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再起

第五十五章:做贼的资本

    虽然山南的工作已经开始走上安定的正轨,但李严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轻松下来。最近他还是不得不一天到晚忙碌于军队和地方之间,不单是李严本人,人才的缺乏使得整个山南留后司的头头脑脑们也都陷在了繁杂的工作之中,一部分人已经啧有怨言。

    李严不是不想招募人才,但在周围乱作一团,四处烽火连天的情况下,这似乎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就算用上燕昭王的招数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为了缓解人才短缺,李胤烨曾给派出八个信使去招揽自己的旧时友人,但结果七个信使都没能回来。剩下的一个倒是回来了,但人却又没能拉到。这个信使负责招揽的是尚在衡阳领工资攒钱的罗隐,只是信使看到罗先生的时候对方正趴在一个小酒铺里呼噜震天,好不容易等他弄醒转,对方却是连李胤烨的信都没看,只甩出一句:“人面禽兽岂可事之?”把那信使气得吹胡子瞪眼,若是当时在山南境内,那信使恐怕早就一拳砸将过去了。

    听了信使的转述,李胤烨有些尴尬,他虽然知道罗隐脾气臭,但却没想到已经到了丝毫不给故人面子的地步。

    李严并没有将罗隐这个在后世的颇有名气的文学家对自己的评论放在心上,他现在已经不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而自己也尽量不去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起山南百姓口中的“善人李大帅”来说,李严反而更能接受罗隐的说法。

    在上半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山南的武备已经基本整顿完毕,全镇军队被缩编到了一万两千人,裁下近三千士兵每人发了五十亩永业田,一石杂粮和十五缗钱遣散——在这个时候的山南,米价已经涨到了每斗三百文,而且还未必能买到。

    被遣散的士兵大多数是老弱,他们没有实力反抗分批遣散令,只能乖乖地接受这个结果。在他们心中,李大帅没有再出铁血手段将大伙给卖掉,还给发了安家费,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其余经过整编的一万两千人被编为一个野战军和一个警备军,野战军下辖三个团,每团下辖三个营,每营五百人,营以下作战单位按照时下的惯例保持了队和伙的编制,每队一百人,分十伙。警备军是二线部队,主要负责地方防务和治安,分为五个团,无营级编制,每团一千五百人。除了这些,另外还有留后司直属卫队三百人,随时可以随军的战备处军械制备所的工匠两百人,以及医务处等后勤附属机关共计三百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山南军队扩充了,但医务处的扩充规模却没有能够跟上扩军的规模。李严曾经要求医务处长高景行将医务处进行大规模的扩编,最好是招募一批可以处事外科手术的学徒来做战地手术助手,但却被高景行像看傻瓜一样地看了半天。通过高景行的嘲讽,李严才发现自己果然傻得可以——冷兵器时代搞战场救护,这是纯粹的瞎扯淡,要是真的创造出那么好的条件,那就等于自己削减战斗力,仗也就不用打了。这个时代的士兵可不是美国佬,受了伤就大叫医务兵,在冷兵器搏杀之中,尤其是野战,士兵受了伤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豁出性命继续拼杀,拉两个垫背的,运气好还能撑到战事结束,要么直接躺下被砍死、踩死。如果有战场救护,那谁还会奋力向前?更何况,到处是箭矢刀枪……救护怎么展开?

    现在的山南军在装备配给和补给提供上和其他藩镇的区别并不大,具备节度牙卫性质的野战军拥最完整的器械的配置、稳定的补给和双倍的军饷,是李严可以真正依仗的作战力量,野战军的主要成员主要来自李严原部四千人,再通过补充各州悍卒组成,战斗力远胜于警备军。其中的野战军第一营更是全军的精锐所在,士兵领三饷,还装备了被称作“西瓜”的古怪物事,虽然第一营三次操练这种东西都是在城外,但既然已经开始装备军队,就不可能完全保密,“西瓜”是神器的说法在山南军中不胫而走,望着把胸脯挺得老高的第一营士兵,其余友部士卒各个都羡慕不已——装备器具好,领钱多,还有神器……这兵当得……

    在李严看来,山南军整编的最大成果是军官体系的初步建立,在他的主持下,百业俱废的山南开办了全大唐藩镇中的唯一一所讲武堂。李严又在自己兵部侍郎、银紫光禄大夫、山南留后、襄州刺使等等这么一大串头衔之后自己加了个讲武堂校长的职务。还在草创阶段的山南讲武堂主要进行的是什长、队正两级侯选军官的轮训,由李严牵头,山南留后司的将领们专门抽时间编定了教材。讲武堂的每个学员分别学习三十天到四十天不等,其中什长的培训相对简单,主要学习内容是士兵组织、服从领会上级意图和简单的局部战场判断。队正则要复杂许多,需要加学步兵指挥、战场侦察、态势分析等,学习期也要比什长长十天,不过李严挑来选去,第一期步兵队正只有十五个学员——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候补军官都不识字。

    限于条件,这种短暂的学习已经是李严目前在军官培养方面的极限了。饶是如此,许多原本只会杀人的汉子从讲武堂出来以后都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

    当然,能够接受培训军官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军官还是原来军中那些在死人堆里爬出经验的家伙,而这些军官的从出身构成来看,整编后的山南两个军的下级军官有七成都来自李严原先所部六个营里的军官和士兵,中级军官则是新旧亲疏对半——这只是总体数据,很自然的,李严的野战军中想找到一个原来山南兵出身的营正相当困难。

    在军官的人事安排上,野战军的军使自然是李严本人兼任,以韩绰为副,王贤为战斗力最强的第一团团长,赵麓任二团团长,刘知俊任三团团长。而警备军的军使则是韩建,各团长分别由外任的卫戍区守御使兼任。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变动,做了几个月李严卫队长的孙二小在他本人软磨硬炮的要求下被调到野战军第一营当队正,委任状上的名字也终于换成了孙虎峪,而新任的山南留后司卫队长则是辛峻的那个侄子辛恪,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少年郎到底是出身军人世家,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忙忙碌碌得效率很高。在李严问起这个年轻人对工作的感想时,少年答道:“很充实!”

    李严也很充实,满脑子都是抢劫纵火,杀人作贼——否则山南又要面临饥荒了,在这同时,李严也很困惑……向哪个方面下手比较好呢?

    “荆南!”几乎所有的核心将领都异口同声地告诉李严。

    深得我心!李严扫了大家一眼,将手中的马鞭交给上次西北卫戍区士兵哗变事件以后一直都神情恭敬的史可训,说道:“史守御与荆南方面相处多年,给大伙讲一讲形势,提个作战预案。”

    史可训地接过马鞭,好象手里接的是铜官窑刚烧出的新瓷一样,对大伙行了个礼,这才走到了悬挂于墙壁之上的大幅山南及周边地理和形式图前。

    …………

    ————————————————

    (致歉:这一章先更,新章11点前恐怕码不出来了,11点网络又要断开……今天只能到这里,守夜最近是忙乱不堪,欠债越来越多,算上今天的,是五章吧?)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