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死了一次又一次

第68章 纸甲都没有

    “多谢齐大人,多谢齐大人。”周来直接把自己好不容易修好的鸟铳扔了,在里面选了一支。

    丁毅在后面看着无语,大明天启元年的精锐火器,几年了还封存在这里不用。

    但人家有说法啊,北方不适合用鸟铳嘛。

    齐鹏飞是好人做好底,带着周来又拿了新的火药和弹丸,还给丁毅配了新弓和新腰刀。

    后面看两人穿的棉甲实在破旧,又给每人挑了件绵(明朝棉和绵一个说法)纸甲。

    明朝棉甲有很多种,这种绵纸甲成本低,所以后期用的比较多。

    丁毅也是第一次看到绵纸甲。

    绵纸甲又称缉甲,相比其他棉甲,属于比较轻的。

    因为这次他们轻骑出阵,所以很多明军都穿的绵纸甲。

    “史记:步驰难以负重,天雨地湿,铁甲易生锈烂,必不可用矣。今择其利者,步兵惟有缉甲。用绢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须厚一寸。“

    丁毅先拿到头盔,感觉重量还比较合适,这种绵纸甲的头盔里面用了细藤,学自日本,然后内置棉帽,布二层,丝绵若干,茧纸若干,乱七八糟用了很多材料,盔顶用红樱,整队明军出去时非常壮观,清一色红色,大伙在港片张三丰里看到的就是那样。

    除了头盔,还有臂手和衣甲,衣甲到膝盖位置。

    这玩意说是绵纸甲,主要的材料就是棉花,布,茧纸,整副甲里,没有一点铁料,比正经的棉甲要轻。

    但他防御效果还是不错,看前面那段解释,只要有一寸厚,就能防火器的铅丸,箭也不容易射进去。

    所以齐鹏飞这时对两人道:“若是正儿八经的绵纸甲,用了真材实料,棉布纸加起来是要有一寸厚以上的。”

    “不过现在朝廷没钱,工匠们经常偷工减料,现在有半寸厚算是不错了。”

    丁毅和周来听的心里巴凉巴凉,相互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在想,一会就套在自己原来棉甲的外面,重是重了点,好歹能保命。

    齐鹏飞相当够意思,丁毅再三表示感谢。

    接着齐鹏飞表示,一会出战时,丁毅和周来都跟着他,在他部下,听令而动。

    齐鹏飞是王承恩心腹援兵营把总,部下有五百多人,丁毅和周来暂时都编入他的部下。

    他一番吩咐,派人带两人去集合地,转身就回去找参将王承恩复命去了。

    与此同时,延绥镇总兵杨肇基和副总兵贺虎臣,吴自勉、东路参将李昌令,中路参将王承恩、西路参将朱尚义等正在城北面等着集合的兵马陆续过来。

    此次博硕克图再次来袭,总兵杨肇基打算和副总兵贺虎臣等带兵痛击,副总兵吴自勉和西路参将朱尚义留守榆林镇。

    “此次出兵三千,皆是精锐,当速战速决,你等好好守着榆林城,若有敌犯,切不可擅自外出。”杨肇基郑重其事对留守的吴自勉和朱尚义道。

    “请总兵大人放心,我等定守好延绥--”吴自勉也是一番表态,并说了些预祝他们凯旋归来之类的话。

    几个大将正在说着话,杨肇基看着前面慢吞吞集合的兵马也是头大。

    这次主要出了他自己和贺虎臣营兵和王承恩,李昌令的兵马。

    四部兵马从三个方向往北集合,都是慢吞吞的。

    他要求全部是精锐和青壮,目前看起来还算不错,也都带着马。

    “那边是谁的营兵?”杨肇基突然指一面问。

    李昌令马上道:“是末将的兵马。”

    “怎么好多人连绵纸甲也没有?”杨肇基皱眉。

    前面说过,绵纸甲的头盔上面有红樱,如果是成片的军队在一起,那是很壮观的一片红。

    但李昌令人马的头盔各种各样,红樱比较少。

    李昌令顿了下,一脸为难:“我东路,向来缺下甲胄的--”说罢看了眼中路的王承恩。

    他东路只管九个大堡,中路管十三个大堡,王承恩部下甲胄就好像比他多,手下一大片都是头上顶着红。

    王承恩明白他的意思,立马道:“大伙都缺,朝廷现在都优先往辽东送,兄弟们啥不缺?”

    一说到辽东,杨肇基眉头也皱起来:“辽事现在怎么越来越困难了?”

    “可不是。”边上吴自勉大声道:“就咱们知道的,从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元年,前后往辽东调了二十一万人马--”

    辽东镇原本全额是六万,后来辽东经略杨镐报告说奴酋精兵也有六万,于是朝廷开始从万历四十六年源源不断的往辽东调兵。

    仅第一批山西一万六,蓟镇六千,第二批开始,四川土司兵两万余,接着宣大,延绥、宁固等镇,大明九边重镇几乎全征调了,后面又从湖广、山东、青州、天津等地陆续调兵,到天启元年时,前后过去了二十一万人马,能回来的没几个。

    至于征调的马匹,兵甲,火器更是不计其数,仅记载《明熹宗实录》对万历四十六年起至天启元年送往辽东的火器数量就有:天威大将军十位、神武二将军十位、轰雷三将军三百三十位、飞电四将军三百八十四位、捷胜五将军四百位、灭虏炮一千五百三十位、虎蹲炮六百位、旋风炮五百位、神炮二百位神枪一万四千四十杆威远炮十九位涌珠炮三千二百八位、连珠炮三千七百九十三位、翼虎炮一百一十位、铁铳五百四十位、鸟铳六千四百二十五门、五龙枪七百五十二杆、夹靶枪七千二百杆、双头枪三百杆、铁鞭枪六千杆、钩枪六千五百杆、快枪五百一十杆、长枪五千杆、三四眼枪六千七百九十杆、旗枪一千杆、大小铜铁佛朗机四千九十架。其中供单兵使用的鸟铳有六千余杆,三眼铳和四眼铳六千七百余杆,共计万余杆。

    另有盔三十六万二百九顶、甲二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副、绵纸甲一万四千副、腰刀九万八千五百四十七把、斩马刀二万六千二百十四把、长柄斧一千把、角弓四万二千八百张大小攒箭二百二十八万四千枝、神箭十八万枝、撒袋六百副、丝弦六万四千六百条箭、捍竹二十万枝、枪杆竹五千根、稠木棍二千根、藤牌二千面、铁砧一百五十个铁蒺藜、七万八千一百七十个。

    前后征调过去的战马运输马骡等超二十万,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往辽东平建奴。

    就这样辽东战事还是越打越惨,明军不但是在批量送人头,更是批量的把大量兵甲器械送给了建奴。

    天启元年之后,这种情况还在持续,所以像辽东以外各镇,朝廷基本管不了多少。

    他们延绥镇去年全年就弄到一千副绵纸甲,根本不够分。

    而且以前朝廷都下发带铁片的棉甲的,现在都是绵纸甲,连铁料都省了。

    杨肇基看着好多连绵纸甲都没有的明军,再想到辽事靡烂,一时间也是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