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窝囊废们的人生剧本

第四十九章 新时代青年百人榜

    蔡晓光拿着一份简单的策划书走了,秉昆终于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总算未来的蔡导年轻时就这么感性,要不他都打算动用金手指了。

    八月的吉春,正是盛夏时节。天上的太阳,比炼钢炉的气浪还要烤人。从办公室出来,这座三十年代就存在的老旧建筑,在阳光下,铺满墙壁的爬山虎,正用叶子镶满每一处空隙。一阵风吹来,掀起一层层波浪。

    寻找一百个创造了美好生活的年轻人,采访并大肆的宣扬。这个事儿可比每天守在工厂里协调生产带劲多了,听别人的故事,讲别人的故事,那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他现在彻底沦陷在秉昆编织的幻梦当中了。骑着车,走遍江辽的每个角落,遇到有趣的人,听到有趣的故事,然后把它讲给所有人听。

    这是一件绝不会牵扯父亲权力的事情,是可以成为他自己事业的事情。跟充满活力的同龄人一起畅谈对生活的构想,即便没有名声和财富上的收获,他也愿意付出全部的努力。

    他决定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们聊聊,这么有趣的事情,怎么可以一个人独享。

    -----------------

    秉昆接连三天,几乎是放下了一切事情,带着个破眼镜高强度的阅读了几十本专业书籍,给办公室的秘书小刘看的头大。哪怕是任意一本,要他在三天内读完,再写個读后感都能让他耗干脑细胞,也不知道周厂长是怎么做到的。

    在从广州回来的第五天,一份划时代的《关于江辽设立对日贸易经济试点的可行性研究》,交到了蔡益民的办公桌上。秉昆坐在沙发上,安静的喝着常秘书给他端来的龙井茶。

    老蔡原本也算个雷厉风行的人,说话做事都讲究一个快字,今天这份报告却读得尤其慢。以至于陪着秉昆的常秘书,脸上已经出现了焦急之色,眼光不停地撇向旁边。

    过了一杯茶的时间,秉昆看完了4版报纸,那边蔡主任终于一拍桌子。

    “太好了,有了如此详尽的报告,我就有了召开会议的底气。秉昆啊,你这个大学真没白念,看事情、想问题远超一般年轻人,更是比我这样的大老粗强多了。这次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在我这立了一大功。”

    说着,老蔡从桌子后走出来,也在会客的沙发上坐下。

    “到我的手下来怎么样,咱们也就这个事儿,成立一个组委会,你来跟常秘书搭班子,做个秘书长,怎么样?”

    秉昆觉得还没到自己赤膊上阵的时候,赶紧装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谢过了老蔡的厚爱。但以刚调任酱油厂不久,松二还处在关键的变革期为由,坚决的给推迟了。曲秀贞的警告言犹在耳,可不能对形势估计的过于乐观。

    常秘书激动的拿起报告,到旁边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

    老蔡看秉昆拒绝了自己的提议,也稍稍觉得可能太心急了。

    “也是,确实太年轻了一点。但这件事可从头到尾都离不开你的参与,总要有个合理的形式。”

    “蔡叔叔,我跟秋林的老杨商量过了,以他为首,拢一拢两省四市能够做出口的企业,先成立一个贸易促进会。我以酱油厂的名义,在那边做个会长理事单位。到时候您这边召集专家开会,可以从促进会聘请一些【参事】,我这不就参与进来了么。”

    老蔡越发觉得秉昆是个滑头,肯定是怕呆在自己手底下,一方面没了做厂长的威风,另一方面怕变成了有进无退的局面。年轻人还是当不得大任啊,最终这件事情的扛旗人,还得是他这个老同志。

    俩人又就项目推进当中的“机构组建、人员调配、程序设置、合作机制、推进进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从上午九点一直聊到中午,秉昆第一次在这个大院的食堂里吃了顿官家饭。

    饭后常秘书亲自来送秉昆,言语中带着几分雀跃。

    “周厂长,我也叫你秉昆吧,那天听了你跟主任的汇报,我激动得好几晚没睡着,特别心潮澎湃,想要加入这项事业中来。以后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尽管来找我。另外,我对国际贸易这边的事儿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咱们年轻人,可以一起多交流。”

    黄鼠狼给鸡拜年,这么大个秘书,把姿态放的这么低,让秉昆免不得心里起了防备。

    “好说、好说,我跟晓光哥特别熟,他是我未来姐夫,你要是有空了,咱们就多聚聚。”

    常秘书又陪着聊了一阵,问了些会设置哪些管理机构,权限如何设置的问题,实在是中午的阳光太烈,直到他实在热的受不了了,才放秉昆离开。

    那边蔡晓光也没闲着,仅仅几天,就召集了六七号大院里爱出风头的子弟。一听说要搞评选,而且是打破传统的“新青年”评选,一个个好像找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乐子。纷纷表示,愿意从原单位无聊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跟着蔡晓光一起干。

    这帮人的家长属于各自不同的系统,有宣传的、有交通的、有商业的,六七个人,足以凑成一个小型的联合大会。其中就有父亲在工人日报做总编的田向春,自告奋勇去找父亲协调报纸版面。

    上榜的有100位,加上一些特别人物的报道,以及一些相关人群的访问,这个活动就奔着小半年去了。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是第一次面向整个江辽省,发出这么大、这么久的声音。

    几个人开完小会之后,就在报社协调了一个办公室,又从曲秀贞的培训班当中,要了一些文字生动的笔杆子。就这么风风火火的把评选的架子搭了起来。

    这边秉昆递交了《报告》,又马不停蹄地去搞定了秋林老杨,推他去当江辽贸促会的会长。

    一切搞定,时间已经是八月六号,那篇影响全国的《公报》已经发布好几天了。

    这天秉昆回到家,看见春燕、郑娟、曹德宝都在,三人围成一个小圈蹲在葡萄棚下面,里面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你们这是干啥呢,怎么不去屋里呆着?”

    郑娟抬头看了一眼,赶忙招了招手,“秉昆,你快看,这小狗好可爱。”

    原来是曹德宝为了讨春燕欢心,从乡下买来了一只小黄狗当礼物,可春燕家哪有多余的粮食喂狗,所以又给秉昆抱过来了。郑娟觉得老太太白天就一个人在家,养条小狗陪着,倒也算一片孝心,于是就答应了。

    三个人正在等去了光字片串门的老太太回家,准备给她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