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第六十九章 自我否定

    和甄福喜交换过意见后,张智尽管很认可甄福喜所说的“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句话,但他经过考虑后,仍然决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继续围绕自己的“舒适区”做文章。

    因为对博士论文课题而言,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继续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寻找课题,从开题答辩的角度来看,面临的风险是相同的。既然如此,他认为还是围绕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选题,是相对比较稳妥的选择。至少,十几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可以为他省去不少再去涉猎新的专业知识的时间。

    但是,无论如何,查阅文献是没有任何捷径可寻的。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看文献,张智熬得是疲惫不堪。这天吃过午饭,他打算好好睡上一觉。

    躺在宿舍的床上,他手里依然拿着一份在图书馆打印的文献来看,可不到二十分钟,沉沉的睡意便肆无忌惮地袭来,大白天,张智竟进入了一段长长的梦境之中。

    梦境的前半段,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

    张智在博士招生考试面试时,因为自己是一个已经有了十几年工作经历的考生,所以,面试的教授就对他工作期间主要从事了哪些方面的课题或者项目研究、取得了什么成果、论文发表情况之类的问题,问的比较详细。

    张智在曙光院工作时,每次从项目的立项,到做实验确定的实验方案,再到一次次实验得出的数据,他留存下来的记录整个过程的笔记本已经有厚厚的一大摞。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如果把心思用在写论文上面,这些笔记本上留下的东西,足以让张智成为论文的高产者。

    可是,张智却不愿将自己的精力花在写论文上。他认为,科研成果的多与少、大与小,似乎都与写论文关系不大,如果仅仅以发表论文的多少来衡量,那就本末倒置了。

    他倒不是反对写论文、发表论文,任何工作,都是要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的嘛。他只是觉得,有写论文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次实验,让有形可见的科研成果来说话。所以,这种想法导致的结果是,发表论文成了张智的弱项。

    对考生进行面试的有七八位教授,张智分析,自己对发表论文的这种观点,总会有一两位教授是认可的。

    于是,在回答有关论文发表情况的问题时,他着重谈了在科研院所以解决应用领域实际问题为主,在科研一线“真刀真枪”做实验的工作特点,介绍了自己先后承担或参与的国家“863”项目,以及“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九五”重点军工项目,间接说明了论文在科研单位被迫居于次要地位的实际情况,

    在介绍取得的成果方面,他重点讲述了DTE的研制过程。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让他获得了他科研生涯中的第一项发明专利。

    面试现场,他感觉到了面试老师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所以在回答博士学习阶段打算做哪些工作、研究方向大致是什么的问题时,他也谈到了要在DTE产品的后续研究中,重点解决其强度和耐水性等关键问题。

    最终,他取得了不错的面试成绩。

    张智获得的这项专利,有关方面给出的结论是“属独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已经工业化并大量应用的最好的产品,尚无替代产品”。

    张智梦境的高潮,就是从他的这项发明专利的结论引发的。

    梦里的景象是这样的——

    这段时间,他在大量查阅文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在一份文献中,有关DTE产品性能的个别实验数据,优于他所得出的数据。也就是说,他的所谓的独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很可能名不副实。

    但是,他申请专利时,在规定的公示期内,没有人提出过相关的任何异议,他申报的专利也被顺利授权。

    文献中出现的这个结果,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不是正好验证了田教授那天对他的研究生们提出的那些注意事项——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你发现了一个极少有人触碰的研究领域,先不要高兴得太早。

    张智在梦里带着一身冷汗浮想联翩。

    他想到了不久前同学们在一起议论的一件事。这件事是关于着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一场赌局。

    在两年前的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霍金向学术界宣布了自己的最新假说——黑洞信息并非“只进不出”。

    而在三十年前,霍金创立了闻名世界的理论体系,让黑洞的概念家喻户晓。

    现在,他的最新假说,却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他自己的“黑洞理论”,认为黑洞是可以“重新开放”的,黑洞所吞噬的信息,是可以以另一种形式释放出来的,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燃烧一样,只是信息的一种转化而已。

    经过了三十年的思考,霍金表示、他以前对黑洞的看法是错误的。两年前,这位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正式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黑洞这种由星体残骸演化成的漩涡,会保留被吞噬物体的痕迹,而且终将释放出少量被撕碎的物质。

    这是霍金对自己的“黑洞理论”一次大胆的否定。

    霍金的这个最新假说,不仅修正了使他一举成名的“黑洞理论”,而且也因此输掉了他和另外一位科学家的一次打赌,一次科学史上着名的打赌。

    一时间,学界和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评论,但最终,评论的焦点却落脚在了这一理论之外——对于“黑洞理论”,存在或者不存在,这么“高大上”的问题,一般人的确不懂,在这件事上,最大的看点不在于“黑洞”的有与无、进与出,最引人关注的是,霍金敢于进行“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

    梦里的张智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从霍金的自我否定背后,张智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对科学较真到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名誉。霍金的自我否定,不就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尊重与敬畏吗。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作为一个尊重科学的人,就不能害怕“自我否定”。

    想着霍金,又想着自己,张智不知道从文献中发现的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

    他想装作没有发生这件事。他想,要是自己没有看到过这份文献该多好。可糟糕的是,这份文献他看到了,而且发现了自己的专利其实是不成立的,甚至可以说,简直是在拾人牙慧。

    紧接着,因造假案而身败名裂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竟也跟着来到了他的梦里。

    这个黄禹锡在造假案被披露之前,被看作是韩国的民族英雄,是世界克隆技术的权威,而在造假案被披露之后,他又被看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术骗子,有人甚至认为,他的一切科技成果可能都属伪造。

    就在几个月前,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黄禹锡研究小组二〇〇四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与他二〇〇五年发表的论文一样属于造假,除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条克隆狗外,黄禹锡所“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学术造假的后果是可怕的。

    梦里的张智在心里为自己开脱:我不属于学术造假,自己的情况充其量属于那种因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理论证据后,敢不敢进行自我否定的问题。

    他心里也非常清楚,对科研工作者而言,自我否定无疑会有损个人的声誉,但同时,也可能会因此赢得更广泛的尊重。正如霍金,他的自我否定,赢得的显然是人们对他的更加敬重。

    可是,霍金是霍金,而自己是谁,自己不过就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DTE这项成果,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自己取得的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的“代表作”,靠此成果,这十几年他才得以安身立命,如果自己把它否定了,那自己还有什么。

    思来想去,他没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他认为他也不必有这个勇气,他不打算去和霍金比,自己怎么能和霍金那样的大科学家去比。科学嘛,本来就是在不断完善中发展的。

    他又想到了甄福喜,想到了甄福喜发表的许多篇论文,甄福喜不就是通过他的帮助,在别人的论文上仅仅属了个名,就变成了人才引进所需要的科研成果了吗。尽管论文不是全部的决定因素,可是,如果没有,那可是万万不行的。

    他找到了很多可以让自己不再考虑这件事的理由,但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阅读这份文献后,他将彻底否定博士论文继续围绕DTE进行后续研究选题的想法。

    他对自己说,自己不会再愚蠢到主动触及这个课题而招致不敢想象的后果……

    宿舍的门在这时被咚的一声推开,紧接着又发出重重的咣当声,把张智从这个长长的梦境中惊醒。

    一个室友因为胸前抱着一大摞书进屋,所以刚才是用脚踢开的门,不料用力大了些,门一下子撞上了门后放牙缸牙刷、吃饭碗筷的桌子,才接连发出了大大的声响。

    室友不好意思地对躺在床上的张智连说了几个“sorry”。

    “没事没事,我已经醒了一会儿了。”

    张智的睡意已经退去,刚才梦里的情景还清清晰晰地萦绕在脑海里。他睁着双眼,把目光移向窗外。

    望着初夏午后的斜阳,他问自己:“怎么做了这么一个梦?”

    其实,他也明白,这是他让博士论文的开题搞得心里压力太大了的缘故,才做了这个让他惊出一身冷汗的梦。

    他想起自己买过的一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那上面说,梦对于人生,有着神奇的作用,梦会尽最大努力让清醒的人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生了哪些隐蔼不显的事情,梦会让人们有所启发,使之对自己和对世界有一个全新的领悟。但是,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

    “那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张智意识到,这个奇怪的梦,一定是在向自己提示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