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一顾

448:轻拂

    顾澈将一个几乎驾驭的差不多的帝国交给了顾曦,至此,作为大越多年政治新人的顾曦终于登上了他人生的巅峰。

    然而也很可惜的是,这对于顾曦的一生来说,已经算是他人生的晚年了。

    顾澈死后的第二年,顾曦升为大将军,在朝野中势力一时无两,平心而论,顾曦当政处理事物还是很有一套的。

    恩威并施,广开言路,群臣拜服,朝野上下一片肃穆。

    不知应该说是顾澈这些年都装病的太多,还是由于每每出手手段太过激烈,因此给所有人最后留下的记忆里,顾太傅总是非常极端的。

    由此一来,顾曦上位对于大多数大越臣子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若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并不为过。

    年中,卫国国君何霄逝世。

    终于,大瑞分裂之后到如今,三方势力的第二代掌权人,席臻,顾澈,何霄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固定权势和根基,然而到底这还是乱世,国内矛盾还没有代替边境摩擦上升为主要矛盾。

    大越主少臣强,卫国晚年为立储宫斗不穷,而楚国穷兵黩武內政荒于嬉。各国都在或多或少的走向衰败,当年打下天下的名将功臣已经全数覆于黄土之下。

    一个重新将这天下统一的伟大契机悄然浮现。

    年末,卫国新王登基,认命诸葛齐为大将军。

    大越自建国以来便很少打主动战役了,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总得说来还是无论顾澈还是叶淮都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大越在三个国家中已经足够强了,再争夺一城一池的得失并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甚至还会因为穷兵黩武而导致国内空虚。因此无论是顾澈还是叶淮,在她们当政的时候,都未曾进行过多少主战役。

    整个大越都在发展经济建设,消极进攻,积极防御。

    而卫国对于大越的骚扰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每一任君王在最初上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想法。最多的想法便是即便不能成为千古明君,然而总是要在前人的功绩上做一些什么的。

    新上任的卫君自然也是。

    于是新上任的卫君便做了一件事,在大越的边境东兴修筑城防。

    东兴是边境没错,然而即便是边境也是大越的国土,这样的举动对于大越来说可以说是挑衅。

    卫国是新君上任没错,可顾曦也并不是好拿捏的。

    顾曦紧急调兵,前往东兴进攻卫军,对上的是卫国同样新任的大将军诸葛齐。

    客观的说,若说大越和卫国对上硬拼军队实力,恐怕卫国胜率还是非常低的。可是这一一次敌军主将诸葛齐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了,军事素养虽不及当年那些名将,却如何也比第一次挂帅的顾曦强。

    越卫东兴之战最后以大越死伤数完结束,严格来说顾曦并没有什么大错。

    卫军在越土筑东兴,越人耻于受辱发兵,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之所以会输,只有行军一点。而最后发兵攻打的策略都来自于谋士,从这一点上来说顾曦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被指责之处。

    然而到底这一战是战败了,等大军回朝之后,朝野上下交代还是要的。

    而朝野上下自然不会傻到去问顾曦要交代,因此上下一片都是要求顾澈惩罚当初要求兵分三路的将领。

    战败顾曦肯定是不想的,然而这场战役到底是败了,也就注定需要人来承担这个责任。世人都觉得这个人一定要是那个将领。

    毕竟这次战役兵分三路是他提出来的,而主力军也在他手上,另外两路一个是顾曦一个是顾昭,那么还能够怪罪谁?

    然而入云州之前顾曦找到了顾昭。

    “这次的事情不能怪罪他。”顾曦叹了一口气开口。

    “确实。”顾昭点点头。

    属下再有什么举动,最后都是要主帅拍板才会过的。

    若是真的怪责那个将领,那么以后还有谁敢给在顾曦挂帅的时候各抒己见?

    若是顾澈还活着呢?顾昭和顾曦同时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在心里幽幽的叹了气,若是顾澈还活着的话,无论下面的人有什么意见,只要顾澈知道这样的意见是不对的活着有问题的那么顾澈便会挨着说服他们,然后最终取得胜利。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大越的军队,当顾澈挂帅的时候变可以直接吓得敌人肝胆俱裂望风而逃,而换做其他人甚至会大败而归。

    顾昭看着顾曦,“那哥哥想要怎么处理呢?”

    若胜,那么最终奖赏之人一定是从主帅开始,由上而下,若有遗漏再由主帅奖赏下去。

    然而若是大败来罚,通常会担主责的还是主帅。

    可是顾曦太特别了,他如今在云州的身份有谁敢说罚他?当然且不说世人想要如何罚顾曦,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形势地位注定了顾曦不能领罚。

    可是这个责到底是要有人担下来的,顾曦作为如今顾家的代表人物当然不能担这个责,而那位被众人推到最前线的将领更不能罚,接下来能够领责又不让人多想的便只有一个结果了。

    “是为兄对不起你。”顾曦看着顾昭最后还是叹了一口气。

    两日之后云州朝堂之上顾曦在众人面前领了责罚,“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顾曦淡淡开口。

    顾曦这般认了罪一时间让众人都不知如何而言,顾曦当真是像极了顾澈。

    之后顾曦因为顾昭是监军,所以罢免了顾昭的都督淮北诸军事,削了顾昭的爵位,而不追究其他将领的罪责。

    顾昭被如此重罚可以说在众人眼中无异于顾曦削了自己的臂膀,而不追究其他将领罪责的做法也十分高明,收买了人心,又显示了自己赏罚不避亲的公正执法。

    总之这一刻,在众人心中原本还是年轻人的顾曦充分表现出了自己是个多么冷静成熟精明的政治家。这年并州还有个小事司马师也引过及自身,结果“越人愧悦,人思其报”,收效很好。

    而至于顾昭心中是如何想的历史上没有记载。

    时至这一年里,顾曦膝下依然只有顾攸一子,而顾昭已经有了数个儿子。

    世家立嫡向来都是子嗣为大,顾曦虽然是嫡长子,然而膝下却没有一个己出的儿子。

    若是在寻常世家,只怕这大房和二房应该要闹起来了。

    然而在顾家一旦闹起来就不单单只是顾家的事情了,更关系到整个大越。而顾澈活着的时候在顾家向来说一不二没有其他人说话的份,而顾澈在的时候笃定的将顾曦定为唯一的接班人也由不得别人质疑。

    如今顾澈死了,顾曦毕竟不是顾澈,自然是顾及了顾家其他的旁支。然而到底也只是旁支而已,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顾澈当初在朝中的旧部,顾家内部或许更看好司马昭,然而这些军事上的旧部可不管这些。

    顾澈死后的第三年春。

    楚国大将军趁势骚扰大越陇右,扬言要攻狄道。而叶旭趁机给了顾曦面子,任命顾昭征西将军,驻军永安。顾曦对此没有任何异议,顾昭便直接出兵了。

    到了永安顾曦驻兵排阵,一边马未倒是笑了一下,“这个叶旭还不死心呢。”

    顾昭摇摇头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如今对于顾曦来说最致命的便是子嗣了,所以顾曦如今若是说唯一可能的敌人便是顾昭了。于世人来看两人都是顾家,然而也叶旭却明白,一旦顾昭有了心思,那么这些围聚在顾家周围的谋臣将领便会纷纷分立两派。

    再之后势力分化,王权才有自己的机会。

    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还是顾曦没有自己的子嗣,即使顾昭不做什么,等到顾曦百年之后继位的是顾攸,那也是和顾昭摆脱不了关系的。

    然而顾昭心中是怎样想的,恐怕也只有顾昭自己清楚了。

    雍州刺史陈泰想走在楚军前面占据狄道,顾昭却摇头笑着阻止了他,“楚军攻羌人收取了他们的人质,屯聚粮食,建造粮仓,而又转道至此,正是想完成征服塞外诸羌的工作,为后年攻越作准备。若真的要攻狄道,怎肯事先泄露,让外人知道?今扬言进攻,正是准备回师。”

    顾昭这个话非常的武断,然而他是主帅,众人也知道一旦有事情肯定还是顾昭自己会兜着,便没有再多质疑。

    然而神乎其技的是,楚军果然烧了营垒而离去。遇上新平羌胡叛乱,顾昭率军将他们击破,随即在灵州陈兵示威,北边胡虏被震慑,原来叛变的又来投降了。

    恍惚之间人们似乎又从顾昭身上看到了顾澈的影子和些许气息。

    这一次顾昭立了功,叶旭又趁此机会将他封回了新乡侯。

    五月,尝到了甜头的诸葛齐再次派遣二十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朝廷纷纷议论,担心分兵攻打淮泗,并有守住各个水口的打算。

    顾昭刚立了功,一时之间四下都想着若是能召顾昭回来,再次进行战役。

    然而楚国到底是一个威胁,顾曦果断力排重难阻止了让顾昭班师回朝。

    而这一次顾曦也神乎其技的说了几句话,“诸葛齐刚得到吴国的权力,想要使用一时的权利,合兵于合肥新城,希望再次成功,没有空余时间攻击青州和徐州。况且水路口岸不单只一个,多防的地方则用多兵,少防的地方则不足以抵御。”

    在顾昭如同顾澈当年一般说出了那番预见行兵的话之后,顾曦也如此说了。

    而且这其中不主动进攻,却积极防御的政策简直同顾澈当年积极防御席臻的办法如出一辙。

    诸葛齐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就如顾曦所料,并派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等请战。

    顾曦说:“诸葛齐军队轻装深入,投兵于绝境,兵力的锋芒难以抵御。况且新城小而坚固,攻击也未能马上攻克下来。”命令诸将以高垒来对待,诸葛齐相持数月,攻城兵力力竭,死伤过半。顾曦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齐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诸葛齐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至此一战,再无人怀疑顾曦的领军能力。

    顾澈一生只有顾曦顾昭这两个子嗣,而这两个子嗣都显示出了他们足以当得起这样先人之后的能力。

    顾澈死后的第四年春。

    叶旭终于按耐不住了,以顾曦顾昭这般下去,不要说等着两人斗起来,而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无论两人谁最后赢得或者失败,王权都最终只有被架空的份。

    叶旭联合了一众还算有威望的新臣旧卿密谋想要发动政变。废除顾曦,欲改立太常陈玄为大将军。

    每当权臣把握朝政,张缉、李丰、陈玄这样的臣子每朝每代都会有,忠心大多是个幌子,不过是想借着洗牌趁机大赚一把。

    可惜顾昭对陈玄、李丰这帮人不爽早已有之,公仪复辅政期间就已经注意过这些人了,平乱党是迟早的事。除了李丰那句“卿父子怀奸”一下到位说到点子上让顾曦一气之下现场灭口,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自动走进了司马师准备多时的圈套。

    这些人自当年浮华案拉他下水害了他半辈子,如今临到老来还想如此,顾曦自然是不会放过一个的。

    顾曦杀陈玄这一段的时候才让人仿佛真的看到了顾澈一般,“亲忘会赵司空葬乎!”

    多么霸气多么威严,犯我者死,不给任何其他理由。

    最终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夷灭三族,废张皇后,大越一时陷于混乱。

    而这之后的事情才算有意思。

    这三人处理了,叶旭该如何办呢?

    如今的顾家不再是当初的顾家了,如今的王上也不再是当初的王上了。

    而叶旭素来与太皇太后不和,这次的密谋又与顾曦产生了嫌隙。终于到了九月,太皇太后与顾曦这对姐弟忍无可忍迁出了一个已经不太好记载在史书上的理由废了这个皇帝。

    而之后再立谁为帝恐怕两人之间就多有一些微词了。

    名义上是要立闲的,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顾曦,最后想要立的都是一个真正能够听话为人所用的皇帝。

    如今当权的太皇太后姓顾,而当政的大将军也性顾。

    这天下间的话说来说去也不过如此了,顾曦最终同太皇太后演出了一出各自欲立的戏码,最后顾曦别别扭扭的同意了太后的意思,将叶濂接到云州登基,在个问题上做了个大忠臣。

    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继续掌握大权。

    登基大典上顾曦听到马未那句“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后脸都绿了,只能勉勉强强回答出一句“社稷之福”——皇帝懂社稷了,还要顾曦干什么?

    十月份大将军司马师获准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

    顾澈死后的第五年刚一开春毌丘俭和文钦就反了。

    这一次反叛让顾曦措手不及,而这一次在反叛的同时两人还发了一篇讨贼宣言。

    让人十分无法理解的是,这一篇檄文里无论是顾澈还是顾昭,都被描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偏偏对顾曦却是再贬低不过。

    这样的檄文若要说起来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顾澈终其一生都从未动过任何一个帝王,而顾昭如今算起来还是征讨楚国的将军。

    唯独只有顾曦,从某种程度来说触发了政治的底线。

    然而这又如何?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然而这两个人的檄文可以说起到了相当大的误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世人只怕会觉得这两人的反叛是顾昭一手导演的了。

    然而无论世人如何想,如顾曦这般夺权夺到了这般程度,反的人肯定是有的。

    亲自平叛以振军威也差不多是标准化流程,接下来顶着这么一顶大功的帽子,差不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封王了。

    顾曦没有问顾昭这次的事情是否同他有关,也就如同顾昭没有多问一句这次的叛乱是不是顾曦亲自逼反的一般,比较反叛的两人都是顾曦的手下,而要剿灭这两个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只要一成功那么之后顾曦的地位便再无人可以撼动了。

    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顾曦,并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当成人质送到卫国,向孙亮讨好,然而最终却并未得到卫国的大力支援。

    春三月,毌丘俭、文钦渡过淮河由寿春向西进发,没有办法捣云州占凤阳,走到了项县就停住了。顾曦吩咐监军王基带领前锋部队扎在“南顿”,对毌丘俭、文钦监视,另派诸葛诞带领豫州的兵,进攻寿春;派胡遵带领青州、徐州的兵,斜出谯县与今日的商丘之间,断绝毌丘俭、文钦从项县回归寿春的路。

    顾曦自己亲率主力,屯聚在汝阳。另外,顾曦又叫邓蛟带一万多名“泰山诸军”部队到乐嘉县,做出不堪一击的样子,引诱毌丘俭、文钦出击。毌丘俭果然就叫文钦来打邓蛟,顾曦就指挥大股骑兵,从后面袭击文钦,文钦大败。

    至此一来,可以说叛军大势已去,没有什么可以多言的地方了。

    毌丘俭弃城而走之后,躲在河旁的草丛里被老百姓射死。文钦一口气逃往了卫国。

    而就如同顾澈一样,毌丘氏与文氏两家的人,凡是留在大越的,都一齐被斩杀。

    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可以多言的,甚至朝野上下很多人都隐约之间觉得是顾曦通过顾昭故意煽动两人造反的。寿春这种城市,真闹大了关系不到皇城,不解决又是边防重镇,解决了它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封王。

    顾家的许多谋臣都看到了这一点,才会极力撺掇眼疾复发的司马师率亲征的。

    顾曦亲自都督全局,王基、诸葛诞、胡遵、邓蛟、马未各显其能,好一幅和乐融融的大将军与群臣围猎图。

    这一次反叛可以说从头至尾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然而最终结果却让人有一些意外。

    已经在胜利回来的路上了,顾曦却旧疾复发了。

    谁都逃不过生老病死,顾曦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

    人的一生总有那么几次难免被料想不到的不可控因素所左右,征讨得这么顺利还是出了状况,那估计就是命了。顾曦死的时候想了什么呢?

    或许想起了年少时还什么都不懂,作为世家嫡长子被宗人仰望恭谨的时候。也许想起了那年初春时初次见到公仪薰的时候,也许想到最终政治对立之后纷纷遭到了伙伴背叛的时候。

    又或许想到了顾澈久不能言,将顾家的所有权势交到了他手里的时候。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在出征回来的路上,顾曦走完了他的一生。

    要说是对他这一生杀戮过甚的报应,也合情合理。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忍逗留。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只差那么一点,仅仅是一点点。

    顾曦死在了顾澈死后的第五年。

    同年,顾昭回云州,接过大将军之位。

    顾澈死后的第六年正月。

    顾昭加大都督职衔,奏事不提自己的名字。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顾澈死后的第七年五月。

    顾昭手下兵马再次叛变,这一次换了顾昭出兵镇压,而同年三方用兵外拒楚国,内监云州。

    顾澈死后的第九年。

    楚国举兵投降,自此国灭,永归大越。

    同年四月马未为了政权上书弹劾陷害邓蛟,邓蛟并未致一词反驳,只等征讨大军一到便缴械投降。最终被车裂于市。

    及至六月,马未意图举兵占据楚国自立,最终为顾昭所灭。

    同年九月,少帝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顾澈死后的第十年。

    顾昭病死,葬于崇阳陵,数月后顾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顾炎代越称帝。

    最终,在顾澈死后的第十年里,大越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