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应对
等到徐皇后与朱智明母女二人吃完饭走出客栈才发现,对面的百货铺子已经排成了长队。
徐皇后打量了一下对面的百货铺子,只见对面是一座二层的四四方方模样不似大明建筑风格的建筑,昨日进城路过的时候招牌还被遮挡着,看不清真容。
今日徐皇后再看到对面的建筑,临街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各式的招牌,招牌上用显眼的大字写着对商品的介绍。
粗略看过去只见一块招牌上写着‘南洋上好香料,兴化百货第二分店开业酬宾,八折出售,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紧挨着这块招牌的另一块招牌写着‘上好的鲸鱼油蜡烛,照亮你的前程。’
‘南洋彩色珍珠,爱她就给她定制一个专属的珠钗。’
当然最大的一块招牌是‘兴化百货’的招牌,这是兴化百货开设的第二家分店,是一家综合性购物商场。
这种划时代的购物体验,大明的这些土包子哪里见过,第一家兴化百货在兴化城百业,立刻就成为了兴化城的地标建筑。
无论是外来商贩,还是兴化本地百姓,都以逛过‘兴化百货’为荣,与人说话的时候都是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
看到倾听者一脸崇拜的表情,更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兴化百货的成功,让兴化上下看到了高端零售的利润,在拿下通州后商业司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兴化百货’在通州的分店。
徐皇后正好赶上了兴化百货开业的日子,在商场筹备的这段日子,‘兴化百货’就已经做足了宣传,老百姓早就知道这里要开一家不一样的商铺,到底什么样,没有见过的人谁也不知道。
今天终于开业了,只要是有闲工夫的百姓几乎都涌到了商场外,等着开业剪彩。
因为宣传发出去的传单上写着只要拿着宣传单进商场购物,就能享受八折优惠。
徐皇后出了客栈就看到了对面的‘兴化百货’门前人山人海都在挤着等着进入。
为了维持秩序,通州官府出动了巡警一手持警棍,一手持盾牌在商场大门两侧维持秩序。
不时就有因为互相挤搡发生口角,甚至动手的顾客。无一例外被维持秩序的巡警当场拷上枷锁,不但不能进入商场,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进去。
门口还没挤进去的顾客看到了那些挑事者的下场,向前挤的动作都放慢了半拍,巡警再说话也管用了许多。
这就是杀鸡儆猴的作用,挑事找存在感,旁边站着戴枷的那几位就是榜样。
有了秩序反而顾客进入的速度更加快了一些,大概过了半个时辰,商场内部客流量已经饱和,开始限流进入。没有进去的顾客开始骚动起来,生怕自己今日无法进入商场。
这种群体性事件,一旦处理不好,极易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徐皇后站在街对面想知道兴化官府如何应对今日这种突发事件。
处理平息突发事件的能力,代表着一个地方官府的执政能力,能够不发生流血冲突,不使用暴力手段,还能让百姓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无一不考验着地方官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徐皇后很想知道,兴化官府如何应对这种突发事件,要知道百姓在群情激愤的时候,最容易失去理智,一旦处理失当,就会点燃百姓的情绪。
很快‘兴化百货’就有人站出来大声对进不去商场的顾客喊话:“乡亲们,我是‘兴化百货’通州分店的掌柜马山。
感谢大家对‘兴化百货’的支持和厚爱,为了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兴化百货’不得已采取限流的办法,让商场内人流不是那么拥挤。
为此给大家带来的困扰,这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是我们考虑不周,为了表示我们对顾客的尊重,以及我们的诚意,接下来一个时辰内还没有进入商场的顾客,商场补偿每一个排队的顾客一张价值十文的代金券。
这张代金券可以在商场内购买任何商品,只要商品总计金额大于五十文就可以抵扣使用,人流量太大,没有给大家提供一次完美的购物体验,是我商场的失职,我代表商场向大家道歉。”
说着马山便向着排队的顾客深深地鞠了一躬,顾客本来因为进不去商场憋屈的火气,被马山的一个满怀诚意的鞠躬消散。
老百姓想来看看新开业的‘兴化百货’是什么样子,买不买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图个乐呵,谁也不想把找乐子变成找气受。
这个时候当事方越是强硬,就越是适得其反,人都有逆反心理,我凭什么听你给我叽叽歪歪的讲大道理,你又不是我爹。
‘兴化百货’掌柜的鞠躬道歉,在态度上就熨平了顾客躁动的心理,再用一些促销的小手段让顾客觉得晚进一会儿也没什么,还能占商场一些便宜。
这就是心理博弈,想要赢得谈判,就要抓住谈判对手的心理。
徐皇后看到‘兴化百货’出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三言两语就将百姓的情绪安抚下来,心中感慨兴化的人才真是多啊。
一个小小的商铺掌柜,在处理这种官府都会头疼的事件时,竟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将情绪激动的百姓安抚住,付出的不过是每人十文钱的代价。
就算后面排队的还有千人,也不过是万钱,比起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的官民对立,这点儿钱花的简直太值了。
大明的官员什么时候也能弯下腰,愿意向百姓低头,这天下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造反了。
可惜的是那些读书人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能让百姓站着说话都是对百姓的优待,更别说让他们向百姓弯腰低头了。
徐皇后将这一幕记在心里,等回到京师一定要讲给四郎听,大明的官员要做出改变了,不然以兴化这种民本思想,用不了多少年大明还有多少百姓愿意留在大明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