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第八十八章 处处危机

    张婧和靳小亮比张智早两天回到银城。

    他们是专程回来跟家人道别的。下个月,他们将启程赴美。张智赶回来也是为了和妹妹妹夫见上一面,算是送行。

    张智是在快午饭的时间到的家,进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和妹妹张婧、妹夫靳小亮坐在客厅里聊天,父亲一个人在那边的厨房里准备午饭。

    那次张婧和靳小亮一起到海东去过以后,张智一直没有再见过靳小亮。

    张婧比哥哥张智小六岁,而靳小亮又比张婧小了三四岁,当初张婧认识靳小亮的时候,因为年龄的原因,并没有想到她和靳小亮能发展到今天。

    算来张婧也已经三十七八岁了,性格本就恬静稳重,加上这几年用功读书,接连拿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所以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她和靳小亮在一起的时候,让人能比较明显地看出那种年龄上的差异。

    当张智开门进屋乍一看见妹妹和妹夫两人,心里就有一种不太协调的感觉,因此就有了一丝隐忧。

    但他奇怪的是,之前见到妹妹和靳小亮的时候,自己为什么没有这种担忧的感觉。

    张婧和靳小亮已经领了结婚证,为的是两人办理签证时更顺利一些。他们两个人一直在北京,所以,就没有顾上和家人谈婚礼的事情。张智进门前,母亲正和他们两人谈论着这个话题。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大龄未婚的人非常普遍,同时,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许多像张婧和靳小亮这种情况的人,对举不举办婚礼觉得无所谓。所以,岳母谈起举办婚礼的事,靳小亮好像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趣。

    进了家门的张智,和母亲、妹妹、妹夫相互问候打过招呼后,往自己房间去放手提包的时候,听到母亲他们的谈话,觉得这个话题自己不适合在场,就到厨房那边告诉父亲自己回来了,然后就要动手帮父亲做饭。

    “才回来,回屋歇着吧,我这边差不多了,跟你妈他们说,准备吃饭吧。”父亲在灶台边忙乎着对张智说。

    张智只好又回到客厅里,听母亲和妹妹他们谈话,等着插话告诉大家准备吃饭。

    看到母亲说婚礼的事,靳小亮坐在那儿没有做出什么积极的回应,张智心里的那种无法说出口的隐忧便更强烈了一些。

    其实,他不知道,靳小亮这个从贫困地区走出的孩子,能够顺顺利利地从大学一路读到博士,背后的艰难,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心里是带着一种负重走到今天的。

    张智在旁边坐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实在是不好插什么话,就又开门到厨房这边,帮父亲端菜摆放碗筷。

    “朱墨他们没有一起回来?”父亲问。

    “朱墨给一诺报了暑假补习班,可能每天要上课。”张智回答。

    “张婧要走了,也不回来送送?”父亲的语气似有些埋怨。

    张智无话可答。

    这次回银城自己的父母身边,他是打算把他和苟夏青之间的事情告诉父母的,他是多么急切地想要父母知道,他已经为张家续上了香火,父母也已经有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孙子。

    他这会儿在想,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应该先做一个铺垫,不过,究竟如何铺垫,他还没有满意的想法,现在听父亲这样问自己,他突然觉得这件事现在还不能轻易地说出来。

    是啊,仔细想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把这件事完全想清理顺,如果贸然地告诉了父母,不给父母一个心理上的准备,那显然是不合适的。

    等等,再等等。尽管他已经实在是有点憋不住了。

    张婧和靳小亮回来,姐姐和姐夫还有外甥昨晚已经来家里见过了。所以,今天的午饭,围坐在饭桌旁的,是张智和父母、妹妹、妹夫五个人。

    五个人当中,三个晚辈都是博士,可以想见,张智的父母此刻的心里是多么大的一种骄傲。饭桌上的谈话,也因此显得很高端,同时,话题里自然少不了美国二字。

    在母亲为靳小亮又一次让菜过后,父亲适时地发表自己一段时间以来根据各种信息归纳出的一个观点。

    “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国和美国发展科技的侧重点有很大的不同。”

    父亲先引出了家常话以外的话题。

    “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科研重点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是工程类学科。而在美国,他们的科研方向比较注重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张智接着父亲的话题说。

    “重视自然科学没有错,但不能远离市场。当年鼓励你学化学,就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就像我这些年来一直跟你强调的,你们曙光院的科研课题应该怎样更多地去和市场对接。还有,你像小亮这个专业也是,不能完全脱离市场。”父亲念念不忘当年让自己的儿子学化学专业的初衷。

    “这几年,我通过协会接触到不同渠道,发现许多国内的投资人,大多关注的是那些为军事和现代商业活动提供支撑的学科,但在国外,你比如说美国,他们在投资中就比较偏重于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些方面。”

    张智在这个饭桌上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他要尽量利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表看法,为的是不能让饭桌上的话题冷场。

    “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重点、发展理念是什么。”

    听到岳父的这句话,旁边的靳小亮停下手中的筷子,认真往下听。

    “美国毕竟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其他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的发展重在建设,而美国已经开始进入一种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发展理念。但是,过了若干年以后,你刚才说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学科,国内也会慢慢重视起来的。说到底,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父亲的这个观点很新颖。

    靳小亮在凳子上挪动了一下自己的身体,点了点头,表现出对这一观点非常认同。他把脸转向右边看了自己身边的张婧一眼,然后放下手中的筷子也加入了谈话。

    “可能就是发展阶段的问题吧,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也能说明这一点。现在,学校根本不注重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潜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只考察每个学生学到和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看重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靳小亮在眼前的这个饭桌上,虽然外表看上去显得有些稚嫩,但他可是国内最着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并且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面对比他的资历和阅历都深得多的岳父和妻哥,谈吐自然也是非同一般。

    张婧也插话了:“我那博士论文不就是那样嘛。为了论文,辛辛苦苦做了几年的实验,实验做完了,论文写出来了,答辩也通过了,学位一拿到手,那论文恐怕就再也没有人过问了。你说它是成果吧,它就是成果,可这个成果,没人在意它能不能向市场上转化。”

    “现在所有的毕业论文,恐怕都存在这个问题。”父亲说。

    靳小亮接着说:“现在,大家都只把论文是否被收录,作为人才优劣的衡量标准,没有几个人在乎有多少论文能够真正解决现实中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看看每年诺贝尔奖颁布的时候,国内上上下下只关注中国的科学家距离获得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只关注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很少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却没有人去思考获得诺贝尔奖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靳小亮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张智。这个妹夫比自己小了差不多十岁,外表看上去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就是眼前的这个“男孩子”,让张智想到了“后生可畏”这四个字。于是,他心里的那一丝越来越强烈的隐忧,又多了一种深深的危机感。

    父亲起身把炉灶上炖着的鱼汤盛到汤盆里端了上来。

    细心的张智先把母亲面前的小碗端过来,给母亲盛汤。他注意到母亲在一旁一直插不上话,就觉得在这个饭桌上谈这个话题太累,觉得母亲有点被冷落了,他准备结束这个谈话主题。

    “现在,攀比SCI收录文章的数量,已经是多数科研单位和大学里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依据。对这种现象,人人都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但人人又都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因为大环境需要。所以,最终要靠改变大环境来改变这种现状。”

    张智说出这番话后,其他人显然没有再接着这个话题谈下去的必要。

    终于,母亲有了说话的机会。

    母亲叮嘱靳小亮和张婧:“还有什么准备工作,要提前都做好。”

    “基本上差不多了,我和小亮对生活上的要求都很简单。”张婧回答母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