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这个秦始皇很听劝

第32章 历朝军制

    蒙毅将赵高带下去审讯了。

    翌日,此事的前因后果便被赵高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出来。

    说起来他也是倒霉,因为这件事细究起来,赵高居然被他几个弟弟害了。

    众所周知,赵高出生赵氏,和嬴政也算得上八竿子打不着的本家兄弟。

    嬴政出生在邯郸,从小饱受冷眼,但回国后好歹还能继承王位,最后一统天下。

    赵高身世比嬴政还要凄惨。

    他出生隐宫,生下来就是为奴为仆的命。

    然而,赵高靠着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原有的命运。

    他的经历放在任何一本小说中都能当男主角。

    赵高本人虽然能力出色,善于隐忍,但他几个小时候穷苦怕了的弟弟却没他这种心性。

    赵高得到嬴政青睐,一朝翻身当了中车府令,他的几个弟弟自然也是鸡犬升天,虽不至于荣华富贵,但也称得上衣食无忧。

    虽然赵高恪守律法,知道始皇帝的底线,从不会为自己的弟弟们徇私安排什么官职。

    但架不住他弟弟们的主观能动性啊。

    始皇帝收集天下之兵铸造铜人,使赵高监视此事。

    这就给了赵高弟弟们钻空子的机会。

    人啊,总是贪心不足,有了曾经奢求的东西又想要更多。

    赵高昆弟几人早就对这个当了大官的哥哥有些微不满。

    你没当官的时候咱几个享受不了什么,你当了官,咱哥几个还是这副b样,那你这官不白当了吗?

    在秦国士农工商等级森严,赵高几个弟弟拉不下脸自己去经商,就利用赵高的权利,暗地里伙同铸造的工匠,偷偷运出了一批兵器想要拿去贩卖。

    然而,兵器是成功运出去了,但却找不到卖家。

    几人正苦恼时,一个大聪明提出建议,可以去找那些六国之人,这些人说不定有门路。

    完全不怕六国之人拿此事要挟他们,或者向始皇帝报告泄露此事。

    还别说,当他们找到一个原楚国贵族时,后者还真有门路让他们把这批货卖出去,这其中那楚国贵族要抽取三成利润。

    抽的有点多,不过反正货都是白捡来的,卖呗。

    如此,赵氏兄弟得了钱,能过上自己梦寐以求荣华富贵的生活;楚国贵族也白捡一份钱,同时握住了赵氏兄弟的把柄,还让买货之人欠了自己一个人情;远在会稽的项梁得了货,有了稳定的供货商,不必为兵器烦恼。

    大家都赢了,那谁输了呢?

    当然是赵高。

    兄弟几人有了钱,却不敢在兄长赵高面前表露出来。

    平日暗地里穿金戴银,珍馐佳酿。

    人前却依然同以往一样,连赵高都瞒了过去。

    直到赵高偶然间发现几人家中不小心露出的金器,才得知此事。

    刚开始他气急败坏,恨不得直接大义灭亲,将这几个蠢货一刀杀了。

    说到底,昆弟只是族弟,与他血缘关系淡薄,这事儿要是发了,他的前途也就彻底完了,甚至有杀身灭族之祸。

    但是当得知自己胞弟赵成也参与其中,提出联系六国余孽的主意也是赵成出的后,赵高彻底蚌埠住了。

    与其他几个兄弟不同,赵高对赵成可是格外优待,专门在车府令下为赵成安排了个小官当着。

    结果赵成还是不满意,想着捞些偏门儿,非得坑死他这个兄长才满意啊!

    那一天过后赵氏几兄弟足足半个月都没下来床,往前所得的财物也都被赵高收走了。

    木已成舟,赵高本想派人干掉知情的工匠和楚国贵族,但想了想后发现风险太大,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想出完美的解决办法前,他只能暂时接手此事,这一接手,就陷进去了。

    赵成几人弄出来的兵器不多,但也不少,卖出去的利润十分可观。

    古往今来,最赚钱的生意就是军火贸易。

    赵高原本是不屑于这几个小钱的,但这钱来的如此轻松,而且随着时间流逝,也并没有人发觉此事,这让他的胆子逐渐大起来了。

    “将剩下的兵器卖完就收手。”

    赵高这么想。

    他先找人将当初与赵氏兄弟串通的工匠灭口,在彻底掌控往来的行商后又令人制造了一场意外,使楚国贵族死亡。

    他还考虑过制造场“火龙烧仓”,将证据彻底消灭干净,转念觉得太过刻意才作罢。

    如此一来,此事就几乎没有被发现的可能。

    就算有人能调查出什么东西也问题不大。

    他赵高侍奉始皇帝二十余年,深得皇帝信重,有这层天下最大的保护伞在,谁敢拿此事对付他?

    可惜,赵高没想到的是,首先想要对付他的,就是他一直所依仗的保护伞。

    在嬴政面前,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狡辩都无济于事,所以才认罪地那么干脆。

    他想以一个良好的态度获得始皇帝的原谅。

    但是,哪怕免除了死刑与诛族,最后等待赵高三族的依然是流放徒刑。

    ………………

    时间不会因为人类的悲欢离合而停下,在嬴政的暗中关注下,案件处理的很快。

    几天后赵高干脆利落地被抄家了,没有任何意外发生。

    在赵氏兄弟的指认下,禁军从他们家中搜刮出几百余件还没来得及运走的武器。

    期间赵高仍然想着自救,不停上表想要最后见一面始皇帝谢罪告别,做着最后的努力。

    嬴政没给他这个机会。

    赵高及其三族在刺字后被流放到了南方。

    恰好大秦开发百越,正缺人移民,赵高和他全家也算是为此发光发热了。

    ………………

    步入月末,春意渐消,温度渐渐回暖,这是酷夏来临前的预热。

    除了流放赵高,整个下半月都没发生什么大事。

    嬴政每日按部就班地好好养生锻炼,强身健体,争取让自己能活的久一些。

    因为始皇帝月末要在咸阳宫举办酒宴,宫里的侍从宦官们早已提前忙碌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酒宴过后,下月初,燕王与赵王就要去就封了。

    看似速度这么快,显得有点着急,但诸项事宜都已经商讨完毕,军队也集结完成,再没有其他拖延的理由。

    嬴政不可能真让自己两个儿子孤身一人去边塞之地当个光杆司令,该有的配置自然得有。

    首先是封国的国相,嬴政规定其在王国内的地位类比大秦中央的丞相,位列三公之一。

    所有大臣都清楚这个职位就是始皇帝设来制衡诸王权力的,可谓实权人物之一,放在其他人眼中自然是个香饽饽。

    许多有资格担任职务的大臣都上表愿意跟随两位公子就封。

    嬴政思虑再三,却亲自点了两位儒家的博士官为相。

    被宋明理学阉割之前的儒家还是很生猛的。

    合格的儒生君子六艺无所不通,武可上马安邦,文可下马定国,能力强的一匹。

    而且儒家所提倡的“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倒是深得嬴政青睐,这些儒生天然就是诸王叛乱道路上的绊脚石,可以给诸王造成不小的麻烦。

    其次是军队。

    燕王领地更大,且与胡人相邻。

    嬴政与李斯几人商议后,决定调拨给燕王一千军队;而赵王领地就那么几个郡,又没有太多仗可打,顶多镇压下当地不服王化的刁民,调三百甲士即可。

    以这些老秦人为骨,足够他们建设出一支能看的军队了。

    月末前三日,嬴政再次得到了一次朝后世网友提问的机会。

    想起三日后酒宴上他打算主要讨论的议题,嬴政不做考虑发出了自己的问题:

    “秦朝的军制应该怎样改变才最符合秦朝?”

    点击发送,约莫一个时辰后,他便收到了一条新的回复。

    “泻药。这个问题细说的话,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每个朝代的情况不同,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军队的制度会随着时代的改变与朝代官僚制度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详情请看这条链接:________.com。”

    嬴政看得聚精会神,看到界面上标蓝的奇怪符号,他下意识点了上去,瞬间白色界面一变,跳转到一个全新的界面当中。

    还有这种操作?

    嬴政惊呆了,但很快,他就认为自己发现了宝藏。

    新的界面上显示了一篇专门论述古代军制变化的文章,十分冗长,少说也有十万字以上。

    文章对自上古夏商周起始,至新朝成立的所有军制都详细分析了一番,令嬴政瞬间就沉迷了进去。

    当他缓过神来时,太阳已经西垂,殿内烛光盈盈,灯火如豆,嬴政这才想起来还有政务没有处理。

    他揉了揉盯着屏幕看了一下午显得十分干涩的眼睛,感叹说道:

    “征兵制、募兵制、世兵制、府兵制……真没想到后世之人竟然开创出了如此多的军队制度……”

    因为嬴政对这篇文章看得十分仔细,不时还将其中所写与自己脑海里的想法印证思考,所以他阅读的速度非常缓慢,现在也只看到北宋枢密院的建立与厢军制的介绍。

    另外,虽然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兵制的变化,但也是嬴政迄今为止看到过对后世历史信息透露最多的一篇文章了。

    光是从字里行间无意间透露出的只鳞片爪中,他就完全能想象后世所发生的一切有多么精彩宏伟。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夏辽,金元明清共二十朝。

    短短两千年的时间,竟会诞生如此多的朝代是嬴政从未想过的。

    在此之前他以为秦之后是汉,汉之后顶多接续一两个朝代就到了后世。

    毕竟先秦时代,东周西周加起来近八百年时间,抛开封建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区别,光从时间刻度上比较,那对后世一众王朝真是降维打击。

    同时令嬴政感到惊奇的,是后世之人对历代前朝制度的剖析竟然能如此深刻,他用这个时代的思维去思考,光是想想写出这么一份文章所需要查找搜集的资料那就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让他对网友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更加好奇与向往。

    “这篇雄文朕一定要刻录下来时时观摩!”

    嬴政心中暗道,不过在这之前,他决定先把肚子填饱。

    吃过饭,将下午堆积的政务处理完事已至深夜。

    嬴政本想接着查看那片文章,但他太久没熬夜,早已是困得不行,只好去睡觉。

    翌日清晨,这么久养成的生物钟自然将他唤醒。

    早上鸽了锻炼身体,嬴政把文章看完。

    在阅读后半部分时,他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阅读障碍。

    特别是自元明之后,诸如“火枪”“火炮”之类的出现让嬴政有些无法理解,对与之对应的军队制度都看不懂了。

    民国之后对他来说更是天书。

    “战斗机”、“坦克”、“战列舰”。

    “潜艇”、“航母”、“火箭军”。

    他觉得这些东西应该是跟那所谓的“工业革命”有关,限于信息太少,只能省略不管了。

    在民国之前的历代兵制对他却有很大的启发性作用。

    嬴政让人从宫内找来几个学士,对他们说道:“你们备好笔与竹简,来记录朕所说的文字。”

    “诺。”

    随即,嬴政便稍作思考,将这篇文章中关于历朝历代的信息隐瞒,单纯总结出不同的兵制复述出来,让学士们记录。

    随着嬴政吐出的话语越多,几个学士也越发惊讶。

    他们原本以为始皇帝是想写篇诗赋之类的文艺作品,亦或者是发布诏令之类让他们代笔。

    结果怎么感觉始皇帝在写兵书?

    还是用白话来写的。

    学士们懵逼了。

    嬴政的嘴几乎没停过。

    他一边处理政务,一边复述,大概将原本十万字的文章篇幅压缩至六七万字,绕是这样,学士们花费一下午的时间,手腕都酸的胀痛了也写不完。

    一共花费两天,换了三批学士,才堪堪记录完成。

    众学士既要崩溃的同时,又对始皇帝惊若天人,无比敬佩。

    他们都是博学之人,自然能看懂始皇帝写的这本“兵书”到底是怎样的鸿篇巨制。

    两日过去,召开酒宴的日子也刚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