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第四十九章 不甘心做花瓶(下)

    老头子们担心叛军进兵太快,不敢走漕渠过汴州,而是向南出伊阙,路经南阳到襄阳,再买舟下扬州。离开洛阳地界之后才得到确切消息,安禄山假作敕书,召将士宣读:令安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

    十一月甲子,安禄山发所部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十五万兵,号称二十万。

    稀奇的是,没有任何幽、营文武提出异议,从而乱战。老头子们骑驴慢行,以聊天消磨时光,猜测叛军将士的想法:是不是认为南向进兵诣阙,与往昔部落兵寇边劫掠一样,有收获最好,没收获也无所谓,逼迫皇帝给好处也是收获。所有将士都知道,如今中原无可战之兵,劫掠更容易。老头子们想象安禄山如何蛊惑人心,可能很简单,号召众人劫掠洛阳。财货让人眼迷,叛军远望中原花花世界,流着哈喇子听安禄山训话;至于敕书真假,谁会在乎?

    万一被官军击败呢?叛军将士可能不会在乎。大唐立国一百三十多年,各部族不知道寇边劫掠多少次,打了胜仗带战利品回家;打了败仗又无法逃脱惩处,将酋长、贵族首领送给皇帝泄愤,可确保部族安全。皇帝心情好,可能会赐封酋长及大贵族;心情不好才会杀人,而且次数有限。这种官兵抓劫胡的戏码,不知道上演过多少次,边军、部落兵都熟悉,因而无所畏惧。

    沿途州县反叛从贼者呢?老头子们提起尘封旧事。武周时期,契丹反叛进兵河北,突厥默啜破飞狐县进河北,百姓从贼者数不胜数。战后,朝廷仅仅处死数位官员,以狄仁杰为首的朝堂诸公,反对诸武氏的做法,为民请命,名之曰胁从者不予追究。老头子们猜测,沿途拼命反抗者不会太多。

    十二月丁亥,安禄山陷灵昌郡。丁酉,陷东京洛阳,仅仅用时三十四日。老头子们庆幸没走汴州,万一遇到麻烦耽搁十天半月,运气好的话能见到安禄山,随大军回洛阳。随即,老头子们又为家人担忧,不知道命运如何。朝廷管束严苛,京县、畿县更甚;要是晚出来几日,等官府收到正式消息,估计会戒严,禁止人员流动。所以说,留在洛阳的家人,根本没机会离开。战乱的那段时间,秩序崩坏,才可能有机会离开;然而,平头百姓谁敢带着财货四处乱走?

    安禄山起兵时,皇帝驻跸华清宫;期间,各地消息纷至沓来,似是而非,皇帝均不相信,视为谣言。七日后的庚午日,皇帝才得到确切消息,杨国忠洋洋得意,奏曰:

    “今反者独安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皇帝同样认为理应如此。诸大臣面面相觑,想顾失色,不清楚杨国忠得意于自己的先见之明,还是安禄山被其逼迫,不得不反。辛未,皇帝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即日启程到东京洛阳募兵,旬日得六万人。为阻滞安禄山过大河(黄河),断河阳桥。

    丙子,皇帝离开华清宫回宫,斩太仆卿安庆宗,赐荣义郡主自尽。以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为户部尚书,思顺弟元贞为太仆卿。以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置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以卫尉卿猗氏张介然为之。以程千里为上党郡长史。诸郡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

    丁丑,以荣王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统诸军东征。出内府钱帛,于京师募兵十一万,号天武军,旬日而集,皆为市井子弟。

    十二月丙午,高仙芝将飞骑、彍骑及新募兵、边兵在京城者合五万人,从长安出发。皇帝派遣宦者监门将军边令诚为监军,屯兵陕郡。

    壬辰,皇帝下制欲亲征,其朔方、河西、陇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营,令节度使自行率领,二十日集结完毕。

    十二月丁亥,安禄山攻陷灵昌郡。辛卯,攻陷陈留郡,俘获太守郭纳,张介然战死。癸巳,攻陷荥阳郡,太守崔无诐战死。封常清所募兵皆为白徒,从未经历军训或戍边征战;丙申,与安禄山战于甕子谷,败退。封常清收容、整顿残军,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丁酉,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叛军鼓噪,从四门杀入,纵兵劫掠。

    封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撤退至苑西,破墙向西逃离。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被俘,拒不投降被杀,河南尹达奚珣判降。

    封常清帅残军至陕郡,太守窦延芝已逃奔河东,吏民如无头苍蝇,四处奔逃。封常清劝说高仙芝:

    “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郡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

    高仙芝认为封常清的说辞有道理,帅兵西趣潼关。叛军追杀而来,官兵溃逃,人马相互践踏,死者众多。到了潼关,高仙芝、封常清带兵抢修守备;等叛军追至城下,难以攻破,退兵东去。

    慌乱之中,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选择投降反叛。这个时候,朝廷从诸道所调之兵,仍然没有抵达关中,百姓惊慌失措。

    庚子,皇帝以永王璘为山南节度使,江陵长史源洧为副;颍王璬为剑南节度使,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二王均不出阁而遥领。

    皇帝与公卿商议亲征事,辛丑,制太子临国,谓宰相曰:

    “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馀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

    杨国忠惊惧,退朝后找到韩、虢、秦三夫人,抱怨道:

    “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

    众人相聚而恸哭,杨国忠让三夫人劝说贵妃,衔土请命于皇帝。

    安禄山起兵两日后,杨太真第一次听到模糊不清的消息,眼前出现幻觉,那艘小泽舟猛然缩小,随惊涛骇浪上下颠簸;晃动太过剧烈致使头昏眼花、恶心欲吐。杨太真就此断定,反叛为真。

    三位姊妹前来哭诉,杨太真心中冷笑,享受了几年权贵生活,变傻了,不早做打算,以为还能混下去?难道不知道安禄山打得什么旗号吗?

    杨太真没有发火,也没有多说什么,如往昔一般,好言劝慰,按照他(她)们的要求,衔土请命。皇帝再三讲述自己的理由,无奈杨太真意志坚定,遂答应继续执掌朝政,不再提太子监国、高枕无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