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第九章 两国官员斗智 谁更胜一筹

    威海卫行政长官署是英国人派驻管理威海卫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驻地,位于威海卫城外东侧的一处背山面海的半山坡上,为英式建筑。山下,有一条专用的石阶路沿着山势蜿蜒向上,通到了长官署门前。长官署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可是房子周围建有宽敞的花园,花园里绿树掩映,鲜花环绕,环境很美。长官署正南专门修建了一个广场,供平时做活动用。届时,行政署长官只需走出办公室,就可居高临下地观礼。

    今天是中英两国官员会面的日子,行政署特意悬挂了大清龙旗、大英帝国米字旗和威海卫租借地区旗。米字旗在上,大清龙旗和租借地区旗并排悬挂,位置略微低点。

    赵知府下了轿,向上略一抬头就看到了旗帜。赵知府神色沉重地凝望着旗帜,半天没有移动脚步。当目光从旗帜上下移时,赵知府赫然看到行政署长官骆特已等在门口,正静静地向下凝望着自己,赵知府赶紧提着官袍,率领一行人沿着台阶快步拾阶而上。到了行政署门前,两人见面,赵知府两手抱拳,躬身施礼,骆特则身体微倾,还以举手礼。

    行过礼之后,骆特说道:“贵国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我谨代表租界行政署欢迎阁下光临。”

    赵知府笑道:“本官早就听说骆特大人是中国通,儒学名家,今日一见,果不其然。不过,孔子还有一句名言,不知骆特大人听到没有?”

    骆特显然来了兴趣,说道:“愿闻其详。”

    赵知府说:“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骆特是中国通,尤其擅长儒学,自然不会不知道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别人因为不了解我却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而我并不因此恼怒,我难道不是君子吗”,只是骆特不知道赵知府为何说这句话,于是满脸疑惑地问赵知府:“不知知府阁下说这话是何意?”

    赵知府心里略有些得意,脸上闪过了一丝开心的笑容,话说起来也显得抑扬顿挫了很多,“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是以主人身份说给客人听的。骆特大人不远万里,到了我大清国,自然是客人,本官是主人,这句话应该由本官来说才是。您虽然说错了话,可是本官并不怪您。”

    骆特听了,顿时明白了赵知府是对英国侵占威海卫不满,找了个借口宣示主权。于是微微一笑,略有不屑地回应道:“知府阁下,虽然我刚踏上威海卫的土地,可威海卫在四年以前就是英国的租借地了,自然今日本官是主人,你是客人,你说错了话,本官也不怪你。”

    赵知府本想在洋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气节,也想在部下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让部下知道自己并不畏惧洋大人,结果弄巧不成反成拙。赵知府见没有讨到便宜,就不言语了。

    秦巡检上前一步,双手抱拳行过礼,“既然刚才骆特先生提到孔子名言,又提到租借二字,本官想说个孔子借东西的故事,不知可否?”

    骆特转身问赵知府:“这是何人?”

    赵知府介绍说:“这是威海卫巡检司巡检秦浩然。”

    骆特用手指快速抚摸了一下上嘴唇长长的胡子,点头示意“请讲”。

    秦巡检说道:“孔子曾说过: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矣。这来源于孔子借伞的故事。孔子外出遇到下雨,可是没有带伞,弟子说:子夏有,可以跟子夏借。孔子说:不可以,子夏为人吝啬,我借他不给我,别人会厌弃他;借给我他会心疼。如此让他为难,还是不借的好。

    骆特听了,哈哈大笑,“秦先生,你是个有趣的人。你是想借这个故事告诉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我想提醒秦先生,大英帝国租借威海卫并非强人所难,我国驻军这里是为了帮助贵国对付俄国人的,这一点,得到了贵国皇帝的认可。秦先生,既然说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问你,我们大英帝国的传教士戴维先生在威海卫城的教堂内传教,贵国不但不配合,竟然还煽动百姓打砸教堂,损坏教产。秦巡检能否解释一下?”

    秦巡检坦然回道:“我们大清的国策历来是信仰自由。贵国传教士传教,我巡检司并无干涉。不过,正如骆特先生所了解的那样,我国百姓普遍信仰孔教,不再信仰其他宗教并不奇怪。百姓打砸教堂之后,本官对违法者已依法惩处,并无遗漏。”

    “戴维先生因在威海卫城内无法传教,欲把教堂拆除搬迁到城外,秦巡检不允许,可有此事?”骆特目光凝视着秦巡检,声音不自觉地高了起来。

    “骆特先生谬矣。”秦巡检毫不客气地驳斥了骆特的言辞,“戴维牧师传教用的教堂,本是民居,当初占用之时,并无合法手续。戴维牧师想搬迁教堂,本官并无不允。只是本官提出,搬迁可以,但应按照契约,切勿带走大清的国土。戴维牧师做不到,这件事情就搁置了下来。据本官了解,最近,戴维牧师不想伤了和气,放弃了搬迁的打算,准备在城外择址另建了。”

    骆特说道:“秦先生,戴维牧师到贵国是为教化万方、传播文明而来,他不应得到这样的待遇。”

    陈县令闻到了剑拔弩张的味道,赶紧和稀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租界与本县是邻居,当以和为贵,属下有冒犯的地方还望多多包涵。”

    骆特略有不悦地问:“这是何人?”

    赵知府介绍:“这是文登知县陈景楠陈大人。还有,这是宁海州知州傅嵩年傅大人。”

    傅知州原本一直在一旁严肃地看着,见赵知府介绍自己,赶紧行礼,“幸会、幸会。”

    骆特看了他们两个一眼,不再言语,把胳膊向前一伸,对赵知府说:“请。”

    秦巡检高声说道:“各位大人请止步,属下还有话要同骆特长官讲。”

    赵知府面色不悦地看了秦巡检一眼,又紧张地盯着骆特看,唯恐秦巡检惹怒骆特。

    骆特蹙了眉头,有些不高兴了:“不知秦先生还有何指教?请直说。”

    秦巡检把手指向了旗帜,“骆特长官,据本官所知,平等悬挂两国国旗一直是国际交往的基本礼仪,骆特长官长期从事外交事务,这一点不会不知道吧?”

    骆特抬头看了一下旗帜,向属下示意了一下,说道:“秦巡检提醒的是,以后我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还有,骆特先生,把我大清的龙旗上面的龙放到了贵国国旗右下角作为区旗图案,有贬低我大清之嫌,本官多次交涉,一直无果,还望骆特先生能够照顾我大清百姓的感受,维护两国邦交之谊。”

    骆特望着区旗,仔细地看了看,回头说道:“秦巡检,本官会慎重考虑你的要求。”

    骆特看到国旗调整到位了,伸手向赵知府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然后两人并排往骆特的办公楼入口走去。

    刚走了几步,赵知府就远远地看见办公楼门口挂了个醒目的黄色的幡帷,上书四个醒目的大字:万国咸喜。

    赵知府知道,这是慈禧老佛爷赏给英国进攻北京城的军队的,当时,住威海的华勇营全程参与了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赵知府猜测,幡帷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估计是华勇营带回来的。

    赵知府紧跑几步,在幡帷前跪下了。此时,骆特则走到了幡帷前,面向赵知府一行大清官员,昂首挺胸地立着。赵知府心里顿时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什么滋味。

    赵知府知道,幡帷是慈禧老佛爷赏给英国人的荣耀,英国人在幡帷侧面立着,接受大清官员跪拜,是惯常礼仪。只是这个骆特见赵知府一行人不服,就故意在幡帷正前方昂首挺胸地立着,面向赵知府他们,刁难赵知府。

    赵知府已经跪下了,如果不磕头就起来,就犯了欺君大罪;如果就此磕头,就成了跪洋人,在洋人面前就落了下风,接下来的会谈就不好办了。赵知府心里苦不堪言,左思右想,没有好法,只得在心里默默念叨着“我跪的是慈禧老佛爷,不是眼前的洋大人”,然后恭恭敬敬地朝着幡帷磕头。赵知府磕完了头,刚才还仅剩的同洋大人争口舌之利的锐气,在心中已荡然无存了,起身后恭恭敬敬地在一边立着,其他随从官员依次磕头。

    赵知府领着众人磕头的时候,有一个洋人小女孩在好奇地围观,吃吃地笑着,几个盛装的外国妇女也把头从窗户上伸了出来观景儿。

    骆特见众人磕完了头,领着往行政署里面走,大清众官员们依次规规矩矩地跟着往里走。

    曲文魁见众人走进楼里,担心赵大人什么时候出来自己不知道,就偷偷地在附近找了棵树爬了上去,想着居高临下看得清楚些。

    许是连日来太累了,一会儿的工夫,曲文魁竟然在树上睡了过去。

    正迷迷糊糊睡着,曲文魁听到说话声,猛地醒了过来,看见赵大人已到了门口,正要往外走。曲文魁心里一急,一下子从树上摔了下去。曲文魁刚想爬起来,就见两支黑洞洞的枪口伸了过来。这时远处有人问:“怎么回事?”一个华勇营士兵答道:“报告长官,抓到一名刺客。”那边命令:“带过来。”曲文魁被两名华勇营士兵扭着胳膊押到了骆特和赵大人面前。

    曲文魁见状,高喊:“冤枉啊!我不是刺客,我是来告状申冤的。”

    骆特见是个孩子,让士兵放了,说道:“你有什么冤情尽管直说。”

    曲文魁把父亲惨死、凶手逃走捉拿无门的事情说了,骆特有些不满地转向了对赵知府,“知府阁下,曲先生无辜惨死的事情我来威海卫以前就略有耳闻,到现在竟然还没有破案。如果贵国没有能力抓捕劫匪,鄙国华勇营可以帮忙。”

    赵知府听了,急忙说:“这个事情是小事,不必要烦劳贵国士兵出面,本官回去即亲自督办此案,定给骆特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