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秀袍泽情

救人技术的含量

    老林思忖片刻说道;张公慧眼如炬,老朽今天受教了。您今天前来想必不是真的要和我这一介酸儒讨论什么学问吧。

    张凤明一脸疑惑地反问道;酸儒,林老先生在老朽面前自称酸儒,太见外了吧。老先生如果致学于儒家,以先生的资质为何没能高中进士啊。

    老林不好意思地笑道;考进士哪有那么容易啊,老朽资质愚钝,虽然十五就致于学,一直到二十七八岁也没能考中,实在是愧对先人啊。

    张凤明听闻老林的这些话,脸上立即收起了笑容,厉声说道;一介易学狂徒,竟敢冒充儒生,实在是可笑之极。

    老林一听这话,也不想再藏着掖着了,悠然说道;以张公之能,识破老朽易学家底,自然不在话下。不知道在下易学或者是儒学,有什么区别吗。难道老朽学了几年的易经就不能协助王爷了吗?难道因为老朽不是儒生,就影响咱们交流学问了吗?

    张凤明见老林这么快就交代了他的易学身份,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老林的这些话让他很难反驳。如果在平常张凤明懒得反驳老林,但是今天他的兴致很高,非要和老林掰扯清楚。张凤明喝了口清茶,走到门口望了望上苍。这波操作把老林吓坏了,心想这老爷子是不是还有别的大招儿没用上啊,他今天过来到底意欲何为,是要交流学问吗,他不痛不痒的揭开学派身份,究竟是何目的。老林赶忙让人续上茶。

    张老爷子回到座位上,仔细端详了一下老林,之后说道;玉祥真人的高徒,通易理知阴阳,更别说星宿卦象了。以林老先生的大才来辅助渤海王,当然是好事。老朽意外的是,先生既遇明主,为何不能全心全意为其出谋划策,为什么要有所保留。

    林老先生听闻这些话,手不停地颤抖。些许之后,他镇静地问道;张公大才啊,竟然能识出老朽师承何人。不错您说的很对,老朽不才确实是玉祥真人的弟子,致于您说的星宿卦象易理阴阳,老朽只能告诉您,家师确实教过数载。不怕您笑话,老朽在出师之前,家师就说过,不出三五年,老朽的造诣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拜别山门之后,老朽自恃才高,一心要找到旷世明主,辅佐他开创千古盛世。经过数年的甄别,老朽才找到了现在的渤海王,当时他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公子哥。老朽跟随他这么多年,一直是忠心耿耿,不明白您今天为何说出老朽有所保留。

    张凤明一脸坏笑地看着老林,看的他心里直发毛。片刻后张凤明慨然说道;老先生身负绝学,渤海王又是一代明主。老朽说先生辅佐渤海王有所保留,先生竟然有异议。那好,老朽暂且请问先生,这段时间星象位移,主星发亮,既然主星发亮,主星该当如何?

    老林听此一问,不禁后背发凉,支支吾吾地说道;主星发亮,当当当当婚。

    张凤明立即问道;当与何人为婚。

    老林猛地抬头看着这位比他年长几岁的老人,不知不觉的跪倒在对方的面前。问道;敢问您是哪路神仙,到底师承何人?不知道您今天前来到底是有何指教?

    张凤明被他对方的一跪弄懵了,赶忙起来要搀扶起对方。奈何对方硬是让他先回答了问题,才肯起来。张凤明无奈,答道;老朽不是什么神仙,也没有什么名师指点。只不过科举落第之后研究过几年易学,今天来此的目的非常简单——————提媒说亲。

    老林一脸疑惑地望着对方,心想这位辽东的财神怎么给人做起媒人了。老林被搀扶起来后嘴里喃喃说道;提媒说亲,提媒说亲。

    张凤明说道;对啊,提媒说亲,难道不可以吗,难道不应该吗?

    老林继续问道;不知道是谁家——————

    没等他问完,张凤明就反问道;难道先生不知道她是谁吗,试问天下有谁能和王爷携手白头。谁能协助王爷成就帝王之业入主天下。

    说完两人坚定地对视了良久。渤海王进门一看愣住了,这是什么情况,两人加起来就一百多岁了,讨论学问居然还用这种方式。

    两人看渤海王来了,觉察到了刚才的行为有些失礼。立即给渤海王行礼问候,一番寒暄之后渤海王和张凤明分宾主坐下,老林赶忙让人重新上茶。

    渤海王客套地说道;今天张公来此,想必是有喜事告知于本王。

    老林打趣道;那当然了,张公是何等人物,没有大喜事就不会出门。

    张凤明听到这话,不好意思地微笑着摆了摆手。渤海王倒是很有兴致,说道;让本王先猜一下如何?

    老林说道;这好,反正是大喜事,王爷放开脑子去猜一下吧。

    渤海王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步,忽然转身给张凤明作揖施礼,说道;有劳张公和二公子了,本王感谢您让我们父子团聚。

    张凤明和老林对视一眼,老林愣住了。张凤明客套地说道;王爷见外了,之前没有和您商量就让少泉去京城谋划这事儿。您不会怪罪吧。

    渤海王说道;张公客气了,您替本王谋划,本王该好好感谢您才对啊。实不相瞒,这段时间周强就是奉本王的命令前去京城解救孩子。估计三五日之内就会有结果了。

    风明公很诧异地问道;敢问王爷派周强去京城解救小公子,要采用何种办法啊。

    渤海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没有直接回答,示意让老林回答。老林得意地说道;周强武艺高强,轻功更是天下无双。他深夜潜到王府把小公子悄悄带出来,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到辽东。这种事对他来说难度不大。只是王妃去世后皇上增强了王府的防卫力量,过个三两天周强把门道弄清了就可以动手了。

    老林得意地说话间,渤海王不时地观望一下张老爷子的脸色。发现老爷子的脸色越来越差,老林的得意仿佛诉说着,王爷这边能把孩子的事儿办好,哪用得着张家的人掺和啊。张凤明很愤怒地问道;就这么简单吗?

    渤海王从未见过有人在他面前这么大的火气,他还是很谦虚地说道;张公以为有什么不妥吗?

    张凤明感到刚才的行为有些失礼,立即抱拳说道;当然不妥了,这那是救人啊,这是害人啊。

    渤海王不明白张公的意思,救人就是救人,怎么成害人了呢。一听到是害自己的宝贝儿子,渤海王顿时乱了方寸,示意凤明公继续说下去。张凤明看了一眼满脸疑惑的老林,问了一句(用这种方式把小公子救走后,皇帝会怎么办)

    渤海王如梦初醒,着急地摔坏了茶杯,急忙喊道;来人啊,赶快给周强飞鸽传书,让他停止一切行动,让他赶快去找二公子,听候二公子的差遣。

    张凤明点点头轻捋胡须,老林被王爷的这道命令弄乱了。怎么忽然停止营救了呢,为什么张老爷子会把周强的救人行动说成是害人啊。渤海王声泪俱下给张凤明深深鞠躬施礼,以示感谢。继而说道;幸好,张公提醒及时。若晚一步周强得手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啊。子昌的问题,一切都摆脱张公和二公子了。

    老林不解地问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周强这边马上就得手了,怎么停止了呢?

    渤海王有气无力地答道;如果以这种方式把孩子弄到本王的身边,对周强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难题。那样的话就把这孩子给毁了。

    看老林还是不明白,风明公解释道;如果皇帝发现小公子失踪了,就会根据内务府的惯例,把孩子说成是生病早夭,这样的话就在刘氏宗谱中除名了,因为官方记录这人已经去世了。这人以后就不能以刘氏子孙的身份活着。这样的话,难道不是害了这孩子吗?

    老林吓的瘫坐在地上,赶忙给渤海王磕头认错。渤海王说道;怎么能怪你呢,当初虽然是你的主意,也是经过本王首肯的啊,怪本王思虑不周。想救子昌,必须让皇兄首肯,只能用正大光明的手段,祈求或者迫使皇兄送孩子出京。只要孩子正大光明被送出京城,届时世人都知道孩子在辽东,内务府就掌握不了孩子的生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