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第八章 两处百姓陈情 谁的话真

    离开凤凰山,走了不远,就是宁海州的地界,曲文魁打听着找到了大清的兵营,发现果如老伯所说,清兵就驻扎在附近,显然是防着英国人。曲文魁仍不放心,到周边打听了一下当地百姓,众人说得也都同看山老伯差不多。

    曲文魁带着满腹的狐疑上路了,一路上晓行夜宿,又用了三天的时间走到了登州府。

    登州同威海一样,都是海防重地,威海甲午陷落后,登州海防地位更加显要,不仅海防城墙高大坚固,就连城内民房建得也比威海阔绰些;街道宽宽敞敞,更是比威海气派多了。

    曲文魁进入登州城时已是日上三竿,街上人来车往不断。曲文魁顾不上看景儿,打听着道儿往登州府衙方向走去。走了不远,远远地听见鸣锣开道的声;等走近了,看见鸣啰的人后面旗牌林立,上书“肃静、回避、五品、正堂”等字样。曲文魁知道,这是知府赵大人要出行了。

    曲文魁急了,想拦轿喊冤,刚一靠近,身上已经挨了衙役好几板子,登时倒在了地上。

    等曲文魁爬起来,知府的仪仗已经走远了。曲文魁急急忙忙赶到了知府衙门,看见衙役,施过了礼,问道:“这位公差大哥,我有冤屈在身,请问该找谁申冤?”

    衙役看了一眼曲文魁,说道:“老爷已经出远门了,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你等着以后再来吧。”

    曲文魁问:“公差大哥,能不能告诉小民府台大人什么时候能回来?”

    衙役看着曲文魁不语。曲文魁想起了没有打点,从怀里掏了一个银元,递给衙役。衙役收了银元,故作神秘地让曲文魁附耳上来,说:“老爷此行本是保密的,不得告与外人知晓。看你年纪不大,也不像坏人,我就破例告诉你吧。老爷这趟是到威海卫去拜见新上任的英国长官,一去一回估计怎么也得半个多月吧,具体需要多少日子就不好说了。”

    曲文魁想着与其在这儿等,不如一路跟着,或许路上能找到申冤的机会,就谢过了衙役,转头追赶赵大人去了。

    话说知府赵大人在衙役的拱卫下,一路晓行夜宿,直接往威海卫方向走去。沿路各地方官迎来送往,严密护卫,忙得不亦乐乎。四日后,到达宁海州地界。

    宁海州知州傅大人已早早地在边界等候,看到知府仪仗到来,傅知州跑步上前行礼。这时,路边已摆上了遮阳伞,伞下放置了热茶、糕点、水果,赵知府在傅知州的引领下,来到伞下休息。

    忽然之间,不远处涌来一群百姓,傅知州呵斥道:“何人胆敢在此喧闹!”

    衙役跑了过来,单腿跪地答话:“回大人话,宁海百姓闻听知府大人路过此处,感念知府大人的德政,要求拜见大人,当面敬献牌匾。”

    傅知州朗声说道:“你去回复百姓,知府大人爱民如子,一贯如此,我宁海百姓感谢大人,在心里记住就是了,送牌匾就不必了。”

    衙役转身回复去了,一会儿过来再禀:“大人,百姓皆言知府大人恩重如山,情同再造。要求无论如何当面致谢。”

    傅知州犹豫地看着赵知府,有些无奈,“赵大人,您看这如何是好?”

    赵知府听到了前面的对话,已是春风满面,看傅知州为难,遂善解人意地说道:“我虽不是宁海父母官,却有守护宁海百姓之责,百姓既想见我,本官哪有不见之理,让他们过来吧。”

    衙役应声而去。一会儿功夫,一群衣着光鲜的人走上前来。只见一个人在前面领着,后面的人抬着一块牌匾跟着,牌匾上写着“恩同再造”。

    众人上前一起给知府跪下磕头,施过礼,领头的人高声说道:“小民能当面感谢知府老爷,此生无憾矣。”

    赵知府满脸堆笑地站立起来,“大家不必多礼,起来说话。”

    众人站了起来,领头的说道:“傅大人自到任以来,宁海百姓生活一日强似一日,四海升平,百姓安乐,就连洋人亦畏惧宁海威严而不敢亵渎。百姓感谢傅大人,傅大人却说全仰仗知府赵大人御下有方,施政有策,才使得宁海有今日之富强。我等听闻大人经过这里,遂斗胆献上这块匾,以表达我等心声。”

    赵知府双手抱拳,转身向傅知州施礼,“傅兄过誉了,宁海有今日,全靠傅兄奔波操劳。”

    傅知州赶紧还礼,“大人如此抬举,让属下情何以堪。”

    说完,扬扬手,来的百姓退下了。傅知州悄悄拿出了一个盒子,递给赵知府,“属下一点心意,还望大人笑纳。”

    赵知府眉开眼笑地收下了。

    一日后,赵知府领着宁海州知州一行人到达威海卫租借地边界,文登县县令陈大人和威海卫巡检司巡检秦大人已列队等候。人员会合后,一行人浩浩荡荡进了威海卫。仪仗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出来观看,品头论足,兴奋不已。

    在爱德华港区(注1),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路中间跪下了。衙役举起板子刚想打过去,秦巡检上前挡住了。队伍停了下来,赵知府在轿里厉声问道:“怎么回事?”

    老人家泣不成声,高声说道:“大人,小民姓刘名翰轩,乃大清秀才,威海卫刘公岛人。小民盼大人前来已盼了八年了!”

    赵知府从轿子里走了出来,伸手示意,“老人家,起来说话。”

    秀才站了起来,驼着背,缓慢说道:“大人,从光绪二十年日本鬼子占领威海到光绪二十四年英国鬼子占领威海,威海被洋人占了八年了。这八年,小民们受够了洋人的欺负,天天盼着大清回来管我们。您是这八年咱大清到威海的最大的官了,我们百姓听说知府老爷来了,一起商量写了个字幅,送给知府老爷。”

    老人招招手,两个年轻人举着两幅字到了路中间。只见一个条幅上写着“归去来兮”,一个条幅上写着“威加海内”。

    老人抱拳躬身,“小民见了大人,就想问大人一句,咱大清什么时候能不怕洋人?什么时候能把威海收回来?各位官爷能不能上奏朝廷,陈情民意,赶快把威海收回来?”

    陈县令上前呵斥道:“尔等真乃愚民!威海租予洋人,乃大清国策,皇上钦定,利国利民。钦定譬如父母与人诺,子弟何敢违抗?愚民阻挠,譬如螳臂当车。再敢如此放肆,定惩不饶。”

    老人面无惧色,冷冷地看着陈知县,“陈大人,小民是英国治下百姓,请问大人如何惩罚小民?”

    陈知县没有料到老人如此回话,登时瞠目结舌:“这、这......”便没有了下文。

    秦巡检走上前来,打破了尴尬,“老人家,您送的条幅,本官先替知府赵大人收下了。您的请求赵大人有合适的机会也定当向朝廷转达!”

    秀才一边嘴里嘟囔着“收下就好,收下就好”,一边惆怅远去。

    衙役驱逐了围观人群,赵知府一行继续前行。

    曲文魁一直没有找到告状的机会,只得耐心地在后面远远地跟着。

    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赵知府一行官员下了轿子。

    注1:爱德华港区:英国人为租界起的地名。指威海城外海港以及周边一带的英国租界,相当于现在的市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