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第九十章 百姓有难 谁来救(下)

    在宁海州衙门,知州傅大人正在花园练剑。听闻上差有事来访,傅大人当即丢掉手中的剑,急急地往正堂跑去。

    等在正堂的捕头还没看到傅知州,就听到傅知州远远地喊着“老弟,可想死你老哥啦!”捕头赶紧迎了出来,两人见面,当即满面春风地拱手施礼;施礼过后,傅知州大笑着拉着捕头的手一起到了正堂。

    师爷拿着上茶过来了,屋里顿时飘满茶香。傅知州言道:“此乃明前龙井,今年新收,昨日刚到,请老弟品尝。”捕头喝过一口,细细品过,言道:“众人皆言大人雅量高致,所言不虚,此茶果是上品。”

    “既然如此,还劳驾老弟辛苦,带些茶叶给赵大人品尝,老弟可愿代劳?”

    “不瞒老哥,赵大人心里正烦,哪有心思喝茶?”

    “求老弟指教,这是为何?”

    “就说这秦巡检吧,不知大小,竟然到府衙大堂教训赵大人。赵大人气量宏大,不予计较,让下官把他交于你处,让你做个中人给个评断:究竟是赵大人错了还是秦巡检不知天高地厚?”

    “老弟放心,老哥知道该怎么做了。”

    捕头把师爷的书信交给傅知州,拿着傅知州送给赵大人和自己的春茶回去复命去了。

    傅知州高声喊道:“来人!”师爷应声进来了,“大人有何吩咐?”

    “秦巡检和曲文魁何在?”

    “回大人,二人正在偏殿歇息。”

    “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不要让他二人随意走动。”

    “是,老爷。”师爷布置去了。

    秦巡检和曲文魁在知州府等了两天,也没有见到傅知州。两人心中焦急万分,可是衙役看着,不让出门。秦巡检三番五次地求衙役带话给傅知州,衙役就是不搭话,如同聋哑一般。

    秦巡检叹道:“此事还是本官想简单了。如果傅大人出面证实此事,赵大人的面子该放到哪里?傅知州岂肯做此等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曲文魁焦急地言道:“大人,明日就是三月十八,所余时间已经不多了,大人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百姓之事不能不管,可是大人们的体面又不能不顾,本官左右为难,实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大人,我有一策,不知当讲不当讲?”

    “曲兄弟有话尽管讲。”

    “大人,麻姑山东南二十余里处有一个村叫望山村,村民自古习武成风,多是武术高手。我与村里族长唐青山熟悉。只要唐青山出面,可立时召集到众多百姓前来帮忙拦截,大人看是否可行?”

    “行是行,只怕惹出事端牵连无辜村民。”

    “大人,望山村村民向来豪爽仗义,国家用人之际,断不会畏缩不前。”

    “既然如此,今天晚上我缠住看门的衙役,你瞅机会到望山村求援。”

    傍晚,秦巡检高声喊叫要见傅知州,衙役急忙前去报告。待天黑时,衙役过来回话,傅知州要见秦巡检。衙役带着秦巡检走了,曲文魁见无人看管自己,便撒腿向望山村跑去。

    再说夏允礼到德州后,以英国人在威海卫开矿的名义招工,很快招够了三百人,便走陆路,星夜兼程赶到了宁海州海边,准备在宁海州北海登船,然后直达旅顺。

    此时,酒井的船已经等在了海边。

    夏允礼招的人里有认识路的,觉察了有异,问道:“老板,到威海卫走陆路还有一天多的路程,为何要在此登船?”

    夏允礼回道:“俄日正在对面激战,为防战火蔓延到此,英国人已经把陆路切断了,只能走海路。”众人不再言语。

    酒井派出的代表过来了。来人清点了人数,确认无误,双方签字画押。画押之后,日本人开始组织劳工登船。

    此时,曲文魁和唐继文、唐嗣雨等望山村村民拿着棍子飞一般地跑了过来;等都大成、夏允礼他们反应过来,曲文魁他们已经把劳工围了起来。曲文魁高声喊道:“诸位兄弟,你们可否知道此行是要前往旅顺上战场给日本人出苦力当炮灰?如想活命,赶快逃命去吧。”众人闻听,正在犹豫,日本人急了,骂道:“八嘎牙路!”举刀就向曲文魁砍了过来。唐嗣雨拿着棍子,冲了过来,只用了几招就把对方的刀打掉了。

    被骗来的劳工听到了日本人的话顿时醒悟过来,大声喊道:“快跑啊!快跑啊!”

    数个日本人拿着刀从船上跳了下来,望山村村民拼死抵挡日本人的攻势,掩护劳工逃跑。只是日本人极为凶猛,村民们渐渐不支。

    曲文魁在望山村领着人走后,唐青山思来想去不放心,又从邻村组织了一批人赶来支援。

    援兵到了,日本人见情况不妙,乘船跑了。

    夏允礼和都大成、都小春跟着劳工跑了出来。三人惊魂未定,不知该往哪里去。夏允礼想来想去,觉得这次事情大了,即便大哥饶过自己,日本人也饶不过自己,是无论如何不敢再回去了;都大成也觉得回去无法交差。两人决定一起到外地闯荡。都小春想跟着走,被夏允礼阻止了。夏允礼把酒井签的接收文书交给了都小春,让都小春护送回威海卫,亲手交给唐继业,也算自己不辱使命了。

    众人都走了,海边归于了平静。傅知州为了验证秦巡检所言子虚乌有,亲自带着秦巡检和众衙役到海边巡视了一番,没见到异常,又回到了官署。

    当晚,傅知州提笔呈报赵大人:府台赵大人钧鉴,日俄开战以来,本州枕戈待旦,严防死守。交战各方虽有虎狼之心,却未敢觊觎我寸土之地。大人所托之事,下官亲赴现场查看,秦巡检亦随之同行,并无任何异样。本州四海升平,一片祥和;百姓感念大人德政,皆安心度日,快乐生活。

    登州府衙派专使将傅知州的条陈和写有秦巡检越级请示一事来龙去脉的函一并送给了陈县令,并当场对陈县令予以了训诫。陈县令火冒三丈,命人把秦巡检喊到县衙,当面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秦巡检因为越级求援而败走麦城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威海卫,威海卫百姓无不为秦巡检鸣不平。可是官员之间的事情,哪里容得下百姓说话?百姓街谈巷议一番之后,街面很快就归于了平静。倒是有一个人心中掀起了狂涛巨浪,久久也不能平静。这个人就是唐继业。

    曾经黄愣子带着人到了后海,已经与日本人完成了交割,却不料无缘无故炸了群,好不容易募集来的人跑了个净光,自己当时就觉得不正常,想查是谁捣的鬼却毫无头绪。这一次总算弄明白了,原来是秦巡检和曲文魁两人搞的鬼。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唐继业狠狠心包了三百两银子赶到文登县衙,去见陈大人。

    陈县令因为秦巡检和曲文魁的事情无端受了训诫,心中的愤懑到了极点。虽然把秦巡检叫到眼前臭骂了一通,可是心中的怒火一直还在升腾。照自己的心愿,这样的下属是无论如何留不得了;不但不能留,还应该关到监狱去。可是登州府衙的信函说得明明白白,保留职务,只给予秦巡检考评降等处罚。陈县令虽然心中不满,可是毫无办法。

    陈县令心中正烦,听说唐继业求见,当即回道“不见”。柏师爷言道:“唐继业带了三百两孝敬银子,说是感谢您的大恩大德。老爷看是否收下?”

    “收下吧。”陈县令听说有银子心情顿时好了很多,言道:“让唐继业进来吧,本官也想见见他。”

    “是,老爷。”柏师爷出去了。

    一会儿功夫,柏师爷领着唐继业进来了,唐继业扑通跪在了地上,匍匐在陈县令面前。陈县令被唐继业搞糊涂了,慌忙问道:“唐老弟这是为何?”

    “大人,您千万给小民做主啊!”

    “唐老弟,你不是外人,有话起来说。”

    “大人,您不答应小民绝不起来。”

    “好,我答应你,你起来说话。”

    唐继业爬了起来,告诉陈县令,秦巡检与曲文魁勾结在一起,把威海的药材生意已经垄断了。自己被逼无奈,改做牲口生意。可是秦巡检竟然私下动用衙役,前去抢劫,意图打击自己的生意。

    唐继业哭诉道:“大人,秦巡检知道你我交好却一直在背后使坏,无非是针对大人来的。秦巡检扶持曲文魁,无非是想等曲文魁有了钱,自己也就有了上位的资本了。大人可不能不察呀!”

    陈县令听到此,抓起桌子上的茶杯摔到了地上,吼道:“秦浩然,他还反了他了!”

    “大人,对于此贼万不可心慈手软啊!”

    “你有何办法,尽管说来。”

    唐继业从怀里掏了个丝绸包裹出来,当着陈县令的面一层一层地揭开了;揭到最后,露出了一本破旧的古书。唐继业用包裹托着,递给了陈县令。

    陈县令接过仔细看去,这是一本厚厚的手写书,书名叫《先圣孔子纪年大事考》,整本书破旧不堪,书口处墨迹斑斑点点,很是不雅。陈县令仔细地翻看了几页,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只是对孔圣人的生平逐年进行了考证,并详细开列了证据,再无其他。陈县令不解,唐继业言道:“大人,此书是当初捻匪在胶东一带作乱时,乡民从一个到宁海筹粮被打死的捻匪头目身上搜出来的。后来几经辗转,到了小民手中。”

    “这本书与秦巡检何干?”

    唐继业言道:“大人只要把书口摊开,一切都明白了。”

    陈县令手握书脊,把书口平着摊开了,书口处的斑斑点点逐渐连在一起,变成了两行醒目的字:混沌世界暗无日,诸事不明难有清。

    唐继业言道:“大人,秦巡检痴迷儒学,尤其喜欢研究孔子。秦巡检如果看到这本书,一定会爱不释手。秦巡检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便不会关注书口处的墨迹。这本书已经多处破损,秦巡检拿到书后必会到威海卫租界古旧书斋修复此书。到时小民找机会把书斋老板带到大人这里,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好!就依老弟所言。”陈县令兴奋地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