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11章 伴君如伴虎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

    自古以来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大人物喜怒无常,横生祸端,需要小心谨慎。一个将军的战功是靠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换来的。

    面临行履实践之需,要三思而行。犹如尾随老虎跟在后面,老虎没有咬人,这样才会通达。坦诚朴实地为人处事,大胆往前,没有咎害。

    张温,江苏苏州人,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

    黄武三年,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

    在呈上蜀汉朝廷的文书刻意称颂蜀汉,以表明和解的诚意,重建两国关系。

    他在蜀汉表现出色,得蜀汉朝廷重视。

    回东吴后不久,被调进豫章的军队,事业上再无进展。

    孙权一方面介怀他出使蜀汉时称颂蜀汉,又嫌他声名太盛,恐怕张温不会尽忠地由他任用。

    当时正好碰上暨艳事件,暨艳是张温引荐的臣子,但他滥用职权,升迁评定等只看自己喜恶。

    事件被揭发后暨艳及同党徐彪都自杀。

    孙权见此,于是以张温与暨艳、徐彪等人多有来往而下罪张温,后更将张温发还到家乡吴郡。

    将军骆统曾上书为张温辩解,但孙权不理会。

    张温,字惠恕,吴郡吴县人,出身吴郡张氏。父亲张允,因轻视钱财重视贤士,声名显扬州郡,任孙权的东曹掾,随后去世。

    张温从小就修养节操,容貌奇异伟岸。

    孙权听说,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与当今何人相比?“

    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

    太常顾雍说:“刘基未详细了解到张温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

    孙权说:“如果是这样,则张允就算没有死!“于是征召张温请与之相见。

    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孙权为之改容加礼。

    召对完毕出宫,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你,你应该明白。“

    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迁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重视。

    东吴黄武三年,张温三十二岁时,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国。

    孙权对他说:您本不宜远出,只是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所以与曹操往来的用意,故委屈您出行。

    如果山越祸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

    作使者的道理,即接受命令但不接受言辞。

    张温回答说:我在国内没有作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张孟播扬国家声誉的能力,又无子产阐述事理的功效。

    然而诸葛亮见识深彻,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之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

    张温到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说:古代商高宗守丧却使殷商国祚再次复兴昌盛,周成王年幼却使周朝德治天下太平,他们功勋普盖天下,声威振彻四海。

    如今陛下以聪明的资质,与古代圣贤等同,贤良大臣辅佐执掌政务,满朝精英有如群星璀灿,远近人们仰望您的风采,无不欢欣前来依赖。

    吴国勤勉军旅国力以安定江南之地,希望与有道之君一起统一天下,倾心协力同规共谋,有如河水绝无反顾。

    只因战事频频猛烈,我们可供役使的军力太少,故此只好忍受卑鄙之徒强加的耻辱。

    现特派下臣张温疏通情况表达友情。

    陛下推崇礼义,不应以此为耻而忽视我的请求。

    臣自遥远的边境,直到贵国首都之郊,频频蒙受贵国殊礼接待,恩诏不断传至,我受此荣耀感到惶惧,又感到意外的惊奇和不安。

    谨此奉献我主致陛下信函一封。

    蜀汉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

    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

    孙权既暗恨张温赞赏蜀汉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考虑用什么方式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找出张温的岔子。

    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

    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署。

    当时无人敢为其说话,只有骆统认为张温获罪,其因在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完全是小人谗言毁誉、君王缺乏明察的结果。

    他认为暨艳被录用,主要责任不在张温。

    就算推荐有误,张温也不是第一个推荐暨的人。

    说张温与暨艳朋党作奸,无凭无据,仅以举才不当推定,实在说不过去。

    关于贻误军令,骆统也进行客观解释。

    认为张温一直奉公执行命令,军马没有减少,战场上没有退却,军期也没有延误,完全尽心为国,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

    对孙权指责张温出使蜀国有辱本国,骆统认为,为国出使,盛赞他国的美好,只要自己没有屈节,就不能说是有辱本国,而是正常的使节之行。

    蜀派邓芝回访,这是国与国之间友好的往来。

    邓芝的回拜,实际上是诸葛亮派邓芝送张温回国,是对吴国的尊重,不是张温的私交行为。

    此外,对于其它的罪名,骆统也一一抗辩。

    为使孙权纳谏,表明自己的无私和刚正,骆统最后表态:我和张温已多年没有联系。

    张温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对张温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不过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

    如果君王能细加辨析、核实,什么嫌疑都能解开。

    今天我为张温陈情抗辩,我也并不对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

    张温已受坐获罪,独行在前;我也愿受耻,罢官革职在后。

    孙权最终还是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

    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

    张温即将从蜀汉返回时,益州的文武百官都前往为他饯行。

    众人到齐后,惟独秦宓未到,诸葛亮几次派人催他,张温问:“他是什么人?“

    诸葛亮说:“益州的文人学者。“

    秦宓到后,张温问他:“您学习吗?“

    秦宓说:“五尺高的孩子都学习,您又何必小看人!“

    张温又问:“天有头吗?“

    秦宓说:“有头。“

    张温问:“头在何方?“

    秦宓说:“在西方,《诗经》说'于是眷恋西望'。由此推论,头在西方。“

    张温问:“天有耳朵吗?“

    秦宓说:“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有言,'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如果上天无耳,用什么来听?“

    张温问:“天有脚吗?“

    秦宓说:“有,《诗经》说'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没有脚,凭什么行走?“

    张温问:“天有姓吗?“

    秦宓说:“有姓。“

    张温问:“姓什么?“

    秦宓说:“姓刘。“

    张温问:“您怎么知道?“

    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而知道天姓刘。“

    张温问:“太阳诞生在东方吧?“

    秦宓说:“虽然它诞生在东方,而最终归宿在西方。“

    一问一答如山中回音,应声随出,张温对秦宓十分敬服。

    曹腾为人胸怀宽广,当时的蜀郡太守托送计簿的官吏送礼物贿赂他,益州刺史种暠在斜谷附近查获了书信,就上书奏告蜀郡太守,并因此弹劾曹腾,请求将他交给廷尉问罪。

    汉桓帝他知道书信是由外头来的,所以没有怪罪曹腾。

    对于种暠的弹劾,曹腾并不计较,还时时称赞种暠是个能干的官吏。

    当时的人都因此赞美他。

    种暠后来当了司徒,对别人说:“今天成为三公,都是曹常侍的恩德!“

    曹腾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夫妻。

    曹腾死后,他的养子曹嵩(曹操的父亲)承袭了他的封爵。

    太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

    直到西晋代魏,这个称号都一直保存着。

    曹腾也成为曹魏王朝六个拥有帝号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睿、魏元帝曹奂,曹芳和曹髦未能享有帝号)。

    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结合东汉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刘祜和刘保的斗争其实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的表现,这是从光武帝刘秀开始便留下的大坑。

    刘秀靠着河北和中原的豪强建立东汉,天然地形成了两大外戚集团,正好对应郭皇后和阴皇后。

    外戚集团的强大必然影响到皇权掌握朝政,而傀儡皇帝想要夺回皇权,只能和宦官集团合作。

    刘祜和刘保之间的斗争,看似权力之争,其实是两代外戚集团的斗争。

    刘祜要让阎氏外戚取代邓氏外戚,必然会拿儿子开刀,即便是亲生儿子也不会手下留情。

    也许正是这种毫无人性的绝情激怒了老天爷,才出现了刘祜英年暴毙的事情吧。

    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去世,阎太后为把持国政,在其兄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

    刘懿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

    同年十月,刘懿因病去世,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延光四年三月初十日汉安帝刘祜去世,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少帝。

    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汉安帝的儿子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汉顺帝继位后以诸侯王的礼仪将刘懿下葬。因此也有史家不将刘懿计入东汉皇帝,称济北王。

    孙程出生在涿郡新城,也就是现在的徐水县。

    汉安帝时,他还只是长乐宫的一个掌事太监。

    当时,汉安帝刘祜年龄不大,邓太后“垂帘听政”掌握着朝政。

    服侍汉安帝的宦官李闰和他的乳母王圣说邓太后和她的兄弟邓悝打算要改立平原王。

    刘祜听了之后,又恨又怕。

    公元121年,邓太后一死,刘祜终于开始亲政。

    一上台,他便“诛邓氏,废平原王”,同时又重用亲信宦官李闰和江京,而刘祜的舅舅耿宝、大舅子阎显也互相争权夺势,枉杀了太尉杨震,皇太子刘保也被废为济阴王。

    刘祜死后,北乡侯刘懿即位,阎显专朝争权,又打压耿宝等人。

    就在如此的动荡之中,孙程却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对于阎氏兄妹和江京所做的一切他十分不满。

    孙程认为刘保是安帝之子,理应继承大统。

    虽然他有心拥立刘保,但人单势孤,力不从心。

    看到阎氏和耿宝、王圣、樊丰反目之后,孙程便萌出了寻机颠覆阎氏势力、拥立刘保的想法。

    对孙程颇有研究的望都县委宣传部的于兰茹说:“正是在乱世中的孙程抱定对刘保的一颗忠心,才成就了这个宦官护国的故事。”

    正在孙程绞尽脑汁之时,即位仅200多天的小皇帝刘懿一病不起,这也给孙程提供了天赐良机。

    顺帝登基,论功行赏,却好景不长。

    拥立汉顺帝成功登基,孙程等人自然成了千古功臣。

    而为了报答他们的拥立之功,汉顺帝也毫不吝啬。

    他下诏封孙程等十九人全部为侯。

    孙程被封为浮阳侯,食邑万户,并任骑都尉之职。

    此后,孙程手握大权,成为最有势力的人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得势的孙程并未因拥立顺帝之功换来一生的权势地位。

    汉顺帝虽然大封孙程等人,却又惧怕其权重危及自己的皇权。

    登基不久,顺帝就逐渐疏远了他们。

    对抗张防,上书力保“罪臣”虞诩的故事

    这时,一个叫张防的宦官乘机讨好顺帝,取得了他的信任。

    这个张防很快就成了顺帝刘保跟前无人能及的红人。

    不管多么重大的朝堂政事,顺帝都喜欢与张防商议决定,而张防也因此变得位高权重。

    得蒙圣宠的张防,恃宠骄纵,请托受贿。

    他的种种恶行很快便把刚刚稳定的朝廷变得污秽不堪。

    此时,御史张纲见张防如此放肆,便上书顺帝,劝顺帝多留意国家大事,抑制身边宦官,为国谋利。

    可不知怎的,弹劾张防的奏折却都如石沉大海一样得不到顺帝的任何回应。

    虞诩本来在顺帝的父皇安帝身边当宫廷秘书,后来因在平定西羌叛乱的方略上,发表了与大将军邓骘不同的意见,被斥责为妄议朝政,发配到朝哥县去镇压暴乱。

    虞诩一个书生竟然乳虎初啸势不可挡,三小两下就把朝哥的暴民给降服了。

    此后,虞诩越战越勇,又在平定西羌叛乱中立下大功,官运也一路上扬。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初的时候,虞诩进京担任司隶校尉一职。

    司隶校尉俗称“卧虎”,是两汉和魏晋时期负责监督中央官员和京师地区地方官的监察官。

    司隶校尉权大势大,在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中,是双方要竭力争取以压制对方的重要力量。

    虞诩到任司隶校尉后,战绩更是非凡。

    首战便把太傅冯石和太尉刘熹掀下马,紧接着弹劾宫里的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宦官。

    百官震惊,纷纷侧目,唯恐避之不及。

    初战告捷,虞诩又盯上了宫里的大老虎、顺帝身边的亲近宦官张防,虞诩弹劾其收受贿赂、卖弄权势、干扰司法。

    但这次弹劾,虞诩仿似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折子上了几次,顺帝扔在一边,不闻不问。

    虞诩大愤,连一个宦官都拿不下,我还有何脸面当这个司隶校尉,就挂印而去。

    一般人挂印或是回乡,或是隐居,如陶渊明之类。

    而虞诩挂印却是自己去廷尉那里坐牢,把自己关进监狱。

    还上折子给顺帝,我和张防二选一,要么放我出来,要么关张防进去,您看着办吧。

    折子刚递上去,张防就得到消息,在顺帝面前大哭流涕。

    顺帝是个顺溜的软耳朵皇帝,就给虞诩定了个诬陷的罪名,发配去劳改。

    张防暂时躲过一劫,开始反攻,两天之中四次过堂,把虞诩打得不成人形。牢头劝虞诩,与其活着受这皮肉之苦,不如干脆自杀,一了百了。

    虞诩说,爷我宁愿在刑场被砍下脑袋,也不自行了断,让你们说爷畏罪自杀,到时候什么罪状不都由你们说了算,谁还能看出是真是假,谁还想去看是真是假?

    傻子才自杀呢!

    虞诩这时已经把朝廷百官和内廷宦官都得罪了一遍,毕竟是搞纪检监察的,平时就不受人待见,况且还玩命的搞,认真的搞。

    百官都在看笑话,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还指望人家能搭救你。

    看不过去的孙程出面了。他和拥立有功的19名宦官中的祝阿侯张贤一起去劝说顺帝,孰料此时张防正在顺帝身边伺候着。

    张防在呢,干不干。

    干!

    孙程心一横,跪下叩头:陛下,当初咱们刀架在脖子上,脑袋别在裤裆里也要干这一票,把您推上皇位,就是因为痛恨奸佞当道。

    怎么现在您又包庇奸臣了,这样咱们闹革命还有什么意思。

    虞诩忠心耿耿,反而下狱。

    张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却仍留在陛下身边。

    这让天下人怎么看啊,还请陛下速速下旨将张防打入大牢。

    一番大义凛然后,孙程当着顺帝的面直接呵斥张防:奸臣张防,有何脸面在皇帝身边,还不滚下殿去。

    张防只有退出大殿。

    孙程赶紧添柴加火,还请陛下迅速索拿张防,免得他去找您奶娘求情。

    经过孙程的拼死力谏,顺帝好像明白了过来。

    再加上另一位宦官高梵的声援,顺帝当天就把虞诩从牢里放了出来,张防被发配边关充军。

    孙程又趁热打铁,上折子说虞诩对国家有大功,不能仅仅释放了事,还应当继续起用。

    顺帝当即拜虞诩为议郎,没过几天又提拔为协助皇帝参谋决策的尚书仆射。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百六十三:孙程

    孙程出生在涿郡新城,也就是现在的徐水县。

    汉安帝时,他还只是长乐宫的一个掌事太监。

    当时,汉安帝刘祜年龄不大,邓太后“垂帘听政”掌握着朝政。

    服侍汉安帝的宦官李闰和他的乳母王圣说邓太后和她的兄弟邓悝打算要改立平原王。

    刘祜听了之后,又恨又怕。

    公元121年,邓太后一死,刘祜终于开始亲政。

    一上台,他便“诛邓氏,废平原王”,同时又重用亲信宦官李闰和江京,而刘祜的舅舅耿宝、大舅子阎显也互相争权夺势,枉杀了太尉杨震,皇太子刘保也被废为济阴王。

    刘祜死后,北乡侯刘懿即位,阎显专朝争权,又打压耿宝等人。

    就在如此的动荡之中,孙程却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对于阎氏兄妹和江京所做的一切他十分不满。

    孙程认为刘保是安帝之子,理应继承大统。虽然他有心拥立刘保,但人单势孤,力不从心。

    看到阎氏和耿宝、王圣、樊丰反目之后,孙程便萌出了寻机颠覆阎氏势力、拥立刘保的想法。

    对孙程颇有研究的望都县委宣传部的于兰茹说:“正是在乱世中的孙程抱定对刘保的一颗忠心,才成就了这个宦官护国的故事。”

    正在孙程绞尽脑汁之时,即位仅200多天的小皇帝刘懿一病不起,这也给孙程提供了天赐良机。

    顺帝登基,论功行赏,却好景不长。

    拥立汉顺帝成功登基,孙程等人自然成了千古功臣。

    而为了报答他们的拥立之功,汉顺帝也毫不吝啬。

    他下诏封孙程等十九人全部为侯。

    孙程被封为浮阳侯,食邑万户,并任骑都尉之职。

    此后,孙程手握大权,成为最有势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