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之傻柱是个好人

第0066章 看西洋景的邻居们

    四合院的邻居们听说何家大小子买来个稀罕玩意,纷纷跑到中院凑热闹来看西洋景。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何雨柱招呼着让开个地方,用炉钩子勾起炉盖跟炉盘放在地面上,叫大家瞅瞅炉筒里面是什么样的。

    “你们看看,炉筒的下面,这里是风门跟排渣口。”

    “里面的这个是炉篦子,你们看,我这样弄几下,烧烬的炉灰渣就从炉篦子的缝隙掉下去,用小炉铲就把炉灰渣清走啦。”

    何雨柱拿着炉钩子比划几个动作,让大家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里是烟道出口。接个弯头,再接上一节烟筒,生炉子冒出来的烟就从上面冒走了。

    天一冷,煤炉放到屋里固定好,接上几节烟筒,立马能把烟排到屋外。屋里有個炉子就暖和多啦。”

    “噢,原来是这样。”

    “等到天热了,把烟筒拆掉,拎着把手从屋里拿到屋外空地上,烧个水做个饭,很方便的。”

    “炉子生好后,把炉盖跟炉盘拿掉就能加煤,然后把炉盘扣上,就这样,你们看看,严丝合缝,没有一丝烟露出来。”

    “在炉子上坐一壶水,或者放一个锅,就能烧水做饭。”

    瞅着大家伙听明白了,何雨柱接着说道:“我听人说,这煤炉可比家里用的高灶、地灶的省煤,也不像炭盆那样容易中炭气。”

    高灶、地灶,是三朝古都普通人家里常用的炊灶。

    “柱子,真的?还是假的?”

    “是呀,柱子,这玩意还能省煤?”

    “应该能吧,这煤炉的炉膛可比做饭的灶膛小多了。”何雨柱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数字来证明省煤,只能支吾着,“你们要是不放心,我就先用着,用上一年,不就清楚能不能省煤嘛。”

    “这倒是,柱子,你好好用,我们都瞧着。”

    “是呀,要是真省煤,高低我也得弄一个。”

    “柱子,你说的这好那好的,把炉子生起来,让我们这些没见识的瞅瞅呗。”

    “哟,各位,这就对不起啦,这炉子还缺一道手续。”何雨柱赶紧应话。

    煤炉拿回来还得搪泥,就是在炉筒的内侧搪上一层特别制作的泥,俗称搪炉子。

    这层泥就跟炉瓦一样,起到保护炉壁的作用。炉壁就是一层铁皮,要是没有这层保护,炉壁就会被烧得红红的,不用多久就会烧坏。

    “啥?还不能用呀。”围观的人群说什么的都有,炉子都有了,生一次火给我们瞧瞧有什么难的。

    “各位,各位,怪我没说清楚,对不住大伙了。”何雨柱赶紧圆场,他生怕别人以为他舍不得。

    “各位,都听我说,”何雨柱高声喊道:“这炉子是用铁皮打制的,不能直接生火烧的。所以,我说还少一道手续。”

    “柱子,咋还不行哪?”

    “是这样的。”何雨柱赶紧又把炉盘跟炉盖从炉子上拿了下来,用手指着炉筒的内壁说道,“你们看,要是直接生火的话,这里都会被烧红的。所以,要用炉子,还得用黄泥打成胶泥,糊在炉筒的内壁上。”

    何雨柱用手指着从炉篦子到炉口的那一块,“就是这一块,这一圈都得搪上胶泥,胶泥搪好以后,得阴干。然后才能生火试炉。”

    “原来是这样呀。”围观的人们才明白过来。

    “柱子,你这烟筒,还有这个,怎么用呀?”那人指着地上摆着的烟筒跟弯头。

    “噢,弯头是接在炉子的烟道出口上的,这样接,再接上一节烟筒,这不,炉子里的烟拐了个弯,不就往上冒了嘛。”

    “啧啧,我的乖乖,原来是这样用的呀。”

    “在这节烟筒上面再接一个弯头,横着接几节烟筒,不就把烟从屋里排到屋外了嘛。”

    “噢,明白了。”

    “柱子,你说的搪泥,要用什么样的泥呀?”

    “就是黄土呀,越粘的越好,有谁知道哪里的黄土黏性大呀?”

    “去城外找找就有了。”

    “除了黄土,还得弄点耐火的砖渣,还有麻刀。”

    “耐火的砖渣?你们轧钢厂就有吧?!”

    “咦,麻刀是什么?”

    “你不晓得?就是盖房子用的,用破麻袋,烂麻绳做的那种碎麻绒,掺在灰里抹墙用的。”

    “哟,我还真没听说过,长见识了。”

    该讲的都讲完了,何雨柱站在一边瞅着,邻居们一个个地上前仔细查看着煤炉,顺便问几句刚才没听懂的问题。

    何雨柱耐心地一一解答,这是一个跟院里大多数人接触交往的好机会。

    耐心,虚心,愿意跟院里人家有来有往的,何雨柱给自己添加了新本色,也是何雨柱打算以后跟四合院住户交往的基调。

    身段要低,手段要硬,脸皮嘛,有没有就无所谓了。

    院里人家见识过自己的强硬手段,只要没人作死,何雨柱不想把自己天天装进刺猬壳里,让别人害怕,让别人不敢接近,最后自己变成天怒人怨的那个靶子。

    折腾到快吃午饭了,围观的人们才三三两两地散去,回家填饱肚子。何雨柱瞅着大家都散了,才把煤炉跟所有的东西拎进屋,放到屋里的一角。

    何雨水跟许小玲把烟筒那些东西拿回屋后,还待在门后听了一会,感觉没什么意思,两人上床继续看杂志。

    何雨柱一进屋,雨水跟许小玲的目光就盯在何雨柱的身上。

    等到何雨柱把手里的煤炉等东西放下后,何雨水就开口问道:“哥,外面的人都走了吗?”

    “散了,回家吃饭去了。我这就去做饭,小玲,你也留下吃饭吧。”

    “不了,何家哥哥,我回家吃。”许小玲赶紧下床穿鞋回家。

    “下午再来玩。对了,我跟雨水下午要去买杂志,小玲伱去不去?”

    “去哪里呀?”

    何家兄妹连着两个礼拜天都出去逛街,自己一次没能跟着去,许小玲也有点怨气。

    “不远,就在外大街那里,离四合院很近的。”

    “何家哥哥,带我一起去好不好?”

    “噢,那你回家跟许婶说一下,吃完午饭就过来,我们等你好吗?”

    “好呀。”许小玲听到下午跟雨水一起出去逛街,高兴极了,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走了。

    “妹妹,你先看会杂志,哥这就做饭去,很快。”

    何家兄妹还没有吃完午饭,许小玲兴奋地跑过来了。

    “别急,你先歇会。”何雨柱瞅着许小玲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感觉她有些可怜。

    这两年,市面上虽然平静许多,但偶尔也有些大动静。

    父母们大多把自家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们到处乱跑乱串,免得遭到飞来横祸。

    上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彻底解决的。就在今年(五一年),那些称霸于三朝古都各个行业的家伙们被彻底地铲除掉,人们终于见到了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