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之语

第一百零九章 人家是金,你也要拿玉来配

    刘布回来一个月后,星丛攻克了光放大器集成技术,并且申请了自己的专利。

    提交专利申请材料的那一天正好是5月20日,孟途提议提前下班,让大家各自去庆祝。

    “为什么要‘各自’庆祝?专利不是大家的吗?”李与非不解。

    “谁要庆祝专利了,我们要庆祝520!就算星丛的小伙子们全是单身狗,人家就不能有些……”孟途本来想说“私人感情生活”,转头看看办公室里一个个胡子拉碴、愣头愣脑的小伙子们,一个个跟李与非一样活该单身狗。孟途内心叹了口气,继续说,“……就不能有些狐朋狗友吗?总要给大家一些私人时间……”

    李与非更迷茫:“你到底在说什么?”

    孟途这才明白,李与非根本没听说过520:“老天,你真不知道520什么意思吗?”

    李与非摇头,求助地看着吴婵。平时只要李与非求助,吴婵总能第一时间回复。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她却脸一红,似笑非笑地望向旁边,不答话。这下李与非彻底蒙了。

    孟途试图引导:“要不你就从这字面上猜猜看?520?其实很简单的……”不就是个谐音梗吗,以李与非的智商,一定猜的出来。自己能把李与非敲打开窍,也能让吴婵安慰。

    李与非问:“是不是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这个问题倒不好回答:“从长远上看,算是吧……”

    李与非思索一会儿,打了个响指,说:“明白了!”

    孟途精神一振:这孩子终于悟了。吴婵脸更红了。年轻人们嘻嘻哈哈等着听。

    孟途期待地说:“来,讲讲看!”

    与非胸有成竹地说:“5就是要让星丛的产品行销五湖四海,2就是要紧密衔接科研和市场两个环节,0就是做到设计过程零差错!”

    一片寂静。众人都听呆了。谁也没想到李与非的解释石破天惊,居然还自成体系。

    与非无辜地问:“不对吗?把产品做好,从长远上看岂不是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孟途恨铁不成钢,把与非拉到走廊上,跟他普及了520的知识。

    李与非叹为观止:“520就是我爱你?这谐音梗不仅要扣钱,发明这谐音梗的人普通话都不标准啊……”

    他倒还吹毛求疵上了。孟途瞪了他一眼,与非赶紧闭嘴。

    520就520吧,虽然是个完全没有逻辑的解释,但借这个时机约一约吴婵,似乎也说得通。既透着点暧昧,又容易撇清,的确是个好办法。与非开始接受了这个想法,对着墙鼓了半天劲,趁着这点勇气,大踏步走进办公室,吴婵却不见了。

    “她呢?”与非问旁边的年轻员工。

    “被接走了。”

    与非问:“被谁?”

    员工欲言又止,怕直接说出来李与非接受不了,就指了指窗外。

    与非大踏步走到窗边,往楼下看去,正看见鲍平礼貌地打开车门,把吴婵扶进副驾驶座。

    就好像有第六感,鲍平抬起头来,看见李与非。他脸上浮起笑容,像一个胜利者一样,向李与非挥了挥手。

    与非站在窗前,傻傻看着车子绝尘而去。他原本迟钝的感情,缓缓体会到一点疼痛。

    不知道什么时候,孟途走到他身边,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明天约也一样,不就是520加1嘛……”

    “门当户对。”与非突然简洁地说。

    “什么?”

    与非懒得解释,无精打采地走掉。

    与非清楚地记得,那是吴婵和他一起招聘的时候讲的话:“招聘跟结婚一样,讲究门当户对,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人家是金,你也要拿玉来配,不然为什么跟着你。”

    人家是金,他李与非有什么玉来配?有的不过是几次接近赤字的财务报表而已。吴婵和富二代鲍平在一起,那才是门当户对。他李与非凭什么来抢呢?想到这里,与非意兴阑珊。

    长期以来,李与非只考虑到科学上的配对,但是人比科学复杂多了。

    ……

    鲍平和吴婵吃着饭,他看似无意地问:“星丛为巴比伦设计的芯片,进行到什么地步了?”

    “已经去流片了。”吴婵也看似无意地回答。目测鲍平没听懂“流片”,又跟他解释了一番。

    鲍平打趣:“你现在真是半个专家了。”

    “我现在每天跟一群专家待在一起。”

    “一群吗?我以为只有李与非一个专家。”鲍平意味深长地说。

    吴婵看了他一眼,也意味深长地回答:“这个行业靠一个两个专家根本是不够的。当然,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也只有他那样专业的人,才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鲍平凝视着吴婵。她看似公允的一句话,仍然忍不住露出一丝骄傲的表情。那个男人,那么让她骄傲吗?

    吃完饭回到家,鲍平看了下时间,算来美国那边还不到睡觉时候,就拨通了费尔德的电话,跟他汇报了星丛二号的进展。

    没想到费尔德毫无兴趣:“你不用那么担心,我从来就没把星丛当作对手。他们还没这个资格。”

    “可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他们连万一的机会也没有。他们找不到中试线。”费尔德愉快地大笑。

    鲍平也只好跟着笑,心里嘀咕:你倒是给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中试线?好像我听得懂一样。

    费尔德的嚣张也有道理,因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中国缺少很多环节,不是一家公司一两个天才就能补齐的。

    在费尔德眼里,星丛现在还不在牌桌上。

    第二天,星丛内部也讨论起中试线。

    吴婵问:“什么叫中试线?”

    李与非解释:“就是小规模流片之后、大范围商用之前要做的一个测试,相当于让芯片走一圈模拟生产线。主要是测试芯片的稳定性和磨合工艺,摸索如何大规模生产。”

    吴婵说:“那很好啊,我们就去上中试线。”

    李与非摇头:“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