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

第三章 起团(2)

    旱情正在稍稍缓解,唐无病是根据村边两条河的水量作出的判断,虽然没有下雨,但河面宽度至少比他来的时候宽了一米左右,“水库”里的蓄水也明显比二月那会多了不少。

    小小的水库蓄水之后,小理水对岸的王家峁百姓时常过来取水,庄五一开始还想组织团丁把水霸占着,唐无病及时制止了:“水本来就是上天赐予的,咱们不过想办法让它积蓄下来,岂有不让别人用的道理?”

    庄五不敢违背秀才爷爷的命令,只是每天训练完了,就带着一帮兄弟蹲在峁上,得意洋洋地看着王家峁的人汲水,泼皮们吆喝着:“王小二,没有咱唐家筑起的坝,你得喝自己的尿了吧。哈哈……”耀武扬威的样子让王家峁的青壮敢怒不敢言,没有办法,谁让这是长峁村筑的坝,就算人家不给他们打水也是情理之中。唐家丁壮的虚荣心得到了莫大满足,庄五天天在坝旁奚落着王家的人乐此不疲。

    径流量的增大也让唐无病松了口气,本来截了小理水,他还担心下游的村庄会因为水源减少来闹事,目前看来通过出水口流向下游的水也和那时差不多了,即使多了水坝,也没有影响小理水汇入无定河的径流量,这是一个好兆头。

    唐无病清楚地知道只要挨过今年,明年也就是到了崇祯四年灾情就会减轻,他就有信心活下去。根据后世对气象历史的研究,崇祯年的大灾并不是持续不断的,而是一阵一阵的,有的年景也会缓和。在那辈子,他对比过天灾与流寇活动,发现流贼几起几落跟灾荒有莫大的关系,灾荒一严重,景从百姓云集,贼寇势大;而一旦灾荒减轻,贼寇便转入低潮。

    比如陕西旱灾在崇祯三年到四年开始减轻,加上四年崇祯赈灾,陕西贼寇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便纷纷渡河西窜入山西,到了山西,一开始应者云集,后来随着灾荒减轻,巨寇王嘉胤、不沾泥、王左挂等几支人马先后被剿灭。这个良好态势一直持续到崇祯五年末,陕西的乱民竟然被基本剿清。

    直到崇祯七年开始,河南全省转入一个新的干旱期。而对比流寇的活动,崇祯七年正好是流寇大入河南之际,驰骋灾区,流民应集,据记载,河南一省从贼者甚众。

    陕西的旱情缓解持续了四年,到了崇祯八年旱灾卷土重来,崇祯八年,西安、延安、榆林和临洮四府出现特大旱灾,次年,波及平凉、巩昌二府。

    而恰好在这一年,流寇坐大,明军名将艾奇能、曹文诏先后败亡。

    而当崇祯九年灾害稍微缓和之后,流寇再度遭遇重创,闯王高迎祥败亡,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一年,这一段流寇陷入低潮期,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千把人,张献忠、曹操都俯首就抚。这使得明朝还有功夫将洪承畴的边军调出陕增援关宁对抗满洲。

    这个低潮期持续到崇祯十四年,期间虽然张献忠、曹操、李自成等人东山再起,但优势仍在明军一方,期间张献忠遭遇了玛瑙山大败,差点被覆灭。

    可天灾又开始闹了,崇祯十一年至十四年,除汝宁府外,河南各府连续出现特大旱灾。崇祯九年开始,北直隶的气候明显趋旱,崇祯十二年至十四年,旱情发展到顶点。崇祯十三年,南直隶普遍遭受特大干旱,崇祯十四年,湖广地区出现全局性特大干旱。于是,流寇再度坐大,直到明亡为止。

    唐无病发现天灾的轻重与流寇的兴衰形成惊人的吻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真是天要亡大明啊。但无论如何,今年是陕西这个阶段旱灾的最后一年,只要挺过去,之后至少能有三到五年的常年光景,虽然不指望丰收,但至少能有收成,不至于饿肚子。

    当唐无病提出让村里趁着暮春赶紧补种一季春小麦的时候,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耻笑,特别是做庄稼做好的辛早心中不以为然,“秀才郎啊,你读的书多,武艺好,侄儿佩服得紧。可这侍弄庄稼就……嘿嘿,这样的天时如何能拔苗?”虽然唐无病已经成为下任族长继任者,虽然他带着大伙抢劫来了粮食。可对于种地,全村的人对他仍然不信任,没办法啊,谁让秀才从没种过地呢?

    唐无病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一亩试验田》,有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唐无病扛上锄头下了田垄,他家原来有二十亩旱地,之前没人耕种就佃给了乡亲,两年歉收,早已经有些荒芜了。

    唐无病在村里收拾粪便,平整土地,除去杂草。他的行动引来了学生们的帮忙,十几个的学生一起来帮着唐无病平整土地、除草、施肥,播撒种子。

    就在唐无病播下种子的第二天,长峁村竟然下了一场小雨,虽然连地皮都没湿透,但全村人都惊呆了,这哪里是秀才,简直是神仙,他怎么知道天会下雨?这几天唐无病的家门差点就给踩破了,乡亲们的问题都只有一个,啥时还会下雨。

    唐无病心说自己又不是神仙,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但嘴里不能这么说:“辛马啊,我看你还是快点把种子补了,拨撒一颗种子,收获一份希望。”

    庄土他娘当天就撵着辛马下地:“快去啊,别跟着那些个懒汉看热闹,我跟你说,十八叔就是文曲星下凡,老天爷照拂,他种地,天下雨,所以十八叔让你去就快去,决吃不了亏。”

    “拨撒一颗种子,收获一份希望。”这句话立刻成了长峁村的流行语,被小雨淋得神魂颠倒的庄稼汉跟着老实巴交的辛马,口里念叨着秀才的话,扛着锄头下了田。

    木匠辛草终于在二月底建好了第一台翻车,这里的河床离塬峁落差在六米左右,难度并不大,水很轻松就被提到了峁上,在峁上,已经挖好了一个十米见方的池子,水被提上来之后储存在此,然后流入灌溉渠中。

    拿着五两白花花银子的辛草只问了一句:“第二辆翻车是不是立刻动工。”

    看着清澈的河水被提到峁上,原来对秀才还有怀疑的人们再也没有任何疑虑,辛早也默不作声。所有的中间分子都彻底倒向了秀才,不到五天,峁上一半的土地都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辛成发现,当种子都播了下去之后,十八叔又开始忙活起另外一件事,他逢人便问:“咱村里谁会打井?”

    ……

    终于有了第一个评论了,继续互换精彩评论和推荐,咱这里有精待发。看过的朋友不妨收藏了,就算把轻车当羊养肥了宰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