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第一百八十七章 怀疑一切

    西城中院的赵法官在约朱墨见面了解了朱墨的想法后,就又给张智打电话,准备再与张智进行开庭前的沟通。

    接到法院的电话,张智正好还要回西城办理一些其他调动后的手续,他便答应赵法官按约定时间到法院去。

    这期间,马书记几次打电话给张智,希望他抽空回曙光院办理退房腾房手续。可张智借口暂时没有时间回西城,想拖着不办。拖着不办的主要原因是,他觉得曙光院这次的做法有点太绝情了。

    张智交了违约赔偿金,并答应随后退房,曙光院才为他办理了调动手续。

    但答应归答应,对退房子的事,张智心里另有打算。

    曙光院的这套房子,朱墨和女儿已经不怎么回去了。

    张智的想法是,他要等着法院对这套房子做出判决,不出意外的话,判决的结果,这套房子肯定是属于他的。这样,有了法院的一纸判决摆在那里,曙光院再想让他将房子退出,也没那么容易。弄不好,这套房子自己还真的可以留下来呢。

    张智按照约定的时间,提前两天带着他的那个在海东聘请的律师又到了西城,在一家快捷宾馆住了下来。

    他和律师除了到宾馆的楼下吃饭,其他时间连宾馆的大门都不出。他不想让自己万一碰到曙光院的人,或者是碰到朱墨。

    第二天,张智自己一个人外出,先去西城市行政服务大厅办理了这次要办理的剩余的调动手续。

    在来西城的火车上,对如何应对这次到法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张智和律师已经反复讨论过了,所以,晚上七点多吃过晚饭,他们直接回到房间后,也没什么可交谈的,两人便躺在各自的床上有一眼每一眼地看着电视。

    忽然,从电视节目主持人口中说出的“西城日报”几个字,传到了张智的耳朵里。

    他不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电视屏幕上。

    这是H省电视台正在播放的一个新闻调查节目。

    节目中介绍,前段时间,西城日报新闻热线接到了一位读者打来的报料电话,称就在此时,有一个来自西城市郊县的果农正流着眼泪,把自家种的一车苹果一个一个地抛进了流经市区的河水中。

    报料人还称,一些好心的市民纷纷向这个果农询问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百般劝阻果农不要再扔了,甚至还表示可以把这些苹果都买下来。可那个果农一边不停地向水里抛扔着,一边嘟囔着说“市场不让进,路上有人撵,再也不到城里卖东西了”。

    接到电话,西城日报新闻热线的一个文字记者和一个摄影记者,当即就乘坐报社的“新闻110”采访车,迅速赶到现场。

    两个记者在现场看到了那个果农抛扔苹果的场景,便耐心向果农询问原因。听果农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便以《果农城里卖果遭管理人员驱赶含泪抛果入河》为题,在第二天的西城日报上刊发,并配发了摄影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

    见报的稿件中是这样描述事情来龙去脉的——

    抛果的果农家在西城市的郊县,夫妻俩有两个孩子,家里种了不到一亩地的苹果,成熟后,在当地根本没有人买。想想两个孩子开学后都等着要钱缴费,这个果农就决定到西城市区去卖苹果。

    为此,他们全家人精挑细捡出了一百多公斤好果后,这个果农用架子车装上苹果,又花了三十元路费,搭乘一辆客车来到了西城市区。

    可他没有料到,在城里卖苹果竟会有那么多的麻烦和困难。

    起初,他想到农贸市场里卖,可拉着苹果转了三四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刚到市场门口就被那里的水果摊主和市场管理人员拦住了,这些人不仅不让他进,还把他往远处撵,说市场里的摊位都是缴过费的,也安排满了,不准他在市场里面和附近的地方抢生意。

    没有办法,他只好拉着车四处转着在市区的路边卖,可是,每当他把车停在路边,就会有人赶来驱赶他,不是要夺秤,就是要罚款,有的甚至还说要连车带苹果全都没收了。

    他问,那到哪里才可以卖,这些人态度都很强硬,说这事他们管不着,反正不准他在路边卖。

    就这样,他四处躲着赶他的人,又四处被驱赶着,饿了买个烧饼充饥,到了夜里,胡乱找个地方露天而睡,还得半眯着眼,生怕苹果和车被偷。一天多下来,他仅仅卖出了三斤苹果,挣了四块五毛钱。

    想想如果就这样再在城里呆下去也卖不出几斤东西,这个果农一气之下,决定干脆把苹果扔了早点回家,免得受气搭工夫,不挣钱不说,还得浪费饭钱……

    西城日报刊发的这篇稿件和配图,很快便被其他媒体广泛转载。

    有的媒体在转载后,还配发点评说:“在农民眼里,城里总是很大,可这么大的城市咋就容不下果农的一个水果摊呢?”

    一时间,舆论风波扩展开来。

    西城市的城管成了众矢之的。人们纷纷发表看法,称西城城管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智慧。

    然而,就在西城市有关部门因这篇报道而使工作陷入被动的时候,事情突然出现了反转。

    因为,有细心的人发现了其中的疑点。

    疑点是,在西城日报的这篇报道中,文字的描述与照片中的场景,存在着无法解释的矛盾。

    按照报道中所说,这个果农在自己农村的家里挑拣了一百多公斤的好果,为了到城里去卖,把苹果用架子车拉上,然后又花三十元钱搭乘一辆客车到了西城市区。

    从生活常识来讲,客车怎么能把农村常见的那种架子车运到市区呢?

    同时,从现场拍摄的照片上看,这个果农卖苹果时拉的木板车,也不像是进城直销的果农用的那种很原始的架子车,而是那种城里的流动商贩常用的那种人力拉货车。

    紧接着,又有媒体追踪发现,这个所谓的果农也不是果农,而是一个已经在西城市做了十几年生意的人,常年租住在西城,还有一辆拉货的小双排座农用车。这几个月时间,因为他没跑车,就租了辆木板车,然后在当地的批发市场批发了一些苹果在市区转悠着卖,结果,被城管驱赶,这才一气之下把苹果抛扔到了河里,没想到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对于他说的“在老家用架子车装好苹果,搭乘了一辆客车到了西城”这句话,他后来承认,那都是他在别人的追问下乱说的……

    “怎么还有这种事呀。”看到这里,躺在靠门的那张床上的律师说了一句。

    “这事,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还真不好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不定就是因为这篇报道给有关部门造成了负面影响,然后西城日报这边只好又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其他媒体,从这篇报道中找出这个漏洞,再引出另外一些事实,这样就转移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张智用一种合理想象分析道。

    张智这样分析时,心里想的是,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够透过表面看本质。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的原因之一。

    “这样一看,新闻报道的作用真厉害呀。这个西城日报是不是就是你——”律师把话说一半停住了。

    张智知道律师想说的是朱墨,便说:“就是她那个工作单位。所以,这样想来,这个案子从起诉到上诉,再到发回重审,再到变更管辖权,看看东城区法院、上宫区法院接连作出的判决,这里都不能轻视她在里面的活动能量。”

    第二天,张智和律师来到了西城市中院,见到了赵法官。

    当听到赵法官说,希望调解结案时,张智先是一愣,然后,他问赵法官怎么个调解法。

    赵法官就把朱墨的态度告诉了他。

    张智一听,朱墨这次突然改变态度,这么痛快地主动同意离婚,简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让张智认为,一定又是法院准备从中做什么文章,来帮助朱墨达到她最后想达到的目的。

    张智觉得,依他对朱墨的了解,朱墨肯定是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私下里做了大量的工作,跟法院已经沟通好了,就好比昨天晚上他在宾馆房间里看到的那个电视新闻调查节目一样,一件事情出于某种原因,是可以想办法将其朝着利于自己的方向反转的。

    看来,从起诉离婚开始,自己就是太轻敌了,太小看朱墨的能量了。

    不行,我张智绝对不能被你们牵着鼻子走。

    于是,张智郑重地向赵法官表示,他不同意调解,他要等待法院按照正常的法定程序审理此案,依法作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判决。

    在张智的心里,他可是没有忘记他精心准备的那个东西——他前段时间邮寄出的上面有林院长、佟金凤和其他几个人共同签名的那份“建议”。

    他不信这份“反映问题的建议”法院就真的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