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第三十八章 搬迁计划

    老贾又坐着破马车来到通远市。大槐树下一片惊诧:

    “你这老货怎么还没死,真的成老不死了。”

    “你们一群老不死都舍不得死,我怎么会死?”

    这些年,剩余的老头与老贾一样,不比凌烟阁功臣年岁小,身体很好,放在这个时代都是高寿,去世要称喜事。老贾得意洋洋,说道:

    “我终于回转洛阳,这次来做大官。”

    众人又是嘲笑。此后,隔三差五,老贾都会到大槐树聊天,话还是不多,偶尔才说几句。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话题有点偏,大槐树下对丰都市大商贾、洛阳富贵人家义愤填膺,纷纷声讨,讨论最多的是富人如何偷税。商贾门道很多,老头有些气愤,你一言我一语,争辩偷税的门道,还怒骂为富不仁,那么富有还要偷朝廷的钱。

    老人们虽不种地,对于逃户、假奴婢,以及大家族侵占朝廷土地的手法很清楚,愤怒之下,也一一争论。老仙听的冒汗,在老人的嘴里,石头之流也成为富不仁的恶霸,想尽法子占地。确实,孙圪垱只有七、八个在籍丁口,实际二十个都不止。实在听不下去,老仙想办法打断话题。大槐树下依旧执迷不悟,骂回丰都市大商贾,这是真正的仇人,不是一个级别的竞争对手。通远市最恨这些大商贾,把持大宗生意,让外人无从下手;当然,是通远市商贾无从下手。

    老贾笑眯眯地问道:

    “你们不会也用这些法子偷税、占地?”

    老头们不乐意,吵闹着说道:

    “老贾你说啥?你是不知道,县令、市监见了大商贾,不管不问,反倒是盯着我们如同一群贼。我也想偷税,可惜没办法,躲不过县衙的眼睛,也不知道他们如何算账,总能找出漏洞,没事都找岔,更别说偷税。”

    自己家族占地的事到底没敢讲,老头们不傻,说别人可以,从来不会承认自己违规。话题转到通远市的房事,老头们受了委屈,你一言我一语,给老贾倒苦水。老贾前去河北的时候,房事才开始,延续了几年还没结果。听明白过程以后,老贾评价道:

    “通远市是块好地方,环境优美,是一等一的居住区。你们在这里做生意确实不妥,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老头们也觉得不妥,怎么办呢?老贾给出中肯建议:

    “还是想办法换地方吧,你们应该主动,要是等官府出面,吃亏的一定是你们。”

    这是局外人清醒的看法,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压碎了通远市内心的底线。说法传到商会,社老刘德、严知应、宗应喊上王柔中商量,这是高看柔中一眼。四人以前就非正式谈论过,有过搬迁的提法,但没有深究。这次旧事重提,仔细分析,结论是主动搬迁,而且要赶快动手;如果官府或者贵人动手,新店铺一定跟商会没什么关系。四人找市监、县令商量,结论一样,主动比被动好。

    搬到哪里呢?县令取出舆图查看,很明显,一定要搬到房价便宜的地方,也不能太过偏僻。选来选去,临德坊最合适,紧邻瀍水货运方便,位置相对偏僻。

    几位社老与市监、县令做文案的同时,秘密通知商会商贾,提前到临德坊买房。大家认定,只有这里合适,只要搬迁,肯定是这里。一切都暗中进行,市监、县令有没有其它动作并不重要,即便有也不会太多。社老、县令心大,临德坊没有码头,瀍水卸货可以,但停不了太多货船。问题来了,在哪里停泊?

    还是市监与县令有大局观,认为立德坊以南,挖去承福坊一角,造人工水潭。这里是漕渠与东城外泄城渠的汇合点,给含嘉仓送粮的船也可以停泊。做好文案,县令上交洛州刺史。洛阳的地位非同一般,是风水宝地,县令并没有动土的权力。按照市监的说法,刺史也没有权力,恐怕要宰相,甚至皇帝,来确定最后的方案。做完一切,通远市松口气,能做的做了,剩下的听天由命。

    风声传出,大部分商贾已经在临德坊买好商铺与住宅。也有没购买的商贾,原因无非是缺钱,或者缺少动力,所以犹豫。并不是每家店铺都经营的很好,总有一些因为种种原因,业绩并不那么理想。有些商贾想趁此机会结业,有些想先租商铺看情况。

    时间到了四月份,洛阳依旧风调雨水,石头与村民高兴的不得了;连年丰收,是个种地的都高兴。七娘看出不妥,给大家讲,洛阳粮价一直降,今年恐怕要大降。孙圪垱的中、下田都能大丰收,何况其它田地?石头、孬蛋、小豕、柔中坐在一起商量,小豕感觉最明显,因为粮价降,汤铺的费用就会降,而客人就会嫌价高。既然如此,怎么办呢?农户最是无奈,好不容易盼到大丰收,粮价却大跌。结论是,赶快趁着夏收前粮价高的时候卖陈粮。

    孙家挖了很多窑洞存粮,够全村吃四年。石头还是害怕天气无常,只卖了两年的存粮,没敢多卖。存粮不多,心里发慌,孙家人天天盯着天气。五月,京都大雨,洪水冲进京城玄武门,淹死三千多人。石头、麦子全身哆嗦,埋怨卖粮太多。洛阳还是大丰收,粮价果然大跌,粟一斗三个铜钱,石头、麦子终于不再唠叨。

    收粮时节,粮价总是很便宜,过了这个时段,粮价稍有回升,但不多。孙家人还是说服了石头,保持两年存粮,多余的卖掉。六月,恒州大水,滹沱水溢,五千三百家遭灾,石头、麦子跳着脚骂人。大槐树下,老头问老贾:

    “老贾,听说瀛洲刺史是你们贾家人?”

    老贾很不自在,回答道:

    “确实姓贾。”

    又问:

    “听说这个假冒的刺史花几年时间建堤堰,这次滹沱水发大水,堤堰肯定被冲垮,白修了吧?当官的没一个好东西,为了政绩,总是做劳民伤财的面子活。”

    老贾不乐意了:

    “你们净瞎说,我那个同姓刺史是好人,不是你们说的那样,那个堤堰在滱水注入滹沱水的地方,不是发大水的地方。”

    老头们半信半疑,又有人怀疑:

    “是不是因为修了堤堰,所以大水换地方溢?”

    老贾脸色如常,笑呵呵地说道:

    “谁知道呢?我那个同姓刺史活该被骂。哎!依我看,再过几千年,滹沱水照样溢,命苦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