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死了一次又一次

第52章 总兵不对

    明洪武年间,朝廷在陕西北面设东胜卫(后世蒙古托克托县地区),当时并没有延安和绥德卫,到永乐和宣德年间,明廷内迁东胜卫(这事应该是宣德朱瞻基干的事,这家伙内迁了很多卫,放弃了很多明朝原本控制的地盘,安南也是在他的手上放弃的,包括后金崛起的地方)。

    明廷放弃东胜卫后,延安延绥这边就显的比较重要。

    天顺二年(1458),明廷派总兵镇守延绥,随后就成为历朝的常设官职。

    成化九年(1473)在当时巡抚延绥的都御史余子俊建议下,总兵驻地移镇榆林,故也称榆林镇或榆林卫。

    明廷的延绥镇东抵山西偏头关,西邻宁夏后卫,南至延安府绥德州,北至黄河,防守范围很大,兵马也不少,到王祯任职总兵后,通过军镇的设置,很快发展成大明著名的九边重镇。

    张献忠也是个能取能舍的人,估计野猪峡的银子也弄不回来了,当即决定北上当兵。

    三人立刻赶路,一路沿着清化水往北,先到安定县,发现这里还没有通缉文书到,朝廷这时的效率确实低。

    但三人不敢住城里,略为补充些物资后,继续往北,晚上就睡城外,三人睡马车里。

    数天之后,三人终于来到保宁堡。

    延绥镇是一镇三路三十六堡,万历年间,全镇驻军是四万七千多名,在册骡马、骆驼约三万多匹,加上家属和工匠,和在这里做生意的,十几万人是有的。

    但在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年间,为了在辽东和后金开战,朝廷多次在延绥镇调兵,三人来到延绥镇时,这会在册兵马,已经不足三万,三人也算来的正是时候。

    天启六年元月十四日,三人在保宁堡横口墩找到甲长李得安,也就是李庆万的父亲。

    按明军的编制,延绥镇除了总兵副总兵(副将)外,三路各设参将一名,东路有九堡,中路十三堡,西路十七保,各堡下面都有几十或上百个不同的屯堡或墩。

    小堡兵丁七八百,骡马四五百匹,大堡兵丁二三千,骡马千余匹。

    保宁堡是大堡,归中路参将王承恩(非宦官王承恩)管辖。

    保宁堡有一百多个墩,李得安就是其中一个墩的甲长,部下十二人,俱有家属。

    他已经算保宁堡里多年的老兵,按明制,父亲为正军,长子李庆百是军余。

    军余又叫余丁,不算正军,但要参加辅助工作,比如平时也要训练,征粮,运输,相当于干民夫的活。

    此时在横口墩内李得安苦着脸看着小儿子李庆万,边上站在他的长子李庆百。

    李庆百和李庆万长的还挺像,都比较瘦,但李庆百看起来更瘦,显然墩堡里伙食不好,没有李庆万干衙门油水多。

    边上,当,当,当,李庆万、丁毅、张献忠三人正在用铁杵把大银锭砸成一块块碎银。

    他们三人就带出三块大银锭,每块约两百多两不等,这么大的银锭当然不能,现在正在砸开。

    “好好的步快不干,你跑来这里干啥子,随时会打仗的。”李得安苦口婆心道。

    他说从万历四十六年到现在,朝廷已经多次在这边征兵,最少都是两千三千的,最近的一次延绥镇两千八百员,甘肃七百员,两波人马三千多,一起从保宁堡经过的。

    李得安看着兄弟们过去,就没看到有一个人回来。

    他运气不错,年纪比较大,加上保宁堡算重要的堡,一次没征到。

    小儿子突然回来,他有点无法理解,但不管怎么样,李庆万打定注意要在这里当兵。

    “看什么看,来帮忙啊。”李庆万抬头看看大哥李庆百,赶紧招呼了声。

    李庆百比较老实,愣了下后反应过来,赶紧蹲下一起帮忙。

    “爹,要多少?”李庆万这时问。

    李得安知道劝不住,想了想后:“刘贵这人比较贪,但又不能给太多,你先准备三十两,分三袋子,再弄十两银子,还得给别人。”

    “好勒,共四袋四十两是吧。”

    丁毅这时没说话,李庆万他们把银子砸下来后,他拿过银子在一块砖头上轻轻敲着,把边弄平了。

    “你干嘛?”张献忠奇怪的问。

    “这一看就是大银锭砸下来的,得把边磨平。”

    明朝用碎银子大都是剪的,现在他们从大块的银锭砸下来,一看就能看出。

    “还是志贤想的周到。”张献忠赶紧点头。

    几人在弄银子,李得安则跟他们说着堡中的事。

    保宁堡是个大堡,下面还有两小堡,加起来有一百多个墩,堡的主官叫防守官,也有叫把总官(按朝廷规矩从指挥和千户内选用),小堡的主官叫管队官(按朝廷规矩从千户和百户内选用)。

    刘贵是保宁堡的千户防守官(按后世说法,千户是他军级,防守官是实职,可以比作中校团长,或中尉连长,如果是指挥任防守官,就是上校团长,或上尉连长),堡中要加新兵,他能说了算,李得安打算给他三十两,因为他们三个人要入军,一个人十两。

    另外他横口墩的顶头上司是归平堡管队官周正,周正和李得安关系不错,认识多年,也给个十两。

    “王参将哪里不用?”李庆百这时小心的问父亲。

    “王参将哪缺这个钱。”李得安摇头:“再说加新兵这事,刘贵就能做了。”

    “这些年延绥镇被征调了好多人马,缺的很。”

    丁毅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开口:“听说当官的到处吃空饷,咱们延绥镇现在到底有多少人?”

    “嘘。”李得安大惊失色,起身看看外面,瞪着丁毅:“以后这种话,志贤你可不能在军中乱说。”

    明末边军吃空饷是有名的,现在在册还有三万多,实际情况,估计也只有总兵和副总兵以及参将这种级别的比较清楚。

    丁毅也赶紧压低声音:“咱们占了三个空饷,大人们会高兴?”

    “不占空饷,朝廷允许征兵。”李得安道。

    “总兵是王威吗?”丁毅再问,这是他们世界千科和周小兰的记忆。

    “王威?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总兵是杨肇基。”

    我去,总兵不对?是千度千科记错了,还是明史不对?丁毅要是知道吴琛说他将是部明史,就能理解吴琛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