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第六十七章 我命在我?在天?(下)

    传闻之二,圣神皇帝厌恶薛怀义跋扈,令太平公主带数十壮妇防备。有人告怀义图谋不轨,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令壮士将其捆绑,然后吊死,以辇车运送尸体至白马寺。其侍者、徒弟,皆流放穷山恶水。

    传闻之三,太平公主听命出,让宫人秘密设伏于要道。而后,召薛怀义入瑶光殿觐见。薛怀义经过设伏之地,宫人暴起,抓其两手捆绑,怀义做困兽之斗,武攸宜持锤自其后猛击,脑裂而死,用车将其尸体运到白马寺。

    大槐树下不信传闻,杀薛怀义,需要费那么多力气?而且还是武家人出手,为什么?唯一的可能,天堂、明堂烧毁,就是官方公布的原因,内作徒工不慎点燃。因为事大,不吉利,影响武周气运,所以选薛怀义背锅。为什么是薛怀义?薛怀义不贪财,却为大总管,帅各路大军征讨,坏了别人的生意,成为百官之公敌,连诸武都嫉恨。

    老仙更不信传闻,认为武则天主持的释家仪轨失败,为了掩盖丑闻,诛杀薛怀义,并传出小道消息。老仙明白,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为后人所不耻。做这种春秋大梦,始皇帝不是第一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人。有钱有势之人,贪图什么?不就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享受过富贵,看透人生,延年益寿都没多大意义,唯有长生不老,才是永恒追求。从武曌王的年号就可以看出端倪,延载,证圣;怎么证,给谁证?

    传闻,左史张鼎以为:今既火流王屋,弥显大周之祥。通事舍人逄敏奏称:弥勒成道时有天魔烧宫,七宝台须臾散坏。这两位的言辞,引起朝臣激烈争论,以为是谄妄之邪言,非君臣之正论。老仙倒是觉得,逄敏之言接近真相。武则天自称弥勒佛下世,并不仅仅为了革命,尊号“慈氏”即是证明。既然下世,自有成佛一说。烧天堂、明堂,很可能是河内老尼、老胡、武什方,甚至还有薛怀义,商定好的仪轨。费尽心思,一切皆空,没什么成佛,也没什么成圣。证圣成了丑闻,参与者必须死,以保全圣神皇帝的颜面。

    从薛怀义的经历看,一个混迹市井,求口饭吃的穷小子,几年之内做到带兵大总管,怎么都觉得违和。只能说,武则天很可能从诸多来自雍州的穷小子中,遴选出一个聪慧之人,就是薛怀义。大街上随便找个长相俊美之人,能把白马寺盖起来?有能力督造明堂、天堂?能做带兵的大总管?能从不识字跃迁为得道高僧?每一件都不简单,值得常人奋斗终生;合在一起,远非常人所能够企及。只能说,薛怀义非常聪明,有灵性。至于流传千古的不堪传闻,相信武则天没必要那么做,方法多的是。

    薛怀义被诛前几年,经常呆在白马寺,不愿进皇宫,可以说,已存避世、远离朝堂之心。然则,世界之大,却没有他的清静之地。

    证圣元年(六九五)春二月甲子,圣神皇帝去慈氏越古尊号。

    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十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高丽人高足酉镌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圣神皇帝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洛阳城更加繁华,尤其北市,有超过南市的势头。南市依旧做富贵人家生意,而北市始终以平民百姓为客。孙圪垱的几家店铺,生意比任何时候都好,无论香店、佐料店、丝帛店还是瓷器店,生意都很不错。孙圪垱人多地狭,有这些生意做补贴,可以说,衣食无忧。

    近些年来,洛阳人口暴长;最大的变化,满大街到处都是摊档,甚至可以让进城的田舍夫留恋忘返。因为量大、摊档多,东西都很便宜,背一斗粮食进城,可以吃个够,孙小豕家因此大发其财。

    孙小豕去世,这一房更加红火;二代掌权,心态更开放。儿、孙辈齐上手,带着一帮孙圪垱人,开了几家汤铺。石城酒楼火爆,厨房生意好,又找到一座释家寺庙开斋菜店。

    和上也要赚钱,否则怎么救济穷人?双方一拍即合,孙家给租金、提成,挂寺庙牌,给香客供吃食。天下禁屠,整个洛阳城都是素食;和上庙的斋菜又不同,有更多的禁忌和说法。蒙上一层神秘,价格大不同。同样,没有了最出名的羊汤,豆腐汤成为新标志,而以肉食为主的西域菜,暂时没落。

    天册万岁元年(六九五)九月甲寅,太后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赦天下,改元。

    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戌(六九五年十二月),太后发神都。甲申,封神岳,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天下百姓无出今年租税。丁亥,禅于少室。

    一位名甘子布的官员,少年时即博学多才,年十七为左卫长史,终其一生,只得七品,无缘五品官。圣神皇帝封神岳,甘子布病重,强行坐驴车到中岳嵩山之下,天恩加两阶,终为五品。回到家中,亲邻前来祝贺,病重不能起,不能穿衣冠,遂以绯袍盖其身,帖然而终。

    甘子布求官,至死不渝,为世人嗤笑。大槐树下也当作笑料消磨时光,却有些不理解,有些官图钱,有些官图名,甘子布图官阶,有何不可,有何不同?

    天堂、明堂之火,彻底烧掉武攸绪心中的迟疑。武攸绪不明白,为什么杀薛怀义,却以为,薛师求仁得仁,以一场惊天大火,为自己送行,留名于世,这辈子没白活。

    扈从圣神皇帝封中岳,武攸绪再次观赏冬日的嵩山,倍感亲切;心中强烈渴望,在这深山老林里,找块庄稼地,了此一生。回洛阳后,即上书圣神皇帝,请求弃官,隐居嵩山。其后,再三坚辞,圣神皇帝无奈之下,准许离开。

    武攸绪得自在,放弃一切身外之物,即便是圣神皇帝所赐,也毫无留恋。带几件换洗布衣,孤身一人,骑驴再上嵩山。春天的嵩山又是一番景象,溪水潺潺,青草遍野;日轮月转,鸟鸣松涛。不是人间仙境,却远离红尘煎熬。

    武攸绪走进一座小山坳,有林,有石,有溪水,有山坡青草地,有开垦的熟地;最重要,少有人烟。花些许银子,找牙子买下山坳,又从附近山村,买来几家奴婢。武攸绪带众人齐动手,伐木建屋,扎篱笆,修整道路、田地。

    秋收后,归于平静。武攸绪每天的生活极其简单,读书、种地,看日出日落,观阴晴圆缺。人生如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