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第十九章 海商之路(下)

    时间长了,李、刘两家深深地感受到,在安南都护府辖区,流放汉人的处境比想象的要好;官府官吏不信任流放者,而流放者为了自家利益,偶尔也会与本地人联合起来,以各种手段谋算官府。官府、流放者、本地人,三方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基础,难以形成合力。

    从地位来讲,流放者介于本地人与普通汉人之间。流放者需要按朝廷规定,足额缴纳赋税,而入籍的本地人只需半数。不同的是,本地人并不像汉人那样,习惯于精耕细作,收成远低于汉人;缴纳税赋之后,汉人的收入还要高一些。

    本地人也好、汉人也好,都会采取隐匿户口等手段减少税赋,以此来提高家族收入;精明的地方官吏,也会有意无意鼓励这种做法,以便藏富于民。像安南这种地方,地广人稀官吏少,隐匿人口可能比户籍人口还要多。

    最初的时候,李、刘两家无法与本地人部落相处,而语言、习惯是最大的障碍。这是攸关家族生存的困局,只有一个笨办法可以解决,跟着奴婢学习本地话与本地习惯。很多不为人注意的小习惯,很可能是抵御恶劣环境的有效方法,关键时候能够救命。

    奴婢是花大价钱买来的熟奴,会说官话与本地话。边陲之地不同于中原,有十里不同音之说。几十个奴婢之中,就有好几种相差甚远的方言。

    李怀璧还活着的时候,定出的家规比洛阳时还要严格,对奴婢的要求更高、更苛刻。除此之外,不同等级的奴婢与家人,待遇也不同。对于后辈的质疑,李怀璧的解释是,如果没有这些规矩,家族很难管理,奴婢更难管控;实际上,日日见面,奴婢时刻行礼,有意思吗?

    对于孩童的培养,李、刘两家一视同仁,无论什么阶层,全部进家学读书。读书好的孩童可以一直读下去;读书不好的,无论身份,到了一定的年龄,全部去种地。几十年过去,一批读书好的本地人,得到家族的重用,在小小的村落中,身份显赫。

    不同于本地人,李、刘两家使用奴婢的目的,不是为了盘剥,而是为了融入本地人群体。也因此,奴婢的生活要比外面的普通本地人要好;这样做,他们才会有优越感,不然,为什么要给你家做奴婢?这里不是中原,很多规矩无用。本地人部落大不同,他们大量使用奴婢,目的就是盘剥。

    后来,以本地人奴婢作为媒介,李、刘村逐渐与附近的本地人部落,建立起最原始的联系;除了交换所需,相互之间说不上亲近,至少不再敌对。本地人世代生活于此,生存能力远强于汉人;而汉人见多识广,有很多本地人不会、也难以学会的技能、习惯。长期来讲,想要日子过得好,还是要跟着汉人走。

    这次走商,自家人与奴婢各用四成;又从附近熟悉的部落,找来两成帮手。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多人手,除了培养自己的商队外,主要还是担心意外。李始来的时候,带来一批特制武器,由大唐制式武器改装而成,比民间自制品精良。有了这批武器,即便碰上数倍的本地人强盗,也丝毫不惧。

    此外,还要看天气。五月至十月,安南雨水多,西道江随时会因暴雨而发大水,行船的危险性极高;从十一月到来年四月,才是走商的好季节。李思洛、刘忆阳两位家主重新分工,因为李思洛的坚定,刘忆阳无奈,只好坐镇村子守护家人。

    第一次走商,李思洛心里没底,与交趾城其它商队组成大商队,几个商队上百号人同进退。从交趾到贾勇步,全程走水路,正常情况下,一千五百五十里水路,需要二十五天时间。实际走下来,大商队花了一个月时间。

    沿西道江出峰州向西,都是本地人控制的地域,需要交纳无数次过路费。因为过路费的存在,本地人相对富足,见多识广;大商队中,也有本地人商队。

    商队经过的地方,相对大一些的地方有硃贵州、甘棠州、林西州,贾勇步隶属于林西州。所有的商贾都以为,“贾勇步”是商贾所起之名,意味着有勇气的商贾,才敢走这条路。

    到了贾勇步,一些商队继续前行,还有一些商队与李、刘商队一样,留下来卖货。这里有一个小小的互市,由七绾洞桃花蛮控制,定期开放。归顺大唐之前,七绾洞就是周围的首领部落,有了这条商道,势力更进一步;为了长远利益,本地人保证此地的安全,哪个部落敢捣乱,利益相关方会联合起来共诛之。

    来这里买货的大多是周边的部落,不乏西道江上游部落。上游河谷狭窄,水流湍急,难以行船;商道在这里改道,离开河谷,向西南穿过群山,经由潘州入戎州、姚州。大唐对商道的控制极弱,在姚州地界,吐蕃人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李刘商队主要用大唐出产交换附近的特产,也能买到少量天竺一线运来的货物。一般来讲,远道而来的行商,宁肯到安南交易,以获取更高的利益。

    前后将近三个月时间,李思洛才回到太平。现在的李刘村,与晓月社属于买卖关系;对于李始来讲,仅仅是一种管控手段,并不是将安南李、刘村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晓月社商贾清算后得出结果,生意的每个环节都亏损;而参与的人,都有不错的工钱。李、刘村两家主没什么好心情,商队的人都很高兴,工钱不低,还没什么危险。

    如果是自家的生意,估计走不了几趟,就会退出,不敢再亏下去。让众人安心的是晓月社,无惧这种亏损。生意不赚钱,安南晓月社留住的商贾或者说伙计,收入不会太高;心里郁闷却不能发作,还要安慰、鼓励李思洛,再三强调晓月社的宏伟蓝图。他们担心,万一李、刘村失去信心,不愿意走下去,他们到哪里去找商队?除非自己带队。

    过了新年,到了开元九年(七二一)春季,李思路又走了一趟贾勇步。因为加大了带货量,结算下来,商队略有盈余。这是一个好消息,两位家主高兴,晓月社的商贾更高兴;晓月社依旧亏损,却让众股东看到了曙光。

    晓月社的存货不多,还要用来吸引南安本地特产,这次的走商季提前结束。再次走商,又要等到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