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再起

第三卷:征战,血火河山 第十三章:战争的原因

    心怀忐忑地,孟西来开始向李严汇报起自己的工作。

    在过去的半年里,山南的工匠力量得到极大的补充,无论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匠人还是流民中的匠师,新成立的山南战备司制造处那优厚的待遇深深吸引着他们。

    在制造处,等级最低的工匠也可以领到足够一家三口吃个半饱的钱米,即便只普通学徒匠也能养活自己。如果你有本事,尽可做出些“发明”或者改良些器械来领最低两倍于工钱的奖金。比起虽然生活尚可,但依旧要靠天吃饭的农夫来说,原本地位不高的工匠职业忽然就吃香了起来,许许多多的人还是投考制造处——不过其中最多的还是外来户。

    对于山南政权来说,制造处过去的半年在人员上的最大成果就是文盲率由于百分之九十八下降到了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在制造处,每十个人就有一个识字的,这些识字的有一部分是通过李严“固执”地推行工匠夜校,在凡是通过识字考试的可以多加工钱的规定诱惑下而脱盲的工匠;另一部分则是加入制造处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大多数是外地流落到山南的,原本应该没人愿意操“贱业”——毕竟山南的文官系统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他们犯不着来制造处。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通过以策论和实物山南自辟从吏考试,这些人不愿意登记务农,于是一部分人无奈之下只好到了要求比较低的制造处,虽然大多数人一开始选择的都是文吏,但他们很快发现在制造处浓重的竞争氛围中胜出的往往都是懂技术的文人,再于是许多人又抱着“匹夫尚能七品,何况我辈?”的心思也开始学起了技术,山南制造处的人才储备空前雄厚起来,制度也日臻完善

    在激烈的竞争中,山南战备司制造处在半年之内攻克了李严提出的“水泥”构想——李某人曾经想自己动手,但连续几次失败之后便失去了信心,再说山南大事多,他也没时间捣鼓这些东西。水泥一诞生立即引起了战备司的注意,将其列入了重要物资的行列,其制造流程也成了机密。

    “在卑职来襄阳的前一天,试验组工匠完成了‘水泥’调配,按照他们的报告,一成半水,两成水泥,两成粗沙,四成半的碎石搅拌为目下最良搭配……”孟西来说道:“以此筑城,则城若金汤,再无须糯米汁浇灰,大易。”

    虽然这个配比和后世混凝土配比好象不太一样,但考虑到现在烧出的“水泥”还没那么好的质量,加上工匠们反复实验,应当是合理的。毕竟没有经验就没有发言权,李严自认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水平比不得那些工匠,也没什么意见好提。至于赏赐,制造所是有制度的,他不想破坏这一制度。因此,只是抚摩着孟西来刚刚呈上的一块纯水泥样品点了点头。

    除了水泥,山南制造处一个叫卜老铁的铁匠改良了炼钢流程,使得同一单位钢产量提高了两成。具体的技术细节孟西来说了半天李严也没听明白,不过他知道两成钢产量意味着什么。

    在今年,李严计划再换装半个团编制的陌刀,使陌刀这种威力巨大的步兵武器在山南军中达到两个团的装备量。陌刀组成的唐刀阵虽然威力巨大,但却耗费极大,其他藩镇都不愿意,而且也无力装备。山南以高度的集中的经济体制整合资源来实行换装陌刀也是负担极重,而且钢产量也跟不上。现在钢产量有机会提高,对于换装计划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步兵装备有机会改善,骑兵同样也是如此。李严画出图样的后世马刀经过工匠的适应目前技术的改良,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即便是目前钢铁供应跟不上,年内装备整汰以后只有五百匹战马,四百骑手的山南骑兵团也不是难事。

    弓弩的改造也取得了突破,手弩的射击初速得到了提高,大型弩的准确性也增加了不少。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计划都得到了实现,最为失败的就是李严提出的管形火器构想。山南自然是无力用千斤以上的金属来做管身试验,最后选择的是李严提出的几次性木臼炮。为此,山南流民屯曾经特地砍伐了大量树木来做试验,但到目前为止,除了炸死三人,伤残七个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稳定了的成果。

    李严对此无可奈何,毕竟他也只是在记忆中知道木头可以做火炮炮身,但具体怎么做,应该如何他都不知道,只能靠工匠们摸索——山南制造处能做的也就是提高赏格和抚恤。

    从总体上看,山南制造所欣欣向荣,但孟西来却提出了一堆问题。

    首先是原料跟不上,造成开工不足。孟西来认为,即使工匠们一天劳作五个时辰而不是现在的的四个时辰,那么山南各项自产物资产量都会提高不少。但这却显得有些不太现实。就目前来说,不要提孟西来想象中的一天三班倒,每班劳作七个时辰,仅仅是四个时辰的全力开动都有些难以为继。

    原料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矿石不够,其他比如木材、泥炭等原料还好说。相对于需求来说,山南不是没矿,但是缺人。作为矿工主力的蔡州俘虏们已经死了一成半,一时半会也无从补充——也似乎可以归咎于广袤山南令人侧目的农业政策,既然有田种,谁还会愿意钻矿井?

    劳动力缺乏……李严陷入了沉思。山南现在只有两百万人不到,这些人对于面积可达后世两省的土地面积来说,实在空旷得可以。在黄巢之乱以后,李唐这样的大帝国现在总人口也不过几千万,山南的情形并不特殊。

    虽然山南号称乐土,对附近的百姓很有吸引力,也有很多百姓开始迁至山南落户——民政司最近的数据是今年春耕之前山南新增外来人口四千多人。这个数据并不低,要知道中国百姓迁移有一个前提:他们在本乡实在活不下去了。另外,即便到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口迁移都是受限的,何况现在这个人口作为战略资源的时代?若不是山南官方连买带吓地疏通了周围一些相关官僚,这个数据可能会更低。

    若是以每个月五千的理想状态来算,每年山南的外来人口增长可以达到六万——这对于缓解劳动力短缺来说短期作用有限,尤其是对吸引力不够的山南采矿业。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月五千人这还是理想状态,事实上根本实现不了的。现在不比前两年,河南混战,民不聊生,每天有大量的流民产生。朱温手下能人众人,地方管理得不错,加上严格防止人口流出,河南方面的流民已经无法再成为山南的人口来源。而去年流民的主要来源地淮南现在也开始趋向安定,虽然还没有统一,但一方独大已然确定,其余势力事实上也已经服输,使得枭雄之一的杨行密也能开始“休养生息”,淮南在高骈统治下多年,经济水平本身就好,去年开始的战乱时间持续不长,恢复起来很快。

    实际上,山南在今年的头两个月不止有五千人流入,还有五千多人差点流出。这五千人大多是淮南去年到山南避难的百姓,如今田园无恙,很自然要再回故乡。和河南方面被迫成为难民的百姓不同,因为淮南战乱主战场在东部,来李严这里避难的多是西部有些家业,担心被兵的淮南百姓。他们虽然得到了山南的“优待”,但毕竟时间甚短,也没有被战乱吓怕,一旦得知故乡平安便主动地要回去。来的容易去的难,山南采用的后世的户口制度,没有文书证明是很难长途行进的。加上百姓要回迁的意思一露,立即被监察司给盯上,迅速请了这些人中有威望、想回家的人进行谈话——一番谈话结束,这些有威望的人十有**换了口风,坚决不走了。除了监察司,军队也随即介入,这就泯灭了百姓回乡的最后一点希望……最后只有几百人回到了淮南,而这些人之所以被放回,也只是是为了掩护其中的十多个人而已。

    李严想了半天,也理不出个头绪来,问道:“山南所有的徒刑犯……好象有近两千,先全部给你吧。”

    孟西来想了想,答道:“这点人恐怕不济事,再说矿上危险,远非劳教所能比,折腾死了人徒然增加民怨。”

    听了孟西来的讲解,李严才知道这个时代的矿井本身就是吃人的黑洞,加上山南矿厂多为军管,矿工更是战俘为主,自然不会有人关心人员生产安全,一旦发生事故,管制们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死几个人,而是为完不成任务而担心发愁。因此,事故率之高令人瞠目,简单地说,全山南最大的三个矿平均每天都有几个奴隶一样的矿工死掉——随着剩下的矿工身体越来越弱,死亡的概率将会进一步加大。据孟西来估计,到七月的时候,铁矿的产出将下降到现在的一半甚至不到。

    “怎么会这个样子?”李严有些意外,问道:“我不是交代过不要把那些人用得太狠吗?咱们只是判了他们刑……要是折腾光了谁替山南干重活?要是折腾哗变了怎么办?”

    前两句还好,说到后面就暴露了李严现在的思维方式和真正想法,不过这并不令土生土长的残唐军人孟西来意外,他解释道:“禀大帅,这也是没办法……咱们的工坊需要矿石,而那些俘虏一开始又不熟练,管制们着急之下难免会催逼的紧些……至于哗变,大帅尽可放心,那些人没本事反抗的,郢州那边的矿曾经出过一回状况,告密的几乎和谋乱的一样多,后来杀了十来个为头的,那些家伙也就消停了。”

    李严无语,只是叹息一声,说道:“任务暂时降下来一些,我再想想办法……”

    忽然之间显得有些卑微的孟西来走后,李严又呆坐了半晌,并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事实上现在的问题很简单:山南人口不足。

    山南人口稀少,大户宗族薄弱虽然给李严恢复“均田制”的政策带来了一些便利,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像均田亩这样的策略多使用在乱世初定之时,对稳定农业社会的根基意义积极,农事上山南做得非常好,有张承业和张言、史可训等传统官僚在,山南的粮食储备已经足够山南军运动作战三个月。

    但李严现在所处的是乱世,所以李严才会不断地加强战备,山南军人数少,只能走强军路线——这又反过来对山南的生产能力提出了考验。

    问题很明显,李严也有办法解决,但他却不太愿意采用,一是因为心里有些槛。二是因为对自己的实力李严还没有很确定的信心。

    这个办法自然就是掠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