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唐伯诚的孽债
当月亮爬上竹楼的楼顶后,她终于来到了,他张开双臂迎上去,紧紧地搂住她。俩人尽情地相吻,然后波涛汹涌般做爱,竹床在他们身子底下咯咯作响。
等到第一波激情过后,他心里突然感到了愧疚,忍不住对她说,自己感到良心不安,这么做对不起你。她趴在他的怀里,一遍遍亲吻他,并且安慰说,你没有对不起我,我感到很满足,因为我想得到的,你已经给了我。就算今后再也见不到你,我仍然会想念你,一辈子不会忘记你。
第三个夜晚,是他俩的最后分别,天亮后他就要动身,从此将天各一方,可能再也见到面。她在他的怀里伤心地流泪,双手紧紧地抱住他,不舍得他离去。时间分分秒秒过去,天快要亮了,他不得不起身。在最后一刻,她拿出从集市上买来的两个骨雕大象,一个戴在他的胸前,另一个自己贴身戴着。她说这两头大象,一个是你,一个是我,尽管以后见不到面,但是你我永远不会忘记对方。
他感动得流眼泪,也拿出自己要赠送的东西,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一件自己穿过的绒线背心。还有一件半新的棉衣,要她给自己的父亲穿,在棉衣口袋里,他暗藏了三十元钱。她家里的生活条件很不好,知道她不会收自己的钱,只得把钱放在棉衣口袋里。
唐伯诚说到这里时,坐在对面的唐朝哭出了声,他惊愕地问:“你怎么啦?”孙子抹着眼泪说:“爷爷,我太感动了,实在是太感动了。”然后问:“就这样你同茶花奶奶分开了?后来你见到过她没有?”
听见孙子改了称呼,直呼“茶花奶奶”,唐伯诚心里很感动,摇了摇头说:“没有,以后再也没有见过她。”孙子又问:“那么后来有没有联系?她给你写信了吗?”听见孙子这问,他嘴角痛苦地抽搐几下,眼眶随即又湿润了。
他永远不会忘记,在他和徐素娟结婚之前,有个女知青找上门来,并且交给他一封信,那个女知青是同他一个农场的,最后一批离开农场的上海知青。
那个女知青向他叙述:在她离开农场的那天,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正要驶上公路时,前面突然出现一个傣族女子,张开双臂拦路。拖拉机停下后,那个傣族女子奔上前,气喘吁吁问:“请问你们,有没有回上海去的?”大家这时才看清,那个傣族女子二十多岁,长得非常漂亮,身上背一只背篓,背篓里有个二岁左右的小男孩。有个知青回答说,我们都是回上海的,你有什么事?那个女子拿出一封信,哀求说能不能把这封信捎给收信人?于是有人接了过去。
那是用习题纸糊的信封,上面没有写收信人地址,只写着‘唐伯诚收’。接过去看的人说:“没有地址可麻烦了,叫我怎么给你送?那个女子连忙哀求说:“我不知道他家的地址,求求你能不能把信带到?以前他是阿坝寨小学的老师,是农场派他来寨子的。”
这几个知青同唐伯诚都不熟悉,但是都知道他去傣族村寨支教的事,还知道前年他回上海参加高考,已经被上海交大录取了。”于是有人问:“唐伯诚在上大学,你急着给他带信,是不是有什么急事?”那个女子犹豫了片刻,带着哭音说:“他是我孩子的阿爸。”说出这句话后,瞬间泪水直涌,就在这时候,只听见“哇”的一声,背篓里的孩子大哭起来。
拖拉机上的人面面相觑,这种事情在回城知青中不是个例。这时从拖拉机上跳下那个女知青,从背篓里抱出正在大哭的孩子,亲了一下他的小脸蛋,然后交到他母亲的手里,并且说:“你放心吧,这封信由我来送,我一定要把这封信,亲手交到唐伯诚的手里。”
就这样,这封信被那个女知青带回了上海。她回到家里后,四处联系从农场回来的同事,一个多月后,终于打听到唐伯诚家的地址,然后找上门来。当时他心里非常感动,再三感谢这个女知青。送走那个女知青后,急忙打开信封,看见信上写:
“唐老师:你有儿子了。孩子在78年9月2日出生,我给他取名叫云海。还要告诉你,我已经嫁人了,结婚八个月后,生下了我们的儿子。现在我很好,你不要为我和孩子担心。知道你考上了大学,学习是不是很辛苦?希望你多保重,希望你生活幸福,茶花永远记着我俩的爱……”
读过这封信,他顿时心头如同刀绞,知道自己铸成了大错。他心里十分明白,因为自己的过错,使得茶花不得不奉子成婚。茶花在信上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信的内容中能看出来,她已经嫁到别的寨子去了。她父母原本想招入门女婿,肯定是因为不得已的原因,才把女儿嫁出去的。他内心深深自责,更让他痛心的,自己有个两岁的儿子,可是自己能尽父亲的责任吗?
那封信他看过无数遍,每次看信都流泪,就像是在和茶花对话,请求她的宽恕。后来他不看了,把信夹在日记本里,锁进写字桌抽屉里,因为他已为人夫,而且有了儿子云峰。
然而有一天,他忘记了锁抽屉,徐素娟在翻抽屉时,意外发现了那封信。在证据面前,他向妻子坦白了一切,并且苦苦哀求,原谅自己的过错,替自己保守这个秘密。徐素娟当时是答应了,但是在她的心目中,从此他成了个伪君子,这也成为后来夫妻感情破裂的诱因。徐素娟后来没有恪守承诺,在离婚大战爆发时,当着全家人的面,把这件事抖了出来。唐伯诚的父母,这时才知道,他们还有个大孙子。
记得有一年,电视台播放《孽债》那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一位知青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讲述赴云南的上海知青,当年他们为了回城,其中有人忍痛抛下了自己的亲骨肉。许多年过去后,这些孩子都长大了,也都懂事了,他们从云南来到上海,来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希望在上海有个家,由此引出一连串令人唏嘘的故事。在电视剧播出期间,街头巷尾到处都在唱: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
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爸爸呀,妈妈呀,
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