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意志

第五十八章 获奖

    杨宏远这些年在监狱里过得很平静,估计不久就能迎来第一次减刑。

    他知道能这么平静无虞地度过这些日子,得益于自己的嘴巴很紧,不该说的什么也没说。

    这天吃完晚饭,所有人照例回到房间看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

    新闻里的女主持人念着稿子说,今年又是科技创新百花齐放的一年,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们大放异彩,有不少高等学校的学术评选活动见证了许多卓越的成果,年长的一代人老骥伏枥,宝刀未老,年轻的一代人后起直追,青出于蓝,在两代人共同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在很多科研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比如,某大学的XX团队发明的“软体”机器人,通过模仿折纸的折叠运动设计了一种流体驱动的全柔性人工肌肉。该人工肌肉模块可以驱动重达十余公斤的重物,展示了极强的负载承受能力,且可实现伸缩、弯曲、扭转、径向运动。该设计在面对空间探索及紧急救援等动态复杂的任务时,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再比如,S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XX团队的发现证实了XX免疫细胞嘌呤代谢紊乱在焦虑症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近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多种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当前临床中使用的治疗药物多是直接靶向中枢神经,常伴随着许多副作用。该项研究成果初步绘制了一副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互相作用的融合地图,为相关疾病的预后判断和干预治疗提供了更多方案。*

    主持人每报道一各团队都会放一幅团队成员的图片,于是杨宏远就在这时看见了他儿子杨奕。

    他激动地指着电视屏幕,像从前杨奕上学的时候拿了一百分一样,洋洋得意地说:“那,那是我儿子!”

    所有人都看着他,没人说话。

    他激动地说:“我儿子,真的,S大的生命科学研究院的XX团队,骗你们不是人!”

    跟他平时关系比较好的老李是醉驾撞死了人进来的,人比较老实,拉着他坐下来:“不是不相信你,就是没想到你儿子这么厉害。”

    其他的舍友也纷纷说:“是啊,还上了新闻联播,这在我们农村,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对啊,老杨,没想到你儿子还挺出息,我要是你,就得好好争取减刑,早点出去一家团聚,享享清福。”

    “你老婆呢?没跟你离吧?”

    杨宏远摇头。

    “那更得早点出去,这么重情义的女人现在可不多了,别让人家守活寡。”

    “就是就是。”

    杨宏远在众人的夸奖中沉默,他也没想到在狱中天天都很低调的自己会在刚才忍不住喊出来这是自己的儿子,但回头一想,其实他无非就是太久没有听到别人夸自己儿子,夸自己老婆了。

    他太想他们了。

    如今他如愿听到了别人对自己家人的褒奖,却更想他们了。

    从前,他想过要发达,要出人头地,要傲视所有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以至于这种想法充斥了他的头脑,让他丢弃了良知,背叛了好友,变成了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

    但其实,他并没有想过要害死人,也没有想到有生之日自己会沦落到铁窗中。

    刚进来的时候,处处都让他难以适应,从运营公司的总裁沦落到阶下囚,这种天壤之别没有人能一下子习惯。但他也知道自己罪有应得,便只是行尸走肉,逆来顺受。他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只是希望用漫长的生命来反省,赎罪。

    他从没有想过自己出去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毕竟那时候他也白发苍苍了。

    可是杨奕的获奖就好像在他灰暗的道路上亮起了一盏灯。他久违的为儿子骄傲的情绪就这样被点燃了一些。接着,室友们的夸奖让这种骄傲越来越盛。

    他想起了杨奕小的时候,他一直聪明好学,成绩也名列前茅,不论做什么都不太需要家长操心。杨宏远和吴秀对别的家长投来的艳羡的目光都司空见惯了,这也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在杨宏远的人生中有可能比他的事业更重要,那也只可能是孩子的成就了。

    杨宏远突然有点为自己不值。如今孩子的成就越来越大,人生越来越灿烂,他却不能在他身边分享这种荣耀。甚至最平常的一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都无法享有,当年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可有想过这些后果?

    自然是没有的,他被利欲熏心蒙蔽了良知,无法看见功成名就之外的后果。

    但此时,他开始有点后悔自己之前的决定了。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决定主动找监狱的魏教导员聊天,想打听一下减刑的事情。

    老魏是个精瘦的小个子,但腰板挺得很直,仿佛他一点儿也不比别人矮。

    看一直都很沉默寡言的杨宏远主动找他聊天,他也挺高兴。

    “了解减刑?你是不是听说了什么风声说这次要大范围减刑?其实我还没有确切消息,就算有也不能透露给你。我告诉你,你愿意向我袒露心扉我很开心,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是做到位了,但我不能做违背原则的事情,所有人员的减刑都必须符合条件和手续。”

    “这我懂,我不是打听这个。”

    “你不是说打听减刑?”

    “不是这个减刑,是那个如果有提供重要信息,对案情有特别大的帮助的那种减刑。”

    “哦这个啊,是有啊,不过你的案子不是都清晰了吗?”老魏审视着杨宏远,沉沉地说:“难道,你的案子还有什么隐情?”

    杨宏远看了看门,又看了看墙角上方的摄像头,问:“我就是了解一下,如果有这种信息的话,像我的情况,能减多少年,比我等着表现好减刑是不是更快?”

    老魏沉吟半晌,说:“那也要分情况,看你交待的东西最后你自己是个什么角色,如果主犯都不是你,那你的刑期肯定就会有大幅度的减短了。”

    他拉了拉椅子,往杨宏远的方向靠了靠,郑重地说:“老杨,你能有这个觉悟很不错,想想你老婆儿子,别荒废几十年在这里。”

    但是,他没等来老杨的即刻坦白,他不动声色地想了一会说:“我再考虑考虑。”

    老魏经验丰富,知道欲速则不达,只能放杨宏远先回去。

    过几天,杨宏远这么多年第一次主动要求联系他家里人,并且指明要他老婆吴秀来探监。

    吴秀一次也没来过,她一直在生杨宏远的气。只为利益做出危害大众的产品,还害死自己最好的朋友两夫妻,哪样都是她不能原谅的事情。

    她也想过要不要离婚,可是想到两个人结婚以来的恩爱种种,她又会有些心软,再看看儿子杨奕,虽然早已经成年,学业上也样样拔尖,但他能不能接受这个家的分崩离析呢?

    她挣扎着犹豫着,几年就过去了,离婚没再提上日程,唯一还能表达着自己的怨气的方式就是,一次也没有去看过杨宏远。

    这天恰好杨奕回来跟她说到自己获奖的事,看到母亲这些年不开心,母子俩开诚布公地聊了一下,反而是杨奕率先提出问她要不要离婚。

    他说,他年纪这么大了,父母离婚对他没有什么影响,鼓励吴秀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吴秀不知道自己想怎样,她哪里还会有什么幸福,她虽然恨杨宏远,但她也没有办法再爱上另外一个人。

    收到杨宏远要求她探监的消息是在和杨奕谈话的第二天,她想了想,第一次答应了去看他。

    也许,聊一下有助于让自己下定决心吧。

    监狱探视的房间里,探视的厚玻璃把两个人近在咫尺的空间分出了天涯海角的距离。

    被玻璃隔开的两个人坐下,各自拿起话筒,沉默良久。

    “你……还好吗?”杨宏远开口,嗓音沙哑,不复从前的洪亮自信。

    “挺好的。”吴秀开口,竟有些颤抖。

    又是一阵沉默。

    “我想争取减刑。”

    “也……挺好的。”

    “不是那种减刑,是……唉,总之你等着,我会提早出来,我不会再辜负你和小奕了,这次真的不会,我知道自己错了。你……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吗?”杨宏远快速说完这段在脑海里复习了许多遍的话,发现自己仍然没能平静地说出来。

    他语气急躁而激动,仿佛在等着吴秀内心给自己的审判。

    吴秀一下就泪盈满眶。

    她何尝没有盼着杨宏远有一天亲口对自己说这些话。如今听到了,虽然晚了几年,她也没想好要不要原谅他,但好歹心里的坎过去了一点,她看到了杨宏远的态度。

    她没有说话。

    看着不停流泪的吴秀,杨宏远似乎非常害怕她告诉自己不行,他飞快地说了一句“你等我”就啪地挂断了通话,转身向里间走去。

    杨宏远上学的时候有记日记的习惯,但工作以后就少了许多。后来来了监狱,活动突然变得单纯而枯燥,他便又开始了记日记。

    很多时候,他记的不过是流水账。但自从和吴秀见了面之后,他的日记开始记录得多起来。

    室友发现他似乎在写故事,有一次老李还调侃他:“老杨,你从来也不说自己怎么进来的?你该不是电视里演的那种变态连环杀手,把自己的杀人过程记录下来慢慢回味的那种人吧?”

    宿舍里其他人都笑,有人说:“老杨要是变态连环杀手,肯定不能跟我们住一起,起码也得有个单间的待遇。”

    “不不不,那他肯定得早被执行了呀,还能等这么多年?”

    杨宏远笑笑不回答,说:“我没事干,以前喜欢读书,现在看网上很多人写些无聊的故事,我觉得我自己写的比他们写的好多了,所以打算写写看。也是为以后出去打个基础吧,万一以后找不到工作我还能赚点稿费什么的。”

    老李:“老杨,要不说我怎么就是佩服你呢,你还有十几二十年刑期就开始考虑出狱后找工作的问题了,不行我得像你学习,你觉得我出去能干点什么呢?”

    另外一个狱友说:“你会干什么?你读了人家老杨那么多书吗?”

    还有人笑:“我觉得你也干不了什么,还不如就跟着老杨,给老杨打下手呗,做他秘书怎么样?”

    杨宏远摇头不回答,继续默默写他的“故事”。

    半个多月后的有一天,杨宏远吃完饭准备睡午觉,却被一群人邀请去打篮球。这些人跟他平时不是特别熟,也是突然兴起说打球少了一个人,问他要不要去。

    杨宏远刚想推辞,其中一个人说:“看你一身肌肉练得还不错,听他们说你儿子还很出息,我儿子也高中毕业上大学了,咱们边打边聊儿子吧。”

    杨宏远顿时就不好意思推辞了。

    他没有想到,这会是他最后一次打篮球,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摘自浙江大学某年十大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