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窝囊废们的人生剧本

第二十五章 修订版手册重新上线

    接下来的几天,秉昆进入了半天写书,半天给马守常跑腿干活的状态。

    至于新的金手指,他一直没找到应用的机会。

    在最开始进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心心念的,是当一个救世主或者破坏者,打破原有的人物命运,制造自己设计的结局。可是随着接触的越来越深,他却越不敢下手。尤其是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基石,这无异于扮演上帝。

    如果非要找一个人试一试,或许坏种骆士宾、或许作精周蓉、或许还没出场的冯化成,他才舍得下手。

    忙忙碌碌的生活,将近过去了一个月,时间来到了5月底。

    秉义自从走后,每月写一封家信。周志刚也是同一个频率,只有周蓉,想起来才写。迄今为止,一共两封。

    比较意外的是大嫂郝冬梅,自从得了他的《手册》之后,越发重视这个小叔子。平均半个月,就会写一封信寄来。

    日子平平淡淡,岁月一路向前。

    这一次,他把修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生产生活上。除了基础的教程以外,更多了提供了怎么改造世界的思路和想法。并且抄书之外,还夹杂了一些自己的私货,把记忆里能想到的一些“规律总结”,写成了“某地老农总结的经验”放进了书里。

    书成之后,当然第一个要交给书曲书记,她草草看了一遍,表示大为震惊,当天就拿着原稿,去找了主管出版工作的领导。

    第二天,刚进了办公室。

    早到的老马跟老曲两个人正在等他,见秉昆来了,立马拉着人,急匆匆的就要出门。

    “走吧,有人点名要见你,这下你可露了大脸了!”

    三人坐上小车,一路从拖拉机厂往胜利公园方向开过去。

    路上秉昆问了好几遍,老两口就是不说,这么大岁数了,还玩神秘。

    汽车进入的是一个大院子,连主楼都没有,风格也是日式的遗存建筑。给秉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栽着好多迎客松。

    不过检查倒不算严格,只搜了一遍身,就被领着上了楼。

    办公室没多大,一张六尺的长桌,占了三分之一的空间。三个人被秘书安排坐下喝茶,稍等片刻,对方一会就来。

    秉昆心中猜了好几个人选,但都被自己否定了。

    江辽就那么些头头脑脑,主管文化出版的就更没有几个,能让二老兴师动众的,到底是谁呢?

    等了大概有二十来分钟,那人来了。

    穿着一身简朴的绿色便装,但还是能看出来浓重的个人风格。岁数五十上下,短发根根竖立,看起来精神矍铄。

    一进屋就热情的打招呼,跟老曲、老马都握了很长时间的手。轮到秉昆的时候,老头特意伸出双手,紧紧的攥着他的手摇了摇。

    “小同志啊,昨天我看了你的书,很受启发。同时也很懊悔,以前工作做得不够,居然留下这么大的漏洞。但你写书,是个好事情,我是支持滴。虽然,我现在没有出来主持工作,但在主管单位方面,还是有几个朋友滴。你的书,一定大力出版,争取印他个几百万册。你不是要用稿费,建设工人夜大么,我特意把自己去年的工资捐出来,支持你这个事情。希望你,一定要把这个学校办好,办大。争取让全江辽滴工人,都能成为知识型地工人。”

    夸完了秉昆,又对着两个老的。

    “你们两位老同志,能够踏踏实实的干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工作,静下心来,专门为老百姓做实事,是我们滴榜样啊。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讲,在这里说话不算数,但终究还是有我讲话的地方。”

    大概是他们从前认识,甚至还有上下级的关系,老马今天腰杆,特别的挺拔。

    这次会见并没有说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除了老人托秘书转交的8140元钱。

    回去的路上,秉昆悄悄的问马守常,“这回能说了吧,说个人名又不违反纪律!”

    老马直卜楞脑袋,仍然一个字都不肯说。曲秀贞看秉昆憋的难受,提点了一句,“你看看他的级别,以及现在的状态,还猜不到么?”

    就算周沫能知道秉昆所有的记忆,估计也猜不出来。在他这个层面,680工资,属于哪个级别都不了解。

    回到夜大办公室后,曲书记特意召开了一次短会,简单的宣布了秉昆新书的成功。并呼吁大家,坚定信心,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开学。

    自己一半的差事做完了,答应小伙伴们的大学生活,却迟迟不能兑现。

    核心问题,还是卡在了师资上。

    即便有钱,很多手艺人,也不愿意把压箱底儿的能耐,传给外人。

    至于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员,就更不愿意出来教学了。他们现在一个个都是工厂的宝贝,享受着各种优待。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把经验传出去了,对他们反而没什么好处。

    总不能就这么点拖拉机厂强制摊派来的老师吧,那直接叫扫盲班算了,还叫什么夜大。

    老曲的苦恼,自然也是大家的苦恼。

    一连好几天不见人影的蔡晓光从外地回来了,并带回一个好消息:本地找不到的师资,在垵山找到了。

    那边经济远比江辽发达,所以存留的各种手艺人也比较多。这几年,很多人都转型干了别的,现在不但收入少,还找不到后继者。

    蔡晓光这次人才借调,也算给了当地一个台阶,非常痛快的就把人放了。

    这批人里,不但有会刺绣缝纫的,人家还专精各种戏服、旗袍。也有搞文艺的,会传统的相声、说书的;还有会一些传统绘画的,因为偷画门神,也被批评了。总的来说,算是各种能人异士吧。

    人数虽然不多,才十七八个人。但能教的东西不少,真愿意学,怎么养蝈蝈、斗蛐蛐儿,也是门学问。

    曲书记那边已经搜集到了一些文化课的老师,数学、语文、外语、常识,该有的都有了。

    于是,老马终于能推进工作了。

    以一个大班80人为基准,一个小班5到30人为基准,进行排课分班。

    唯一可惜的是,报名的人太多了,首批肯定是不能完全入学。秉昆看过老马手里的统计数字,开展宣传的一个半月以来,已经报名了一万多人。这别说安排学技能了,就是大帮哄学文化课,老师和教室,也是完全不够的。

    最终只能在秉昆的建议下,准备搞个入学考试。当然这个活儿,也就顺理成章的交给了他。

    有了这个权力,他算是红上加红。之前只是个夜大内部的财神爷,现在成了所有人眼里的香饽饽。

    就不说厂里的普通工人了,连蔡晓光都求到他头上。

    “秉昆,你姐也要回来考试,你先跟我透露透露,入学测试,要考什么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