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嘉靖:朱棣,你来当大将军

53 这么多毛病,你瞧不出来?

    对于詹徽的能力,朱允熥表示非常放心。

    说起詹徽,这也是一个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人物。

    洪武十五年,詹徽考中秀才,十月就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这什么概念?

    秀才不过是科举的第一道门,跨过去之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可是詹徽,直接从秀才往上跳跃了不知道多少级,成为了正七品的监察御史。

    虽说这件事情和洪武时期特殊的时代相关联,但是天底下秀才可不止詹徽一个。

    能够从这么多秀才之中脱颖而出,说上一句官运亨通,绝对没有问题。

    而在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的不到一年之后,也就是洪武十六年六月,詹徽被任命为试左佥都御史。

    试左佥都御史相当于实习期的意思,做得好那就转正,做不好就降回原职。

    詹徽并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试用期内表现优秀,故此仅仅四个月后,也就是洪武十六年十月,他转正了。

    真正成为了左佥都御史,大明堂堂正五品官员,此刻距离他踏上官场,不过才过去一年时间。

    但是詹徽的官运并没有从此结束,在升任左佥都御史的四个月后,也就是洪武十七年的正月,詹徽再度升迁。

    这一次,他直接升任督察院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督察院最高长官,乃是正二品大员。

    从正五品到正二品,詹徽仅仅花了不到半年时间。

    普通人进入官场,苦熬苦练数十年,都未必能够做到正五品。

    但詹徽仅仅不到三年,就从一個没有功名在身的普通人,一跃成为大明朝炙手可热的高级官员。

    但好运显然还没有结束,左都御史不是詹徽的终点!

    洪武二十三年六月,已经有四年不曾设立尚书的吏部,迎来了新的老大!

    ——詹徽!

    这位督察院一把手、大明总宪,成功的跨部门兼任为吏部尚书。

    身兼数职,且都是位高权重的实权部门,詹徽在官场可以说是混的风生水起。

    朱允熥能够明显感觉到詹徽的聪明才智,这是个极为果断又极为圆滑的人,擅长揣摩上意。

    能够走到正二品,除去时代给予的便捷之外,也充分证明詹徽的确有这个能耐。

    毕竟和他同一时期成为监察御史的秀才李原明,现在还在苦苦挣扎,显然是没有官运亨通。

    朱允熥向来是知人善任,能够帮助自己达成目的的臣子,那就是好臣子。

    眼下詹徽能够帮助他做到一些不太好做的事情,毫无疑问这位就是微缩版的严嵩。

    交代完事情,朱允熥打发詹徽离开。

    大体的章程朱允熥已经给出,詹徽能不能够完成,他并不是十分担心。

    真要是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朱允熥就真的要怀疑老朱的眼光了。

    走进文楼,老朱正在批阅奏疏,朱允熥走过去行礼之后,照旧安排了个小凳子坐在一边。

    这一回老朱没让他闲着,甩过来几本奏疏,直接道:“你瞧瞧看,有什么想法,和咱说说。”

    朱允熥熟练地接过,先是问了一句:“皇爷爷,您不让孙儿熟悉熟悉,就直接上手了?”

    老朱一抬眼,白了朱允熥一眼,又指了指旁边堆积如山的奏疏,道:“咱又不瞎,你能够提出一条鞭法,就已经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走那些流程干嘛?咱现在时间紧迫得很,你也别闲着,早点适应一下,早点来帮咱做事!”

    “行,皇爷爷,那孙儿可就不客气了!”

    朱允熥点了点头,处理奏疏嘛,他精通啊。

    这事情以前他经常做,已经习惯了,那些个后人编排他的时候,老是说他不上朝不上朝,开了个坏头,以至于后面万历也不上朝了。

    这事情能怪他?

    朱允熥表示很是冤枉,自己那好孙子没能力还学着他摆烂,差点没给玩废了,这事情能怪他?

    建文帝还给朱棣给干趴下了,难不成要怪老朱杀勋贵杀得太狠?

    纯粹是个人能力原因!

    朱允熥一直认为,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还要大。

    严嵩在的时候,他修道观修殿宇就没停过,严嵩自己还能贪一笔。

    清流给严嵩整下台了,差点没给他穷死,搞到后面还闹出欠薪的事情了。

    思绪收回,朱允熥打开奏疏,一看,眉头就皱了起来。

    倒不是说里面的内容难以处理,纯粹是这上奏疏的家伙,废话连篇。

    原本一百个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偏偏给写出了近千字,灌水严重。

    朱允熥扫了扫,看见旁边有笔,伸手拿了起来,道:“皇爷爷,孙儿可下手了!”

    老朱摆了摆手:“你自个决定就是!”

    老朱并不担心朱允熥的能力,能够提出一条鞭法,且构建已经极其完美,他还担心个锤子。

    再加上他给出的这几道奏疏,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不过内里还有些陷阱。

    老朱寻思着看看朱允熥处理问题的能力,稍加试探,以小见大。

    朱允熥拿过朱笔来,直接在空白处给出处理意见:杖十!

    事情鸡毛蒜皮,废话还一大堆,杖十已经是他手下留情。

    像这样的庸官,他是恨不得送到翰林院,让其做个抄抄写写的闲职。

    又拿起一份奏疏,朱允熥打开一瞧,这一份倒是简单许多,只不过错别字不少。

    他翻看了下上奏之人,是五军都督府一名主事上奏,关于练兵的一些建议。

    朱允熥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其中有几点写的着实不错,很有益处,就是错别字多了些,而且这一笔字稍微差上点。

    提起朱笔,朱允熥在空白处写上一个字:准!

    简单,粗暴,直接,没有多余的废话,朱允熥继续处理。

    很快,七八本奏疏被他处理完毕,老朱掐了掐时间,还不到一刻钟。

    “搞完了?”

    “皇爷爷您看看,孙儿第一次做,不知道是否得当。”

    老朱拿起这几道奏疏,瞧了瞧处理意见。

    每一道奏疏上的意见都有些不同,基本都做到位,老朱心里满意得很。

    没看错这小子,还是有两把刷子!

    不过老朱还是抽出其中一份来,沉着脸色,道:“咱看你处理挺快,怎么这么粗疏,这道折子里这么多错字漏字,你就没瞧出来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