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引子:两天三易帜 威海成了英租界

    一八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被日本占领了四年多的威海卫就要交还给中国。

    一大早,载着大清接收专员的中国军舰复济号便出现在威海卫的海面上。此刻,天高云淡,风清气朗,海面平静如镜。在驾驶室里,有一位年轻的海军士兵面向大海,专心致志地驾驶着船舶。他的面容似乎看不出一丝波澜,然而,他的内心却如惊涛拍岸般澎湃不已。

    三年前,刚刚从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的他还没有走上战场,便目睹了甲午大清水师惨败的一幕,从此,耻辱便如同钢刀刺在胸口一般,让他无时无刻不在颤栗中生活。他曾无数次梦想,有朝一日大清水军能够傲视群雄,拱卫着国家和百姓。然而,他想要的复仇之战没有来,等来的却是大清割地赔款的更深重的耻辱和灾难。更令人气愤的是,日军因为不相信大清会全面履行《马关条约》,便一直拒绝退兵,继续武装占领威海卫,直到一八九八年的五月份,大清将二亿两白银一分不少地全部赔给了日本。

    上午八点,船停泊在刘公岛海面。透过驾驶室前面的矩形窗,可以清晰地看到美丽的刘公岛。它犹如一把大锁,牢牢地锁在了威海卫的出海口上,而威海则如同一把大锁,锁在了京津的门户上。刘公岛太重要了。他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四年前中日海战时的情景。那一时刻,“咚、咚、咚”,一声声惊天动地的炮声响过,硝烟便在刘公岛上弥漫,大地为之震颤。那一幕铭心刻骨,永远难忘,

    突然,“咚、咚、咚”,他的耳旁再度传来了炮声。他浑身一激灵,不由自主地跑到了甲板上观看。原来,礼仪官按照规定的礼仪,向住在刘公岛上的日军鸣二十一响礼炮致敬。瞬间,一股难以述说的耻辱感如同海啸般没过了他的心头。

    这个青年叫张伯苓,多年以后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

    然而,让张伯苓想不到的是,更大的耻辱还在后面。

    张伯苓没有想到,来刘公岛接收威海卫的,不仅有大清,还有英国人。此时,英国军舰已经提前到达了刘公岛海面。

    一八九八年四月,随着赔款即将结束,日本交还威海卫在即,英国人提出了租借威海卫的要求。软弱的清政府迫于国际压力,答应了英国的无理要求。当时,参加谈判的大清官员提出,日军撤走后,中国官员先行上岛接收刘公岛及威海卫,第二天再把刘公岛和威海卫租借给英国政府。这一小小的宣示一夜主权的要求遭到了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的拒绝。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日军撤走后,中国和英国接收专员同时接收威海卫。

    五月二十三日中午,日本旗在刘公岛缓缓降下,日军撤出了刘公岛。大清升旗手登岛将国旗缓缓升起。

    第二天,也就是五月二十四日,是英国女王的诞辰,港口中停泊的中国和英国军舰同时悬挂彩旗向女王致敬。中午时分,中英两国船只同时鸣二十一响礼炮,庆祝英国女王生日。

    下午一点半,中英两国专员在中、英两国海军官兵的护卫下,登上了刘公岛。此时,地方官员已经按照事先约定,集结了部分当地官员和士绅等在了刘公岛。

    在悬挂着大清黄龙旗的旗杆下面,英国海军上校、舰长金.霍尔以激动的心情,用他的母语向在场的中国军民朗声宣读了一份公告:

    我们宣示于下,我们是英国在华驻军总司令,海军中将西摩爵士委任的高级专员,特此代表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王国女王陛下与印度女王,从中国皇帝的代表总理衙门那里租用刘公岛、威海卫城及其临近陆地,其范围和期限已经得到我们双方政府的一致同意。

    1898年5月24日亲笔签名于威海卫女王陛下军舰“纳克索斯”号。

    皇家海军上校金.霍尔

    英国驻烟台领事金璋

    接着,金.霍尔又宣读了一份声明:

    大不列颠政府经中国同意,已租借威海卫,每个人对这一占领都须同以前一样平静与和平,并遵守纪律。

    破坏和平者将受到惩罚。

    刘公岛的居民领袖应负起责任,从该日起,未经指挥官允许,不得让任何新来的人住在岛上,不得让他们租用任何建筑或地方,不得让他们住在村庄里。

    皇家海军上校金.霍尔

    英国驻烟台领事金璋

    声明完毕,在英国海军军乐队演奏的“上帝拯救女王”的乐曲声中,英国海军士兵在黄龙旗旁边的旗杆上升起了大英帝国米字旗。滑稽的是,完成了升旗仪式后,英国军乐队演奏了中国国歌。

    这一时刻,标志着威海卫从日本占领区重新沦落为英国的租借地。

    此后两天是中英两国官员共同勘察登记刘公岛资产的日子。结束了两天的财产确认登记交接之后,大清国旗黯然落下。从此,刘公岛上只有米字旗在高高飘扬了四十二年。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头。即便如英国租借威海这样屈辱的日子,也都淹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成为了一段记忆。然而,总有各种机缘巧合,让后人记住了一些人。这些人有的可能是英雄,有的可能只是普通百姓,但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都尽其所能地贡献着自己的微薄力量。

    其中便有一个人是大清陆军的一名低级军官,英国租借刘公岛时他全程参与了交接。在交接过程中,他不顾英国人的阻拦,对刘公岛进行了细致勘察,在偏僻的地方发现有水池、鱼雷库、兵营等资产未登记在册,便第一时间同英国人据理力争。他的不卑不亢的气节引起了英国人的注意,并被英国人写进了把相关的文件里。

    这个人的名字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暂且叫他秦浩然吧。四年后,他成为了威海卫巡检司巡检。

    在接收现场,有一个威海商人也被要求到场见证,这个人叫他曲廷根。接收现场的外围,有一群人在围观。其中有一个孩子是曲廷根带来的,他是曲廷根的亲侄子,名叫曲文魁。

    四年后,有一个英国人受英国女王派遣,到威海卫英租界行政署担任行政长官一职,从此,他在威海卫租界担任这一职务达十九年之久。这个人我们暂且称他为骆特吧。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