几乎瘫痪,已经难以行走了。”

    吴希抿了抿嘴,却道:“那还请叔弼兄请出伯和公,便由二位代父听制吧。”

    欧阳棐点了点头,转身进了宅院,去寻自己的兄长欧阳发。

    趁这个空隙,知州李评凑过来向吴希问道:“冀之自汴京而来,官家一切都好吗?”

    吴希点头答道:“下官离京之前,曾蒙官家赏赐同食,官家一切都好,还请持正公放心。”

    李评听罢连声说好,却又转而叹息一声:“可惜不能见容于朝堂诸公,再难服侍在官家左右了。”

    吴希心中暗道,就凭您一心充作官家在外朝耳目的作为,别说当朝宰执容不得你,换做任何一个稍有见识的士大夫怕是都容不下你。

    心中虽然这样想,但他还是恳切来言:“持正公不必妄自菲薄,官家还是十分看重您的,想来一任过后,便会将您召回身边服侍了。”

    李评叹息一声:“冀之,其实本官并非贪图名位俸禄,只是官家英武令人心折,本官是真想为官家的事业出些力气啊。”

    听了这话,吴希却是心中一动,这李评倒是很适合做一个位置——大宋版锦衣卫的指挥使。

    且说那日他曾向官家夸下海口,说要为之整饬一个更为有效的监察机制出来。

    的确是夸海口了,因为宋代的检查机制其实已经很完善了,在中央则有御史台,在地方则有诸监司。

    御史台上劾宰执、下察百官,如果能够排除党争因素对这项机制运转的制约,那么至少在宋代的历史背景下它已经是足够完善的了。

    至于地方的诸监司,经略安抚使主责地方军政、盗贼事,转运使主管民生钱粮,提点刑狱使主理地方刑狱案件,提举常平仓主营灾年救济、农田水利。

    而四监司又分别对一路之内大小官员有着监督之权,至少在制度设计上来说已经比较完善了。

    那么此时的监察体系究竟有何欠缺呢?

    在吴希看来,主要问题发生在缺乏对监督权的监督。

    缺少了对监督权的监管,是导致未来一段时期之内,台谏系统几乎沦为党争武器的重要原因。

    同样,地方监司门由于常驻地方,几乎成为州以上的又一级地方政府,在对其履职情况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官官相护将是不可避免的困境。

    而要强化对监督权的监督,至少在古代中国,则必须进一步延伸皇权。

    就比如沈括这位两浙路察访使,便是典型的皇权延伸到两浙地区的情况。

    而延伸皇权,除了察访使这种临时性的措置外,更方便的方式实际是搞一个像锦衣卫那样的机构。

    然而,若是敢这般明目张胆地帮助官家扩张皇权,他吴希恐怕也就不用在朝堂混下去了。

    毕竟此时须不是明清,士大夫们一个个仍以限制皇权为己任。

    因此,此事恐怕还得从长计议。

    正当吴希还在胡思乱想之际,欧阳发、欧阳棐兄弟终于各自整理好衣着、仪表,匆匆打开欧阳府中门,躬身来在台阶之下听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