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第一百五十二章 仰天叹 威海何时还(二)

    骆特走了,曲文魁深沉地说:“大哥,骆特一直以自己深爱威海卫而自诩,甚至常常因此而被自己所感动,您刺破了骆特的幻境。”

    秦浩然说道:“每个人都有梦,骆特的梦是他自认他是威海百姓的救世主,他庇护了威海百姓,拯救了威海百姓。我们的梦是咱们国家能够无条件地收回威海卫,让英国人回到他们的国家去。骆特的梦是用现实的坚船利炮构筑起来的,所以这个梦不会破;而我们却一直在坚船利炮的现实威胁下憧憬着美梦成真,所以这个梦总是实现不了。”

    “大哥,怎样才会美梦成真?”

    “威海卫能不能收回、何时收回是由国家实力和国家意志决定的,至少在现在,我看不到任何希望。”秦浩然轻轻叹了口气。

    曲文魁试探着问了一句,“大哥,咱们威海卫百姓想进京请愿,直接向最高决策机关反映咱们的诉求,会不会有用?”

    秦浩然怅然地摇了摇头,“历来民贱君贵,百姓的诉求如何能上达天听?即便上达天听,他们怎会顾及百姓的感受?”

    “大哥,现在是民国了,国是百姓的国了。”

    “但愿如此吧。只怕是徒劳无功,让梦破灭了,反而会更痛苦。”

    曲文魁不敢告诉秦浩然自己已经被推举为请愿团团长了,他希望秦浩然这次说错了。可是秦浩然何时错过?曲文魁心绞在了一起。曲文魁想了想,问道:“大哥,难道咱的梦就永远也实现不了吗?”

    “寄希望于后人吧!”秦浩然说得很慢,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字,却似无限悠长。

    几日之后,专程送骆特一人回国的英国皇家海军军舰在响亮的汽笛声中到达威海卫刘公岛水仙花湾。英国海军部给舰长的命令说:骆特先生在威海卫行政署担任行政长官一职时,尽心竭力地服务于海军;与他对海军的贡献比,他理应得到这样的荣耀。

    骆特离开的前一天,成建制的士兵为骆特往船上搬运行李,从早忙到中午,整整搬运了半天。看眼儿的人们也用好奇的眼光看了半天。他们想不明白,骆特如此清廉,东西怎么会这么多?

    骆特离开威海卫的时候,行政署为他举行了庄重地送行仪式,让他载着荣耀回国。几个总董也前来送行。有的以送万民伞的特殊形式表达了对骆特的感情。其实想想也是,他们这些人不是官员,何时敢奢望领官银?可是骆特却给了他们这样的恩惠。

    有的以送一碗清水的方式表达了对骆特清廉如水的肯定与尊重。这是儒家惯用的送别官员的仪式。孔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威期间,骆特只是每个季度召集总董们开一次情况汇报会,其他时间很少同他们交往;骆特同他们每个人都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让他们看得见却看不清。而这也正是总董们需要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代替骆特去管理社会,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因此,他们都认为骆特很是开明,如同君子一般很好交往。也正因为如此,只要是骆特的指令,他们都会严格执行,鞍前马后地效力。

    商会还送了银子制的乐器套件,这些乐器不是普通的乐器,而是《论语》里面提到的每一件乐器。骆特是个儒学专家,这一点对他管理威海裨益很大。威海的百姓尤其是儒生更愿意相信他是一个热爱威海的外国人,也因此,对于他的政令更愿意选择服从。

    自然,还有人送了不少书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更何况送字画本就是风韵雅事。虽然这些字画不是古董,可是骆特特别喜欢,他把百姓送他的东西写在清册上,报告给了殖民部,作为自己政绩的见证。殖民部对此大感意外,对骆特赞赏有加。

    专舰徐徐驶离威海的时候,骆特站在甲板上,庄重地向高高飘扬的米字旗行致敬礼,手久久没有放下。至于他内心想的什么,谁也不知道。

    同一天,在位于租界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叫秦浩然的人溘然长逝,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秦浩然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郑月儿和林子鸢等一些亲属。

    此时,曲文魁正走在通往京城请愿的路上。一群乌鸦飞了过来,绕着曲文魁盘旋鸣叫。二牛挥手驱赶,曲文魁伤心落泪,哽咽着说道:“不必了,它是在履行自己的使命。”

    秦浩然去世了,郑月儿在这个世上彻底没有了牵挂。郑月儿变卖了所有的一切,尽自己所能,以最隆重的礼节厚葬了秦浩然,然后孤身一人回到了艾山寺。

    郑月儿又一次跪在了静云大师的床前。

    静云大师年岁大了,加上得了重病,躺在炕上很长时间起不来了。看见了郑月儿,静云大师挣扎着坐了起来,给郑月儿完成了剃度仪式。

    静云大师气力微弱地说道:“万苦皆尘,万悲皆触。生而为人,本就是悲苦。人在红尘里才能分得清尘世,人在悲苦中才能分得清悲苦。你虽然历经磨难,可是并未悟透尘世的悲苦。庙宇之内避不开尘世,也脱不开悲苦。你的法号就叫明觉吧。”

    静云大师说:“你的尘缘已了,可是劫数未尽。你慧觉师姐虽入佛门,却一直未脱尘世,心中不净,便是你的劫数。威海卫城里黄姑庙主持是我的师妹,我已同她说好了,你拿着你的戒牒到她那里去吧。”

    静云大师颤抖着手把戒牒交给了跪在地上的明觉。

    明觉高叫一声“师傅……”,静云大师闭了眼,甩了甩手,便不再言语。

    当天,明觉辞别了师傅,踏上了去往威海卫城黄姑庙的路程。

    在去往北京城的路上,曲文魁一直在盘算着如何请愿才能达到目的。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失误让请愿的事情无功而返,让威海百姓伤心失望。可是等到了北京,看着北京宽阔的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摩肩接踵的人流,曲文魁才发觉,自己太渺小了,如同一个小虾米到了海里,却嚷着要同龙王谈谈如何管理大海一般。

    可是自己身上维系着百姓的期望,只有进路没有退路。到了北京后,曲文魁先后到外交部、国防部、立法院递交请愿书,可是都被赶了出来,没有人听他们的诉求。曲文魁他们也到过报馆,听说是普通百姓,便没有人感兴趣了。后来,曲文魁和众人商议,干脆孤注一掷到总统府去,直接向大总统递交请愿书。

    曲文魁他们在总统府外观察了几天,终于有一天,看到徐世昌大总统从府里出来了,曲文魁不管不顾地从路边冲了出来,可是刚跑了没几步,便被便衣警察按在了地上。

    一个月后,曲文魁怅然回到了威海卫。此时,恰好新任的行政长官到任,整个威海卫的士绅和官员们围绕着迎来送往,热热闹闹地忙碌着。只有曲文魁他们孤寂地走在冷冷清清的街道上。

    曲文魁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到了秦浩然墓前。

    秦浩然是他的知己,也是他最崇拜的人。还有什么比跪在这样的人的墓前更让人悲痛的呢?也许当年俞伯牙祭奠钟子期就是这般心境吧?

    曲文魁悲伤地坐在秦浩然的墓前,抚摸着墓碑,沉痛地缅怀着他的挚友、他的恩师、他的大哥、他的妹夫。

    秦浩然虽然曾经官居末吏,可是他对于官场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没有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取官位,反而以此趋利避害,尽可能地让他管理的弹丸之地在惊涛骇浪中运转地平稳一点儿;虽然他远离庙堂,可是时时怀忧天下,不忘报国。也正因此,他总是在平凡的琐事中,用智慧和勇敢化解一个个风浪于无形,让大清破损的大船尽可能地晚些沉没;虽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束缚了他的手脚,让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或者明知可为而不去为,可是,他从来不曾泯灭良知。正因为此,他时时以国家利益为先,以蚍蜉撼树般的勇气去同每一个他认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的大象搏斗。当他以放手一搏的豪气倾力去扶即将倾覆的大厦时,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浸透了多少无奈与绝望?他不是大清管理理念的忠实执行者,可是他是守护国家利益的一个小小的门神。只是这个朝廷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些达官贵人们让他空怀报国之志。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

    谁能想到,在威海卫租界中间那个小不点儿的城市里,曾经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芝麻小官,他殚精竭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如此之难,直到油尽灯枯那一刻他也没有放手。谁也想不到,一个人奋斗了一辈子,只是为了保住威海卫城不再被蚕食;直到踏上了黄泉路的那一刻,他都不曾敢奢望租界能收回。

    曲文魁就这样在坟前哭诉着,思念着,肝肠寸断。此时此刻,曲文魁终于明白秦浩然所说的“寄希望于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是的,收回威海卫只有寄希望于年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