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死了一次又一次

第58章 这大明该不该救?

    丁毅说完后,张献忠想了想,也上前一步:“兄弟们,我是张献忠。”

    “兄弟们好,我是李庆万。”

    三人刚自我介绍完,李和生刚张口想说什么。

    “唏”现场一哄而散,大家各回各家。

    李和生表情尴尬,只能叫了下:“老刘,替他们分个房子。”

    丁毅三人跟着老刘在墩里转,墩里很多辅房堆着草料和木柴,应该都是过冬用的,还有专门马房,毕竟这是屯军,不用屯田,墩里有七匹战马,但看起来这些马都不太聪明的样子。

    墩中的军士看起来也不太聪明,倒也很配。

    三人被分到一起,三幢屋子连在一起,每人两间,一间主层,一间偏房,可以堆积物资放点东西什么。

    墩堡地方大,人少,屋子还是够用的。

    老刘一边走一边和他们说了些话:“现在冬操,三天一小练,五天一大练。”

    “明天就是小练,在院子里辰时一刻起来。”

    “五天后大练,到南安镇西操场,辰时一刻集合,一起出发,带着你们的兵器。”

    “鸳鸯战袄你们没在保宁堡领到?”

    “没有?”三人同时摇头。

    “西南边那库房,有战死的逃走的兄弟留下的旧衣,你们拿着将就吧,若有破漏,送来我家,让我婆娘帮你们补下。”

    老刘人还是不错,临走的时候,嗖,丁毅又塞了两钱碎银给他。

    银子给的比较少,也是防人多贪婪。

    不料老刘看了看,摇头长叹,又塞回丁毅手上:“你们新来的,上头克扣的多,先活下来再说吧,留着自己用。”

    张献忠和李庆万没管丁毅,两人快步往西面库房去。

    进去后还是一股股霉味,里面有各种破旧的甲具,盾牌,长枪,弓箭之类,质量比之前王信的横山墩还好点。

    横山墩人多,军户就五十多户,实际三十多户,这边人少,反正会有些好兵器没人有用。

    等丁毅过来时,两人已经一人找了套鸳鸯战袄,还拿到了面盾。

    丁毅进来后还看到有火器在地上,但他不认识,看起来也很废,都破了,他记下样子,回去打算和周小兰研究研究。

    他左右翻了下,很快找一件破旧的鸳鸯战袄,上面破了很多,中间的棉花也被扣了,他也不在意,又在里面翻了翻了,弄了到几块铁片,打算嵌到战袄里面。

    然后又从里面找了十几支箭,拿了个箭壶,最后拿了个破旧的铁皮盔。

    出来张献忠和李庆万在外面打着玩,丁毅没理他们,直接找到老刘。

    “墩里有铁匠吗?”

    “没有专业的铁砸,堡宁堡才有,不过老朱能干点铁匠的活,也有点工具,你想干什么?”

    “想把这铁皮盔修下,加把这些铁片弄进战袄里。”

    老刘定睛一看,丁毅拿的是这会边军最流行的‘朱红油贴金勇字直檐铁盔’,明军头盔多种多样,有贮直檐盔、灰盔、朱红油贴金勇字直檐铁盔、直檐铁皮盔等。

    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元年,朝廷就往辽东运用了朱红油贴金勇字直檐铁盔三十六万二百九顶,当然,随着一场场的大败㐲,最后全变成后金战利品了。

    这边朱红油贴金勇字直檐铁盔目前是明军比较流行的。

    红色直檐,外形有点像后世的安全帽,但略高,更显椭圆。

    丁毅找到顶上面都被箭穿了一个洞,看来前主人是被人重箭穿杀挂的。

    而且长久失修,外面都有了锈斑。

    “走,去老朱家看看。”老刘带着丁毅往老朱家去。

    丁毅这时发现,墩堡里四十岁左右的明军最多,这些人到了战场上哪能打仗?

    想想李庆万父亲四十多岁还当甲长,真正二十多岁的青壮全堡都没几个。

    等看到老朱,发现老朱都快四十五岁了。

    老朱家人口也挺多的,长子是军余,二十八岁,算是少有的精壮,还有两小儿子,都二十不到,据说都在南安镇弄盐。

    南安镇是陕西榆林最大的盐场之一。

    明朝廷共有四个大小盐场,主要供应这边宁夏,甘肃,延绥镇几大边军和附近百姓的盐。

    老朱三个儿子,长子为军馀得呆在他身边,做预备队,另两个儿子都在南安镇弄盐,充为灶户先用,钱赚不了多少,主要是可以补贴点家里的盐。

    这边是盐池生产,条件比矿盐好,质量也都算可以。

    老朱看了看丁毅拿过来的东西,点头道:“头盔好弄,弄块铁片融烧后粘在上面。”

    “你这铁片也是其他头盔上掉下的,怎么弄进衣服里?想弄在什么位置?”

    丁毅马上比划着:“这两铁片不是有弧度嘛,帮我弄在肩膀里面,挡在两个肩膀上。”

    “这两块弄前胸,防左心右肺。”

    “里面没什么棉花,在外时间一长,很冷的。”老朱道。

    “把我身上这件里的棉花拆下来,装点进去。”丁毅道。

    老朱最后看了看他:“三天后来拿货,一升米。”

    要价也不高,才几斤米的手工费。

    “叭”丁毅把两钱银扔到他桌上:“我新兵还没领到米,用钱折算。”

    老朱愣了下,刚要伸手。

    老刘出手如手,嗖,一把夺回一钱银塞丁毅手上:“一钱快八升米了,老朱你血赚,得干好点。”

    又把另一钱银塞回丁毅手上。

    丁毅顿时感觉这老刘人挺好的。

    “哈哈哈,好好,我再想办法,加固加固,等你,你后背那弓,也留下,弓弦不行了,我帮你弄弄,还有你的箭,都是给歪瓜裂枣的。”

    丁毅选的箭都用过很多次,有的箭尖都磨平了,他原本想自己磨,闻言大喜,赶紧把弓和和箭都留下了。

    老朱也没他的棉花,说会帮他想办法,补点棉花进去。

    他拿了一钱银,拿钱办事,还是相当靠谱。

    从老朱家出来,丁毅第一次在大明感觉到心情愉快。

    大明有恶人,有垃圾,但也有老刘和老朱这样的好人。

    这大明啊,该不该救啊?

    他内心又纠结起来,脑子里却还是妹妹可爱的模样。

    真想回去看看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