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第一百九十六章 教授生涯

    在求学和工作中,张智与大学里的教授一直不断地有着交集。

    所以,他自认为,对大学教授的工作和生活是不陌生的。

    他一直努力着把自己的事业平台转向高校,尽管是出于多种考虑,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他想进入高校,是他认为在他的专业发展上,一定可以拥有在曙光院无法获取的平台。

    还是在曙光院的时候,有那么一个时期,他觉得自己非常的不得志,便时不时会跟朱墨提起对进入大学工作的向往。

    “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我觉得,最理想的大学教授工作就是四个字,顶天立地。”曾有一天,他满怀激情地对朱墨说,“大学里,面对的大多是学科前沿的学术难题,一旦有所突破,可以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巨大变化,这就是顶天。这种产业链的变化,最终可以创造社会财富,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这就是立地”。

    “不管是顶天,还是立地,都离不开另外四个字,脚踏实地。”朱墨在张智兴致正高的时候,给他泼冷水,“你看看你现在,横躺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着连一般老百姓都不稀罕看的破电视剧,还顶天立地呢。”

    那天,张智嘴里没再说什么,但心里却不服气地怼朱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然而,时至今日,从研究院里的一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大学里的教授,张智这才开始切身地体会到,他需要接受的改变,绝不仅仅是称谓上的。

    在科研上,张智是那种长于实战型的。

    他的师傅王院士曾这样向他强调科研一线工作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有时往往就是世界的学术前沿课题,我们解决了问题,自然就提出了世界标准。”

    大学毕业进入曙光院后,他之所以能够在同一时期分配进院的大学生中很快地脱颖而出,正是曙光院这样的以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科研单位,为他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沃土,让他得到了极其实用的科研思维训练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的科研天赋得以充分的展现。

    那时的张智在王院士的悉心指导下,科研潜能被一点点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参加工作没几年,就参与了国家“863计划”,以及从“八五”到“十五”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证实着他的科研实力,一方面也让他的事业发展有了多向发力的平台。

    正是得益于他站上了这个平台,他才有了被海东市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海东理工大学成为一名教授的机会。

    然而,就在他借助这个平台转向他为自己设计好的新的事业发展方向,刚一完成新的角色转换,他没有意识到,支撑他能力发挥的那个平台已经不复存在。

    张智进入高校,正值国家大力提倡大学教授要参与本科教学。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海东理工大学制定了详细的教授参与本科教学计划和考核指标。

    这对于从未从事过课堂教学的张智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外部,更来自于张智自身的认识。

    尽管他了解大学里的教师每天都干些什么,而且他也清楚,只要上面的指挥棒不变,教师们就必定要围着论文转。论文就是成果。可是成果哪有那么容易取得,所以,很多论文不是抄来抄去,就是简单重复的跟风研究,既没有水平,也完全没有现实意义。

    张智觉得,来到了大学里,他只想让自己还像在曙光院那样,申请课题,然后专心科研,不用去想写论文的事,也不用去想发表论文的事。

    而大学也应该给像他这样的教授们宽松的环境,独立创新的平台,要尽量少地去用普通教师的标准去评估一个教授,不要过分地用指标给教授们压力,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在科研上有所建树。

    张智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他已经不必去考虑大学教师们最为关注的职称评审问题。

    早在十年前,他就在曙光院取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也就是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他可以不用再为争取一个教授的职称,而去拼所谓的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

    身处其中,他却想特立独行。显然,环境变了,他的思路却没有跟上环境的变化。

    新的学期,他按照学院的教学计划要求,要开设一门有关材料化学的通识教育本科教学课程。

    课堂教学经验几乎为零的张智,因了这一门课,备课、上课的时间几乎花去了他一半的精力,其余的时间还要带研究生,他根本无暇考虑其他的课题研究。

    就是这样,可他发现,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听课热情就如同他当年在大学里遇到了不喜欢的老师一样。

    他不得不求教于一直工作在大学校园里的甄福喜。

    甄福喜所在的南京那所985学校,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当张智向他取经时,他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们是通过QQ进行交流的。

    甄福喜——我是这样看的。讲课时,千万不要将教授二字与高深划等号。真正的好教授说的都是大白话,他有能力把高深的理论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的学生输出。

    甄福喜——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你就是要重点给学生们讲,化学是一门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学科,同时也是研究新材料、生物蛋白质、医学等等学科的基础。

    张智——那我是不是还要花大量时间给学生们讲,十七世纪,德国的金匠在炼金术中意外发现了易燃物质磷,并最终促使英国化学家发明了火柴,第一次使这门学科走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才使得现在我们穿的衣服,我们用的塑料、洗涤剂这些化学制品,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智——这些科普性的知识,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的自学和其他渠道去获得。

    甄福喜——别忘了,你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报考了这个专业,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会爱上这个专业,你要在通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引导他们对这个学科感兴趣。

    甄福喜——比如,现在许多学生在大二选专业的时候喜欢选择物理和数学,因为这两门学科更容易转经济类专业,现在经济是大热的专业。

    甄福喜——另一方面,材料专业中化学实验的危险性以及接触有毒物质的客观存在,一些家长就是希望孩子到了大二的时候转专业。为什么呢,以博士生为例,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在同等就业条件下,一个计算机博士与一个化学博士毕业后,收入的差距有时是成倍的。

    张智——是啊,再有成就,也是饮食男女。

    张智——让教授去讲这些内容,就是跟学生们瞎白活,完全是耽误时间。既耽误学生的时间,也耽误教授的时间。

    甄福喜——通识教育虽然不是专业教育,但却是一直要围绕着专业进行的。一个教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依靠不同的学科知识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可是功德无量的事。

    甄福喜——张智,我好像突然理解你的思路了。

    张智——说说看。

    甄福喜——照你的思路,是不是应该多讲授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用基本的物理理论和数值计算来模拟高分子材料体系,寻找到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可能的方法,为实际开发新型高性能材料提供方向指导。

    张智——对。与在实验室进行实际合成相比,这种仿真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扫描巨大的参数空间并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这大大节约了新材料开发的经济成本,因此对于新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张智——打个比方,你想改变某种产品的性能就得着手去做实验,由于需要确定的参数很多,实验往往需要进行无数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相关领域理论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就能很快为我们的实际操作确定方法和方向。

    甄福喜——但是,这种教学考验的是教授广博的知识储备。

    张智——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就是要按照这种思路,首先就要告诉学生的是,他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材料科学中涉及的像高分子物理化学这些学科,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像数学、物理等,没有一两年是掌握不了的,想很快出成果没那么容易。

    甄福喜——张智,开句玩笑,当初咱们在学校的时候,你想想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教授。

    张智——当然是真正能传授知识的。

    甄福喜——但是,如果你对学生们这样进行通识教育的话,那不是通识教育的目的。相反,是背道而驰,你会把学生都吓跑的。

    张智——科研就需要这样的大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