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第一百五十一章 仰天叹 威海何时还(一)

    因为救灾,骆特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不仅许多百姓对他感恩戴德,就连英国政府也难得地表示了赞赏和满意。英国政府认为,骆特成功的救灾行动将为英国政府在威海卫租界站稳脚跟夯实基础。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系列荣誉,骆特感到了空前的满足。

    骆特向殖民部提交的退休报告已经获得了批准,几个月之后他就要离开中国,回到他久违的故乡。骆特在威海度过了十九年,离别之际,他的个人荣誉也达到了顶峰,为他的从政之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此美事,怎能不让他高兴呢?

    热闹过后冷静下来,骆特想到赈灾之功全归于他一个人其实多少都有点儿贪功之嫌。有一个人被所有的人都忽视了,这个人就是秦浩然。曲文魁多次跟他说过,从一开始救灾,秦浩然就一直在后面出谋划策,联络筹款,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只是这些工作都在幕后,便少有人知。不过,退一万步讲,就算众人知道了又能怎样?

    骆特一直想当面感谢秦浩然,可是因为太忙了,一直走不开。

    春暖花开的时候骆特就要回国了。为此,整整一个冬天,骆特都在整理他的东西,收拾他的行李,连续忙碌了三个多月才基本收工。

    骆特要带回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他的收藏品太多了。为了安全地把这些东西运回国,骆特专门雇了两个木匠在长官邸制作木箱子,用来封存他的那些娇贵的字画、瓷器、钱币和书籍、资料之类的物品。三个月之后,整个官邸便被这些箱子塞得满满当当地,连走路的地方都快没有了,很多地方都需要侧着身才能通过。

    一冬天,秦浩然的病情一直不稳定,时好时坏。郑月儿寸步不离地照顾着秦浩然,曲文魁也一直在陪着秦浩然。曲文魁想了很多办法给秦浩然治病,秦浩然自知去日无多,不让曲文魁再费心思了。

    曲文魁整日和秦浩然在一起相处,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探讨一些重大问题,特别对于救灾,两人在一起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秦浩然认为:此次救灾,与其说是行政署在牵头实施,不如说是百姓在自救更恰当一些。虽然最后救灾成功,也是侥幸险胜,不值得庆贺,倒是更应该想想如果出现下一次灾情,该如何救灾?

    秦浩然说,其实从国家这个层面上讲,威海卫的灾情算不得重。此次灾情,威海卫受灾人口加起来不过十五万人,而中国有四万万人口,哪怕有一百万人每人每天省一口粮,威海卫百姓就不至于如此凄惨;威海卫租界只有七百多平方公里,而中国有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怕从一千平方公里的丰收的土地上随便运些粮食过来,威海就不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当穷困的威海卫百姓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时候,最有能力出手救灾的民国政府却没有任何作为。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威海卫是租界吗?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他的人民就要饿死了,可是国家却不敢出手救灾,百姓无法伸手求援,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国家、这样的人民难道不是悲哀吗?”

    曲文魁深深地被震撼了,沉默良久,曲文魁问道:“大哥,下一次出现灾情,我们该怎样救灾?”

    “一次救灾就让你倾家荡产,怎么可能还有下一次?要应对灾害,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威海卫从英国人手里无条件地收回来。”秦浩然虽然声音低沉,说出来的话却是掷地有声。

    “大哥,咱们国家为什么不收回威海卫呢?”

    秦浩然的思绪又回到了尘封已久的过往,“清政府当时租借威海卫时与英国人约定,租期与俄国人租借旅顺的期限相同。后来,日本人打败了俄国人,大清以此为由要求英国人归还威海卫。英国人却一直以旅顺是俄国人被动归还的不算数为由,拖着不归还威海卫。不过,英国人自知在法理上先输一着,所以,他们也在做随时撤离威海卫的准备。”

    “大哥,我听说民国政府同英国人几次谈判,想收回威海卫,为什么就收不回来呢?”

    “这件事情我听骆特说起过。骆特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了归还租借地的要求,当时英国政府准备与北洋政府达成有条件交还威海卫的初步协议,后来国内的青年学生起来游行示威,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秦浩然艰难地说:“其实英国人外强中干,并没有长期霸占威海卫的能力和条件。只要中国政府意志坚定,收回威海卫并不是难事。”

    曲文魁尽其所能地在有识之士中宣传秦浩然的思想,众人都觉得有道理,最后,经过反复讨论,众人渐渐达成了共识:组织请愿团到北京请愿,推动民国政府把威海卫收回来。

    春暖花开时节,秦浩然的病情骤然加重。骆特听到了消息,带着马丁医官来到了秦浩然的住处。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酝酿筹备,请愿团就要离开威海到北京请愿去了。临行以前,曲文魁到了秦浩然的住处向秦浩然辞行。

    曲文魁到的时候,骆特正站在秦浩然的炕前。

    骆特看着躺在炕上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的秦浩然,动情地说:“秦先生,我这次来是想请你到我们的大英医院去治病,我相信,我们大英医院的医生一定会对你的病有所帮助。。”

    “谢谢骆特先生的美意,但是我不会接收你们的馈赠。”秦浩然断然拒绝了骆特的提议:“我曾是大清的官员,丢失威海卫主权是我们一生难赎的罪愆。在整个威海卫的主权没有完整地收回以前,我是不会踏上刘公岛半步的。生命对于我来说远没有尊严来得重要,我不会牺牲尊严来延长生命,苟延残喘的生命对于我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秦先生,我就要从东方古国的最东端回到我们的西方世界去,虽然我们将相隔有万里之遥,可是我始终会记得我们的友谊,我不想失去你这个朋友。”

    “骆特先生,我也快要到西方世界去了,不过我去的那个世界里没有你们英国人,也没有租界,所以我不会畏惧不前。在我离开以前,请允许我说一句真心话:只要英国租借威海卫一天,只要你在行政长官位置上干一天,我们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我们两个人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因为错误的原因错误的时间,我们两个才有了交集,而这种交集带给你的是幸福快乐的体验,带给我和威海百姓的是痛苦的体验。”

    “秦先生,我无法理解你的话。我在威海十九年,来以前,我曾经感到无奈和凄凉,我不认为威海是适合我的地方,因为这里贫穷,狭小,一旦担任这里的行政长官就意味着政治前途的完结。可是来了以后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我相信,有的人可能会干得比我好,但是没有任何人会像我一样如此爱这片土地。过去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了。我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我能始终深深地扎根在这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想我付出了该付出的一切。”

    “骆特先生,你爱不爱威海卫不是你说了算的。孔子说过: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中国人从来不是只看你是怎么说的,而是看你干了什么。我不否认你确实为我们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是,你对于你们造成的灾难就毫无知觉吗?当整个中国都在轰轰烈烈地变革的时候,你们却利用手中的权力,顽固地阻挠变革,妄图让威海永远尘封在历史的遗迹中,这难道就是你说的爱威海吗?

    四年前,你们欧洲国家在距离这里足有万里之遥的地方打仗,你却用欺骗的办法把五万四千名精壮的中国青年送到战场上出苦力,甚至直接参与战争。这难道不是一种罪恶吗?

    你们以高薪为诱饵,招募中国人在威海组建华勇营,残忍地让他们扛着枪在北京、在天津、在家乡杀戮自己的同胞甚至是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威海承受了双重的屈辱,这难道是文明人该干的事情吗?任何一个政权如果爱百姓,一定会用武装力量保护当地百姓,可是你们在刘公岛部署了那么多的武装力量,何时保护过威海百姓?请骆特先生扪心自问,如果不是这些巨炮利舰在后面做支撑,你在威海会待得下去吗?

    骆特先生口口声声爱威海,我想请教骆特先生,你到威海卫后,威海普通百姓生活改善了多少?其实,你以及你所代表的英国在我们威海存在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灾难。你口口声声爱中国,可是我从来不曾发现,当威海百姓的利益与你们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何时倾向过威海百姓?

    骆特先生,在我们中国,爱从来都意味着奉献。你如果真爱这片土地,只需要把管理这片土地的权利归还给我们就可以了,不知您是否愿意?

    先生来自遥远的英吉利,我知道,那也是个岛屿,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我知道那个地方同威海卫一样也很美丽。我愿意去爱那个地方,甚至愿意用生命去爱,前提是我是那个地方的拥有所有权利的管理者。骆特先生,你是否愿意?

    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这样的假设永远不会成真。可是,我相信中国人自己管理威海卫的一天不久就会成真,而中国的土地全部都由中国人主宰的那一天也不会太遥远。到那时,威海人会欢迎你乘坐商船而不是军舰到威海卫来,或者,乘坐观光客轮到威海来。”

    骆特无言以对,躬身行了一个举手礼,转身离开了。

    出了门,一阵寒风袭来,骆特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寒颤。骆特问马丁医官:“今天是什么日子?”

    “长官阁下,今天是三月十一日,夏历二月初二,今天是中国的龙头节。”

    “龙抬头?是的,我感受到了大地的震颤。龙,苏醒了吗?”骆特望向远方,喃喃自语。

    “长官阁下,是虫不是龙。中国人认为,自今天开始,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百草复绿,百虫回生。”

    “但愿如此吧。”骆特叹了口气。

    画外音:四个月之后的七月底,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从此,中国大地开始震颤。沉睡中的龙,终于开始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