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残明

文武(下)

    转眼朝会过半,刘陵于朝会上还算处变得宜。

    在敏感的工商派税上,刘陵提出了一个还算两全的方案,既能保证朝廷税收也能满足东林与阉党的基本利益。大抵取消所有工商杂税,不准地方加派,商税唯以三法收取:对于城内坐商,唯按商铺大小与所处区域收税,不计其店经营,其税归地方布司(布政使司)。依照此法,最大程度的简化了商税程序,保证了朝廷稳定税收也减少了各种加派和偷税的程序难度。其第二个好处是“高附加值”的产业,赌档、青楼、钱庄、奢饰品等均是有权者之产,此举也变相减轻了其应纳税赋。虽然不算公平,却是最佳的权宜之计,不算太伤民。

    第二法为对于行商,亦废除地方杂派、不准私卡,全国设立七十二钞关,沿运河、要关、要津、要道布设,其收直归户部。诸县四境设税关,其收归县、府。

    第三法对开矿之行,由内官管辖、巡抚督办,取矿什一之费,直归内帑。至于依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藏地宝,王之产也。”

    三法之下,前两法虽简易,但因要取消杂税这一点刘陵自知也无法真正落实。第三法实际上近似于万历年间的矿监,但一者减轻了税收,第二也准许巡抚参与,给了文官集团一个抓手。相制衡下,由官员世家经营的矿业的利润仍能保证,朝廷即使有诸多贪腐也多少收到些钱财。

    接连两轮献策,已让不少有识之士颇觉赞同,孙承宗、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更是欣赏刘陵之才。但刘陵深知,要得文官赞同,不能只“弄钱”。

    “教化者,圣人之训,千年明君之所为也。自本朝太祖以来,勤兴教化,以圣喻六言感民得大治。今教化颓迟,臣请由学政与县之秀才共兴教化于诸乡里。播圣人之学,立乡里之约,明盛世之德,以行乡里所废宣讲之功。”这番建议实际让县学下乡教化,取代衰落的乡老宣讲,实际作用未必很大——在饥寒交迫下一切道德约束都不能保证有效。但看众臣与天启反应,一番话拍文官和皇帝马屁的效果还算不错。

    刘陵已经严重越权了许多,眼下已经到了非获文官之位就要面临之后获罪的时候。刘陵心中也十分焦急,将目光投向了魏忠贤。但魏公公似乎是因为自己与东林扯上关系、如今又多从文官角度说话的原因,想给自己个下马威,始终没有开口。

    就在刘陵额头都渗出汗珠之时,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从左列传来。“国家不可失如此人才。刘陵才当济世,徒为武官难施报国之举,臣谏陛下破格录用。”刘陵向声音来源望去,却是孙承宗!一石激起千层浪,何况孙阁老、帝师这般重量级人物主动请求打破文官录用的常规。

    破冰已过,话语权便在专责者。林晓俞作为天启早期的礼部尚书向来以刚正著称,但面对这一可能被士林责骂的问题还是选择了暂避。究其本心,并不希望刘陵成功,他是一个守旧的人,任上一切礼仪必合旧制。但刚刚孙阁老已经表态,一旦他明确反对就会导致东林在此朝上的分裂。

    他看向首辅叶向高,但叶向高也低头不语。在此情形下,自然不能逼迫赵南星这位东林之首表态,于是人们的关注移到了刘宗周的身上。

    刘宗周也不愧是能教出黄宗羲等人的明末第一大儒,有时想法不切实际却从来不缺乏担当。

    “科举正途,祖宗之制,国朝持之。但有教无类孔子言,有仁心者皆圣人门徒,本朝亦有军户而为辅臣者(张居正)。若刘陵能通过科考,但能行仁而助朝廷,臣不反对其任文官。”一番表态正气凛然,无人辩驳,天启也点了点头。

    魏忠贤也反应过来,一边在心里骂娘,一边为了防止刘陵成为东林的外兵,也只得示意其党羽支持刘陵。很快,朝堂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

    至于程序性问题,林晓俞则早有腹稿:“可收刘陵为国子监监生,法本朝初特用例,直令豫殿试。”至此尘埃大抵落定,刘陵是否能获得文官身份,将付诸殿试。

    皇恩浩荡自要谢恩,谦辞自也省却不得,但最吸引众人注意的是刘陵在“仆窃不逊………”后的对于文武之言辞。“今边事连兴,最是需务实经武的。但朝有勇将却乏帅才,终究守战不甚灵便,当不得奴酋狡诈。文官虽多,知兵而善用兵者少,故有当年萨尔浒之败。

    当今用武之时,但以文统武不能轻易,这是朝廷的法度也最为稳便。臣闻古时有出将入相之说,而今也可让有大略、识经使的武官为文官统兵,请朝廷诸文臣熟悉用武方略以明边事之需……………”文武之言,自从土木堡便很少谈起。刘陵这番话像为自己而说,但也有几分道理。无论是让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大粗去指挥全局还是让只会读圣贤书的书生作为统帅,都不能很好的达成效果,并通文武便格外重要——这股崇祯年间挂起的风潮,如今早早便被刘陵带起。

    令刘陵安心的是,孙承宗朝会结束后示意了刘陵殿试会与边事与治国有关——正常来说殿试自然权柄在于皇帝。但天启这位学生的文化储备对于策问并不充足,加上对孙承宗的信任,其在位其间,所有的殿试都是孙承宗在实际把控。

    在这一务实的方面,刘陵无遗有巨大的优势。说不上这道题是因为刘陵还是当下形势使然,但刘陵清楚的知道,这又会是自己一个争取的机会。

    六月初四,被延期许久的科举殿试展开。参加者,皆为贡士,无论评级,总会会有个进士身份。老少书生们暗中憋着一股劲的同时也更多的互相交际——大半其中的人未来都要同为一殿之陈,有些熟络的关系总归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