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

第十一章 醇真大排

    赛场上,各位厨师们各显神通,谢宛蓉和碧君关心的自然是故胥十二楼的谢伯那边。镜头还没有移过去,远远地,看不太清谢伯的动作,依稀见的好像在起油锅。

    “你知道谢伯要做什么吗?”碧君问谢宛蓉道。

    谢宛蓉摇了摇头,她也不知道,昨天谢伯回酒店后就一个人关在了厨房里,一遍遍的试菜,也没让旁人知道做的是什么。

    “那个是水油锅,是昨天孙若涵做的那个?不对,谢伯切的不是五花肉,是排骨。难道他是要做‘五香大排’?”谢宛蓉第一个想到的是昨天孙若涵做的那份‘五香小肉’,同样烹饪手法的还有‘五香大排’,难不成谢伯是想要模仿那份菜谱吗?

    昨天的味道确实让人无比惊艳,但菜谱只是寻常,那是任一家街边小摊都能做的点心。惊艳的是下厨的孙若涵。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双手谢伯真的能复制出来吗?

    “不,那不是五香大排。”孙若涵用只有自己能听清的声音说着,带着些怀念的感觉自言自语,说着只有自己能听懂的话,“那并不是我的菜谱,原本就是谢伯自己的菜谱啊。”

    谢大师、谢厨王,这是将来烹饪界的厨师们给他的称呼。他并不是真的烹饪大师,因为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去争夺过烹饪大师的名头,甚至拒绝了当时已经是烹饪协会会长的孙若涵特意给他颁发的晋升书。他只是一个喜欢做菜,也喜欢教授别人做菜的老人。

    “好香啊,这个味道是什么?”

    “嘶,奇怪,这个味道好像很熟悉,可是又不记得。”

    评审席上,已经有评委坐不住了。明明尚未开席,菜还在烹饪中,却已经被勾起了食欲。就连主持人也忍不住吸了口口水,她看向台下的导演,不确定这算不算播放事故,却见导演对她比了个OK的手势。导演很满意这样的节目效果。

    怎么才能做好一道排骨呢?

    记得那是自己尚未真正推开烹饪界大门的时候。

    空有着“美食秘境”,却无法完成其中的试炼。秘境里有各种珍贵的食材任自己选用,却依然做不出能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一次次的失败,难免心浮气躁。

    蔬菜天空、美食金字塔,这些秘境明明已经对自己敞开了大门,却依然有着看不见的隔阂。

    “基本功太差,还想着好高骛远吗?”

    被谢师傅这么批评了,孙若涵有些丧气。但也明白自己确实好高骛远,自以为得了‘金手指’就自视甚高了,却改变不了他学厨不过半年,只是尚未入门的学徒的事实。若是能够不劳而获,这对那些辛苦努力的人又何来公平可言?

    “美食秘境”确实是一件神奇无比的神器没错,提供只存在幻想中的食材、闻所未闻的菜谱,甚至还有一项项独特又奇妙匪夷所思的厨技,但它却从不会直接给他‘灌输’什么。没有所谓的“加点”,也没有所谓的‘拍技能书’,它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和最好的老师,但无论想要学会什么,都必须自己付出努力。

    所以,无法完成试炼,唯一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别在这里浪费酒店的食材了,要练刀工,自己先去角落里站着。站没站相,怎么下得准刀?”

    这是罚站吗?

    心里这么认为着孙若涵也没顶嘴,依言站在了角落里。他已经明白,自己并不是什么‘天命之子’,只是个二十岁初入岗位的小年轻而已,被前辈责罚也没什么委屈。

    当时站了有多久呢?现在想来也不太记得,能记得的大概只有那百无聊赖的感觉吧。直至谢师傅再一次站在他面前。

    “心静下来了吗?”

    不知过了多久,谢师傅走了过来。也不等孙若涵回答,继续说道:

    “一般来说,动物若是身后有东西走来走去的话都会静不下心,人也一样,这是本能。靠着墙壁站一会儿,心静了吗?”

    孙若涵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被罚站。只是谢师傅看出了他的焦虑和不耐。

    “你的天分很高,但是基本功这种事,是必须靠自己一刀、一勺练出来,没有捷径可以找。当年我练了三年刀功、三年颠勺,师傅才允许我上灶台。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有这耐心?”

    孙若涵知道说的是自己。拿起菜刀到现在不过几个月,自认为已经很刻苦,但和真正自小磨炼基本功的厨师相比他确实远远不如。自己之所以如此心急,只是因为获得了所谓的‘金手指’之后不自觉间生出的傲慢罢了。

    他并没有那么与众不同——理解到这一点确实让人有点丧气,但他又觉得松了口气。

    “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紧,过来,教你一道菜。到旁边灶台,跟着我一起做。”

    孙若涵有点惊奇,来后厨几个月一直在做打下手的事,这还是谢师傅第一次让自己做菜。之前好高骛远,现在倒是有些紧张了。

    看出了孙若涵的紧张,谢师傅宽慰的摆摆手,“只是一道简单的小吃而已,没学过厨的初手都能做。”

    这当然是夸张的话,但是看着谢师傅来到灶台前示范,孙若涵发现那确实不是什么复杂的大菜。主料是猪大排,无论是下刀、腌制、油氽,都没什么难点。但很快,一阵让人不自觉口舌生津的奇香散了出来。

    “这是什么菜?”

    谢师傅没有回答,而是将一块已经出锅的大排盛在碗碟里面,递给了他。

    “尝尝。”

    孙若涵依言咬了一口,明明没有用什么特殊的食材,大排的肉质却嫩滑无比,但是最让他奇怪的是,这分明是自己没有吃过的菜,却给人一种熟悉感。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就像身体在共鸣一般。

    见孙若涵吃完了一块大排,谢师傅才说道:“你刚刚问我这是什么菜,名字我还没想好,就算是‘江南菜’吧”。

    “江南菜?”孙若涵咀嚼着这几个字,一时间好像有些感悟,又说不清。

    “你认为江南的菜有什么特点?”

    “嗯,甜的?”

    “你是外地来的游客吗?”谢师傅笑骂道,“以苏帮菜为例,所谓的口味甜都只是近百年的事情而已,糖在过去是奢侈品,哪怕是三、四十年前,客人来了端上糖水招待也是很高的待遇了。往前几百年,普通的百姓哪里用得到糖?”

    苏帮菜做菜的时候有时会放糖,这确有其事,但也只是近代才有的习惯而已。

    江南地区的制糖技术是要到清朝中叶才发展起来的,当时江南的菜肴开始出现用糖调味,但那也和普通百姓没关系,事实上过去流传下的甜口的菜谱也都是宫廷菜。就如那被视为代表作之一的松鼠桂鱼,正是因为乾隆喜欢才如此知名,和江南百姓的饮食相距太远。

    宫廷菜、官府菜,因为被记入了史书里,所以往往就被误认为是当地的饮食风俗了,但和百姓的饮食文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真正的苏帮菜,应该是属于更多平民家中的、桌上的那一味味道。那么真正的苏帮菜的特点又该是什么?

    “‘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这是清代的李渔对江南菜的形容。不是官府菜,不是宫廷菜,而是老百姓自己每天碗里的那一口吃食。真正的江南菜,追求的仅仅是一个‘醇’字和一个‘真’字。用辛香和重油掩盖了食物的本味,那就失了醇。用过浓的味道麻痹味觉,那就失去了真。吃完一道江南菜,舌头应该是舒缓的,没有任何的负担,少油、少盐、清淡。而一道好的菜肴,则是能够将食材的本味完全勾勒出来,就如在烟雨蒙蒙中漫步过古老的街巷,悠然又带着余味……算了,现在说这些你也不会明白,对你来说太早了,不过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走到这一步。”

    那时的孙若涵确实无法领悟,但是谢师傅的这道排骨确实给了他如此感觉,没有用重味的调料去腌制,尽可能的保留着排骨本身的味道。那香味是食材本身的香味,被谢师傅尽可能的提炼、充实,而吃过之后也不会对味觉造成过重的负担。

    “要不,就叫醇真大排吧?”孙若涵脱口道。

    “醇真大排?”谢师傅想了想,点了点头,“不错,就是醇真大排。”

    谢师傅的醇真大排,在此后的几个月中成为了‘故胥十二楼’的招牌菜,吸引了大量的食客来品尝。那一味江南本色的排骨也是孙若涵早远的回忆,却始终记忆深刻。

    什么菜才是好的菜?这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百年、千年的故事。重辛、重麻、重辣,都是各地的地域环境造成的结果。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时决定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当地人文。

    但孙若涵始终记得那醇、真二字,对苏帮菜来说,那大概就是始终追求的境界。

    醇真大排

    这就是谢茂德在比赛场上端出的作品。本该出现于一年后的谢茂德手中,如今提前了一年的时间诞生在烹饪界。

    本身他就模糊有些想法,昨日孙若涵的那道‘五香小肉’让他真正明晰了方向,完善了这道菜。

    “很不错,这大概就是我印象中对苏帮菜形象的最好诠释了,”作为举办方的代表,肖助理给出了他的极高评价,甚至留下了两张积分票。

    要知道,每个评委只有五积分,在这种场合下,一般会选出五家自己心仪的酒店去投票,避免出现单人拉票造成分差过大影响公平性。但作为协会的负责人,此时肖助理却带头投出了两票。

    而若说肖助理只是理性评价的话,海因茨博士则是不吝于洋溢自己的赞美之词。

    “谢师傅,虽然每次访华,这个伟大的国家都能给我带来很多惊喜。但不得不说,您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惊喜不弱于任何一个,我希望下次再来中国时,能有您提供接待。”

    一个漂亮国的前政要,哪怕已经离开政坛多年,如今只是以博士和朋友的身份来华访问,这样的赞誉也绝对是值得任何厨师骄傲。

    “感谢您的称赞,博士,这道菜是我个人对苏帮菜的一些理解,我也很荣幸能够把它带给各位。这个大排起的是水油锅,所以肉质比较嫩,这是过去姑苏传统小吃五香小排的烹饪方法。我改动的是调料,毕竟五香的味道太重,不一定适合外地游客的口感,在腌制的调料中我用了……”

    “等等”肖助理见谢茂德竟详细要说自己的烹饪方法,出言打断了他,“这个具体的菜谱对于你们故胥十二楼应该是机密吧,在这里说合适吗?”

    正因为亲自品尝过,肖助理很清楚,这样一道菜推出后很可能成为酒店的招牌名菜,吸引大量客源。

    “没什么不合适,这是我个人对苏式菜的一点研究。古时候常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陋习,哪怕对亲传的徒弟也要留一手。可是,我们多少的文化不就是这样失传的吗?如果各位同仁愿意一起交流,或者能够从我这里学得一二有用的东西,对我来说是很值得欣喜的。”

    谢茂德的话让肖助理有些意外,他看向了观众席‘故胥十二楼’的方向,作为酒店老板的谢卫国有些无奈的抓了抓头发,最终还是点了头。

    这菜谱本来就是谢茂德自己研究出来的,和酒店没什么关系,哪怕有心把它作为招牌菜,谢大厨的脾气他也早就知道,是劝不回来的。而且,说实话他心里也并不意外。

    说起来,也正因如此他才将谢茂德视为好友啊。那是一位真正的厨师。

    是的,这个就是谢茂德。在场的也只有孙若涵更清楚,他的这位谢师傅,哪止公布了一道‘醇真大排’。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将自己毕生研究的三百多道菜肴都悉心编纂成册,无偿向整个烹饪界公布。不分酒店、不分师承,只要愿意学习,他都乐于倾囊相授。

    正如他所说的,文化这种事就在于交流,在于传承。过去有太多太多的优秀文化断绝在了历史之中,这是对整个文明的损失。谢师傅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菜谱能有此高度,但也愿意抛砖引玉将自己毕生所学、学研究的成果流传下去,只为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饮食文化添一些不起眼的砖瓦。

    正因如此,才有了多年后那‘厨王’之名。研究过他菜谱的厨师,每一位都愿意对他执弟子之礼,尊称一声谢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