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嘉靖:朱棣,你来当大将军

36 吴王说三害

    朱允熥毫不意外老朱会如此发问。

    财税之事关乎到国计民生,是王朝一等一的大事。

    钱财虽是俗物,可一个王朝少了它,还真就无法运转。

    赈济灾民、防患倭寇、西北边事、修桥铺路、广修庙宇,哪一个不要花钱?

    没有银子,朝廷百官恐怕是要罢工,要联名上书。

    朱允炆给出的这个方法,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聚拢大笔钱财,缓解国家财税紧张的局面。

    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会为大明朝埋下无穷的祸患。

    朱允熥腹中早有定稿,如今老朱问起,他自然对答如流:“皇祖父,二哥这方法就像是牛屎,看上去光鲜亮丽,实际上贻害无穷。

    孙儿认为,这方法有三害!”

    老朱微微挑眉,笑道:“允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到你这里直接给咱说出三害了,说说看,咱看看你想的对不对!”

    朱允熥点了点头,道:“第一害:败坏朝纲!

    孙儿认为,皇帝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

    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没有做到居安思危,没有为天下百姓着想。

    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时刻小心谨慎,唯恐犯下错误。

    上民之德风,下民之德草,草随风动。

    朝堂之上更是如此,臣子会以君王为表率,如果君王靠着奇技淫巧来治理国家,那么臣子就会上行下效,同样使用奇技淫巧来发号施令。

    一旦如此,则朝政败坏,朝纲废弛,天下也就危险了!

    第二害:国威沦丧!

    朝廷乃是国家的脸面所在,是天下人时刻关注且在意的地方。

    一旦朝廷开了这个口子,刚开始或许还能有所管控,但百姓之中不乏有投机倒把的不法商人。

    他们绝不会放过如此赚钱的机会,将会有样学样,将这个方法学了去。

    为了避免被朝廷处罚,他们甚至还会巧立名目,仔细包装,甚至于贿赂管控官员。

    人心贪欲无穷无尽,一旦下面的人发现此事能够牟取暴利,势必会见利忘义,一心一意搜刮民脂民膏。

    百姓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些贪官墨吏脑满肠肥,不法商人赚的盆满钵满,而朝廷,则会在百姓心中,威严大丧。沦为与不法商人一样的存在。

    从此之后,百姓与朝廷离心离德,官员与朝廷欺上瞒下,王朝倾覆只在片刻之间。

    国威沦丧如此,只要有野心之人从中作梗,则王朝颠覆,只在片刻之间!

    第三害:千古罪人!

    皇祖父曾经说过,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分得清是非黑白,辨得明忠奸善恶。

    此法一旦流行,天下百姓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所有的矛头全部会指向皇帝。

    到时候,民怨沸腾,怨声载道,百姓或许不敢当面唾骂,但背地里,绝对会将我朱家之人骂的狗血淋头。

    后世史书上更是会对此大书特书,到时候我们就是千古罪人,会被万世唾骂,永世不得翻身!

    皇祖父,这是孙儿一点浅见,也不知说的对还是不对。”

    老朱满眼都是惊喜之色,看向朱允熥的目光更是欣慰。

    不愧是老大和常氏的孩子,就是聪明,瞧这聪明劲儿,和老大一模一样。

    虽说之前有些精明过头了,可是咱训斥一顿之后,就一个晚上,这孩子就想明白了。

    那一道《问心疏》写的真好,字字珠玑,字字都写到了心里,这孩子是真的想过,也真的改变了自己。

    老朱越看越欢喜,道:“咱看你这可不是浅见,满朝文武看了这道奏疏,都未必能够反应过来其中有什么问题。

    你能够在这么短时间里想清楚想明白,还能够整理成要点,这份见识和学问,翰林院里那些翰林,都未必比得上。

    咱觉得,你现在去翰林院做个翰林编修,绝对绰绰有余,恐怕也就刘三吾能压你一头。”

    朱允熥没想到老朱如此赞誉,谦虚的笑了笑,道:“皇祖父可别夸孙儿了,孙儿心里有底,和翰林院那些读书人比起来,孙儿学的东西还是太少。”

    “好小子,不骄不躁,咱就喜欢你这点,你比允炆强!”

    老朱改口比谁都快,昨天训斥朱允熥的时候,还在叫他向朱允炆学习。

    今天就改了口,他已经比朱允炆要强了。

    速度之快,让人咋舌,可朱允熥知道,现在还不是庆祝胜利的时候。

    老人家素来都是如此,看着哪个孙儿优秀,就会夸上两句。

    即便是皇帝,那也不例外,老朱不是无情的政治机器,相反,在诸多皇帝之中,他算得上是情感最为丰富的一位。

    今天夸了他,但要是明天他犯了错,老朱依旧会训斥,依旧会骂他。

    朱允熥能做的,就是不犯错,不做错事,静静的利用危机感,让朱允炆自乱阵脚、胡乱出招。

    这一次足以证明,面对越发强势的朱允熥,朱允炆做出了自毁长城的事情。

    也真正让朱允熥见识到了,什么叫做蠢笨如猪,什么是建文智慧。

    这份脑子,别说进内阁了,就是朝堂都玩不转。

    真要进了内阁,严嵩徐阶得乐死。

    正想着,蒋瓛已经走进了文楼,跪在地上,行礼过后,静静等待着老朱的旨意。

    锦衣卫这种做脏活累活的,被皇帝召见再寻常不过,尤其老朱疑心病重,对臣子不放心,近些年来使用锦衣卫的次数也是越发多了。

    老朱没有磨叽,简单的一句话:“蒋瓛,去把黄子澄拿了,问清楚问明白。”

    “臣领旨!”

    蒋瓛躬身走出殿外,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黄子澄下诏狱受大刑,要撬出幕后主使。

    朱允熥对此无悲无喜,黄子澄是铁杆的朱允炆支持者,去掉他,朱允炆能够动用的人就更少了。

    可惜没能够把齐泰也一并带走,这位未来的兵部侍郎,志大才疏,顶天了约等于赵括。

    虽说相比于黄子澄而言,齐泰的智慧要稍稍高出那么一点,可是朱允熥心底里也看不上。

    长江黄河,清浊之论,这两个都算不上,只能是河床上的泥沙,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

    思考之时,朱允炆已经快步到了大本堂,入得其中,神色焦急的找到黄子澄和齐泰。

    朱允炆一开口,就是一句:

    “黄师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