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死了一次又一次

第69章 这不是打仗,这是减肥啊

    片刻之后,杨肇基叹道:“朝廷有朝廷的难处,咱们尽自己的本份,做好份内的事就行。”

    “此战若能打垮博硕克图,定会大有斩获,各营按功劳分配,请诸军努力。”

    “但凭总兵大人吩咐。”诸将同时抱拳。

    “此战必胜。”杨肇基立刻厉声道。

    “必胜。”众将一起壮了气势,很快开始拔营,各部依次出发。

    此战杨肇基只带三千骑,明军全部骑兵,几乎集中了延绥最好的精锐。

    其中能骑射者就有近千骑,算是不小的力量。

    王承恩的中路军在出关后成为左翼,李昌令的东路军为中翼,中间是杨肇基自己的营。

    全军三千余人马,杨肇基出了一千余,贺虎臣也是八百余,王承恩出了五百左右,李昌令出了五百左右。

    此时的丁毅就在左路军王承恩部中。

    跟着浩浩荡荡的人马,他很有兴致的打量着四周的同仁们。

    王承恩部主力是他的援兵营,然后从各堡抽了些所谓的精锐。

    明军装备五花八门,但依稀还是能看的出长枪兵比较少。

    王承恩这些人马里,大部份都带着刀盾和角弓,角弓就是所谓的马弓,并不是步弓。

    在丁毅前世的记忆里,这应该是蒙古人和后金常用的,没想到明军也是用角弓比较多。

    少量人会带步弓,比如像丁毅这样的,然后丁毅又带了一把腰刀,这也是一些步兵的常配装备。

    明军的盾牌好多都是藤牌,用藤条编织,这又和丁毅前世的印象不一样,还以为明军带的是木盾,没想到大部份都是藤牌盾,并且是圆形的。

    这在丁毅看来,圆形盾牌的防御范围显然比长方形的要小,如果改成长方形,防守面积会变的更大。

    他从身边一个明军马背上要了个藤牌拿了拿,又问了下,明军常规藤牌应该重九斤,圆径约三尺,但现在都有偷工减料,实际重量在七斤左右,也小了点。

    牌内用藤条编了两环,可以在战时用手臂穿过去。

    这种藤牌本来只流行在明军南方,北方多用木、皮,甚至包铁加制,但明廷现在经济困难,中后期大量打造编织容易的藤牌,普遍装备到北方部队。

    丁毅仅看王承恩军中,拿盾的大概有一半以上是藤牌。

    至于军中的火器,依然是以三眼铳为主,和前面所说的那样,打完后,敌军近了,还能当武器用。

    王承恩带出去有近五百人,鸟铳不过二十余杆,三眼铳有八十多杆,看来北方对鸟铳是很没信心。

    周来本来应该跟着鸟铳队,不过他一直骑着马,跟在丁毅身边。

    他发现丁毅左右打量,一副很有兴趣的模样,不由问道:“志贤在看什么?”

    “都是钱啊。”丁毅下意识道。

    这些资料带回去,吴琛要给钱的。

    “?那是,都是朝廷花钱养出来的精兵。”周来也道。

    “。。”丁毅嘿嘿一笑。

    朝廷花钱?不至于,这些大将们花钱还差不多。

    王承恩的家丁都在援兵营,这些人的甲胄比其他人就精良多了。

    丁毅要不是交好了齐鹏飞,也弄不到两套绵纸甲。

    当天他们出关后,就沿着明堂川河往北走,一路上不停派出夜不收打控蒙古人方向。

    蒙军从鄂尔多斯部来,方向几乎和榆林关正北一条线,其实还是很好找的。

    明军走明堂川,这也是附近比较大的河流,按照驻军原则,双方都得靠明堂川河。

    但明军走的有点慢,尽管全是骑兵,第一天只走了六十里左右。

    当天天黑之后,明军在明堂川河边驻营,丁毅也被去打造简易拒马,栏栅,挖陷马坑,看的出,杨肇基比较小心,怕被蒙军突袭。

    这活可不好干,还比较累人,结果丁毅发现基本都在划水,拒马又低又不牢,跟他一起干活的明军都不好好弄。

    有几个明军弄了不到半米高的拒马,人家战马一跃就过来了。

    丁毅和周来两人在四周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多少树,能砍的都被砍了,最后好不容易弄了个拒马,然后回来挖坑。

    关外树木不多,还要留着烧火,丁毅又加入挖坑大军。

    一直干到天黑,又累又饿,这时他都有点后悔随军出征了,原来打仗这么累?这么麻烦。

    这还没遇到蒙军呢,先干了这么多活。

    等休息时,丁毅和周来坐一起,两人都啃着军中下发的干米饼。

    这是麦粉加粗粟粉一起做的,现在元月冬天,硬的像石头,但胜在容易带,有明军马上能串一大串。

    他们先烧开了水,然后放一点小米,弄成很稀的粥,接着把这干米饼泡进粥里,条件好的,有自带腌菜,没条件的就这么吃。

    还有人自带肉干,那更不得了,算土豪了。

    大冷天的晚上,丁毅和周来围坐在火堆旁,就着米粥吃干饼,他简直欲哭无泪,这不是打仗啊,这是减肥啊。

    众人正吃着晚餐,边上有人窃窃私语,说到杨肇基。

    杨肇基是空降的总兵,不是当地人,在这会还是比较少见。

    明末榆林陕西这边,王家,姜家、萧家、张家,杜家、尤家几乎是轮流着做总兵的。

    有名有姓的就太多了,这里不多做介绍,仅大明亡时,姜氏三兄弟中姜瓖本人是大同总兵,姜瓖之兄姜让是陕西榆林总兵,姜瓖之弟姜瑄是山西阳和副总兵,一门三总兵。

    杨肇基空降榆林,还是让很多人比较意外。

    丁毅当然也不认识杨肇基,只听边上说杨肇基不但识字,还臂力过人,这在明朝将领中当然也不多见。

    “你知道老杨多大了?”丁毅这时问周来。

    周来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丁毅是问杨肇基的年龄。

    他听到丁毅叫老杨,也是苦笑,低声道:“四十出头吧。”然后又道:“我也没见过,听别人说的。”

    杨肇基因为少年白头,看起来显老,实际也就四十多岁。

    吃完晚饭后,丁毅才想起来睡觉的事。

    没有睡袋?丁毅看着明军们一个个随意的睡在马边上,简直目瞪口呆。

    明军睡觉时在中间烧堆火,并让人轮流守夜,保证火不息灭。

    丁毅他们十几人也围着一堆火,丁毅和周来都被分到轮起加柴,用火堆取暖。

    这可是元月寒冬,又在外打仗,烧这么多火堆,不是太明显了?

    “什么是睡袋?”周来奇怪的问。

    “蒙古人你们知道吧?蒙军出征,都带着一种皮毛袋子,可以钻进去睡,既保暖又舒适。”恩,至少比睡地上舒适。

    “没有,我们都这样。”周来摇头道。

    营帐也没有就算了,连睡袋也没有?

    丁毅突然感觉这恐怕不是真去打仗吧?

    丁毅想的没错,杨肇基并不是真的要在野外和蒙军决战,他身为主将,得知蒙古大军来犯延绥,表面上是要做做样子的,带着大军到关外转一转。

    然后就准备找机会回榆林城。

    但杨肇基不是故意划水,他是想先示敌以弱,然后找机会和蒙军打一场。

    按杨肇基的计划,他带着大军在塞外转一转,等遇到蒙军之后,先和蒙军前锋打一阵,然后故意战败,全军退往榆林城,蒙军到时一看明军这么菜,搞不好要去攻城,到时趁蒙军力竭之际,再全力痛击蒙军。

    历史上杨肇基就是这么干的,蒙军先轻视明军,接着攻城,未果,被杨肇基夜袭大败。

    要说杨肇基这会绝对算是天启年间的名将,历史中在袁崇焕被杀,祖大寿降清后,保卫北京之战时,他带着兵马在蓟镇永平一带伏击了皇太极,并获得大胜,是明军中少有野战中打败皇太极的人,要不是死的早,估计还能替大明打一打。

    但这会丁毅来了,小小的一个蝴蝶,不轻易的改变了些许历史。

    第二天,几乎被冻醒的丁毅终于被周来叫醒。

    现场有人大骂昨晚谁最后没有添柴,差点让火堆灭了,冻死人的。

    但大伙也顾不上这些,所有人整顿装备,然后简单吃点东西,立刻起身。

    当天中午,陆续有军情传到王承恩部,明军夜不收发现蒙军哨骑,双方在红盐池附近还发生了冲突,夜不收们经过查看,估计蒙军前锋约两千骑。

    杨肇基大喜,开始收兵后退,但退的比较慢,有意等蒙军追上来。

    天黑之前,明军已经接近延儿井,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号角声,接着乌压压的一片蒙古骑兵出现在地平线上,蒙军前锋两千骑先到。

    (这书成绩太差,上不了推荐,只能切了,对不起各位追读的兄弟们,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