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一统:从拯救苏轼开始

第66章 一些往事

    看着自家府君总算是稳定了下来,李昭玘方才好好替对方思考起了对策。

    “府君,依着下官说来,此时当先一件事,便是稳定好吴察判那边的心思。您别看其人年纪轻轻,不过却是很有决断且不迂腐之人,若是他愿意为您转圜一二,总是能够将事情遮掩过去的。”

    郭逵略显犹豫:“可是我与这位吴察判非亲非故,人家凭什么与我帮忙呢?”

    李昭玘却是两手一摊:“下官与之相识也不过一日,如何能够请动对方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不过您不是与大苏学士多少有些交情么?他可是大苏的学生,说不得这会有些用的。”

    “我与大苏交情不深......也罢,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州判可还有什么要教我的吗?”郭逵接着问道。

    “府君,此事关键一则在于吴察判,二便在于李言那个贼厮了。”

    郭逵略作思考,终于下定决心:“李言这混小子做下这等事,便是他老爹泉下有知,也该不会怪我护不住他的。”

    李言的父亲唤作李端懿,生前也是做过节度使的,死后更是得到了“侍中”这等几乎顶格的追赠。

    他郭逵在年龄上长李端懿十几岁,在身份上则不如,毕竟人家是堂堂公主的亲儿子。

    不过从前相交时,双方也都不是看重身份、名位之人,因此私人关系一直极佳。

    这也是郭逵愿意帮李言的原因所在,不过这都是建立在他不知道李言,究竟惹下多大祸事情况下的。

    “不行,我这便着人去军中拿他!”郭逵越想越气,却是当即下了决断。

    李昭玘连忙就去阻拦:“府君,这个时候你我更要沉得住气才行。李言那贼厮向来在军中还是有些威望的,非您亲自去拿恐怕要惹出事情来。”

    郭逵想了想倒也觉得是这么一回事。

    “不过老夫如今不是要与这位吴察判作陪么?”

    李昭玘点点头:“吴察判这边,甚至还要比抓捕李言那贼厮重要一些,而且捉拿李言、李立二人之时,最好能够带上吴察判一起。”

    “这是为何?这般危险的事情,我看还是不要他参与进来了吧,毕竟是个文弱书生,万一伤着了咋办?”

    李昭玘却是摆了摆手:“府君是没见着这位察判昨日满身带血的样子。而且话说回来,便是其人真就只是个文弱书生,您在自家军中难道还保不住他么?”

    “保自然是保得住的,老夫瞪一瞪眼,哪个兵痞敢不要命的上前?”

    “这不就是了。以下官之见,吴察判必然也是想要亲手逮住那李家兄弟的。于私则是报昨日的仇怨,于公则是揽一笔功劳,我们带着他一起去本身也是一种示好了。”

    郭逵沉吟一声,倒也觉得对方说得没错,于是便当即答应了下来,便要往回走去。

    李昭玘赶忙再次叫住对方:“府君,虽说抓捕他们需要您与吴察判一起出面,不过此刻也须安排个得力的去盯着点才行,以免他们在军中惹出什么祸患来!”

    郭逵脚步一顿:“是极是极,那州判且去为吴察判准备吃食,老夫寻一精明人回营中去盯着。”

    李昭玘应是而去,郭逵也自去寻自己的亲信,嘱咐对方回军营中紧密看守,不要给了那李家兄弟以作乱之机。

    此时,吴希尚不知道事情有了变化,兀自在房中饮茶休息,等待着郭、李二人的回返。

    连日路途奔波且不说,从昨日清晨到现在,他更是没得着多少休息时间,因此整个人昏沉得不行。

    也就是李言、李立两兄弟的祸患还没除掉,他方才能够强打起几分精神来,否则此刻大概都能坐着昏睡过去了。

    没让其人等待多久,郭逵和李昭玘便前后脚回到了房中,各自按主从落了座。

    “吴察判,昨日事情的经过,刚刚李州判与老夫大概说清楚了。你只放心,李言、李立那厮掀不起什么风浪,老夫一定将人替你拿回来。”

    郭逵当先开口,却终究没有说出实话。

    李昭玘也从旁帮腔:“不错,吴员外,我潞州上下,无一人会容忍这等悖逆之徒存在,你且放宽心便是。”

    面对两人信誓旦旦的保证,吴希却也是展颜一笑:“郭府君、李州判,我自是相信潞州上下的,李言贼子,不能代表潞州同僚半分。”

    他话语中也说得清楚,李言作乱只是个例而已,不代表潞州上下都是乱臣贼子。

    但至于说潞州官员们有没有其他问题,以及郭逵和李昭玘在此事中需不需要负责任,他则是半点也没有表达自己的看法。

    郭逵和李昭玘自也听出了这层意思,却是各自心中叫苦不迭。

    “吴察判,你是何时到的京中来着?你师大苏学士在杭一切都好吗?”扯了会其他闲话之后,郭逵终于提起了苏轼这层关系。

    吴希倒是不知道自家老师与对方还有交情,不过却也并不觉得意外,大苏学士名满天下,朋友自然也是满天下都有。

    “我是六月时自杭州北上的,一路上替老师拜访故旧,七月底才抵达汴京城。前些时候老师还有信与我,言说他那边一切都好,劳烦郭府君挂念了。”

    “这便好,这便好。”郭逵连声答应不停,脸上却是露出感慨之意,“想当初老夫将要出镇陕西,你老师便曾与我说过许多彼处的风土人情,还提了许多很好的施政建议。这一说起来,都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

    郭逵此刻倒也算是真情流露。

    他与苏轼交情虽不算深厚,但的确有过这样一段渊源。

    彼时他刚刚因为战功赫赫,骤然登临执政高位,任为签书枢密院事、陕西路宣抚使,在朝中没少受到非议。

    因此待他临行时,送别的大多都是些武官、将领,而苏轼作为正经的文官也来送行,在众人之中自是十分显眼的。

    于是郭逵便将苏轼喊到了身前,才晓得对方曾在陕西凤翔府任职多年,因此前来送别将赴陕西的执政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