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四友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百一十五章 青州书院

    当一点墨水滴落在纸张之上时,标志着新时代的文化承载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一面水墨却接替过竹简,成了新的文明之火。

    对于一个大汉的读书人来说,初次看见书本的激动是最难以抑制的,不管是求学的学子还是名满天下的大儒。

    当崔钧拿着装订成册的《论语》和《吕氏春秋》来到郑玄面前时,郑玄原本沉稳的形象再也看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震惊还有无奈的叹息。

    若是先贤经典能用纸装订成册,谁会在自己的著作里惜字如金呢?

    竹简的高难度决定了这样的形式不利于长篇大论的开展,所以无数大儒对于古经的注解都只能寻见只言片语。

    若是每一个先贤大儒都能畅所欲言,那经学早就发展到了更高的高度。

    “青州书院,建好了么?”

    半晌之后,郑玄才放下了手中的书籍,而其他学子的目光却从未离开过。

    “建好了,只差一些细节,用不了几天康成公就可以搬进去,青州书院便委托前辈了。”

    “区区小事罢了,有了这几册书,众多学子也能免去借读之苦,只是不知道一本书造假几何?”

    “若是将书看作商品,恐怕千金难求,不过我能保证的是书院不会缺书缺纸。”崔钧顿了顿,“至于其他地方,书不是每个人都读得起的。”

    “若是此物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就好了,天下寒门苦文久矣。”

    “康成公,此时的天下百姓,饭吃不饱衣穿不暖,纵有求学之心,也难有问学之路。求学问道之事,应当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说,过早的将书籍抛给百姓,恐怕实祸非福。”

    崔钧当然知道全面办学可以提升整个州郡的实力,但他还没有实力去面对天下世家的反扑。

    各家家学垄断天下,独留太学作为最顶尖的一批寒门士子的出路,百多年来都是这个局势,不管是想要举孝廉为官,还是进入太学求学,甚至只是想多读两本书都要经过世家子的点头才行。

    郑玄知晓求学之艰,进入太学后的寒门学子往往需要先拜师才能得到群书阅览的机会,比如郑玄先拜师第五元先。

    若非恩师早亡而郑玄无心仕途,不然的话恐怕郑玄在朝野之中便会被打上自己老师的标签。

    察举制的弊端就是被举荐之人终其一生也难逃其身后的世家光环。韩馥做为冀州牧而袁绍为渤海太守,可士人提起韩馥都只说他是“袁家门生故吏”。

    求学同样是此等道理,世家大族的家学连同天子太学已经形成了垄断,至于寒门学子只能仰人鼻息。

    郑玄自身便是苦寒之人,所以他愿意在家办一座学堂,不管身份尊卑都能在院子里有一处落脚,也答应了进入青州书院,只要崔钧保证青州书院里能做到不分尊卑。

    谁都能想到书院短期内是一个需要投入大本钱的销金窟,所以就算崔钧明着言说要拿这批书去换钱也不会有人反对。

    “这青州学堂,还有哪位名士坐镇?”

    郑玄一人便能撑起整个学堂,但若是多几位名士坐镇也能减轻他的负担。这天下或许没有人能在注经之道上教他,但能和他研习讨教之人还是有那么几位的。

    “目前只有名士管幼安那边发去了邀请,不过在这之前两封书信都未能召来,却不知这次到底会怎么样。”

    “管幼安性子太淡泊,请他做官肯定是请不来的,不过书院……我也摸不准,我稍后也给一封书信你代我送去。”

    “康成公愿意帮忙自然是再好不过,不知以往的学生之中可有能担大任者?”

    崔钧是真的缺人,而郑玄本人就像一座宝库,他可不愿意这般大儒最后只有万年教学的几个小虾米来到青州。

    “我有一学生崔季珪,清河崔氏出身,另有陈留人毛孝先,两人都是大才,只是目前崔季珪在冀州袁绍处为官,毛孝先年前有书信来言说见刘表政令不严,正在南阳鲁阳县,若是相招或许可来。”

    前者崔钧还有些印象,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本身就有联系,两家族谱都能并到一块去,而那位出身清河崔氏的贤才应当是崔琰。

    崔琰和另一人毛玠都是大才,幸运的是似乎毛玠还未被曹操征辟,自己还有下手的可能。

    崔琰和曹操有“床头捉刀”的传说,毛玠更是能为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进青州书院反倒是有些委屈了,不如来刺史府为自己所用。

    而且两人都是晚年被曹操猜忌而亡的代表,自己这也是为了救人不是?

    “若是能请来两人,青州不管是吏治还是文教都能更上一层楼,还请康成公多费点心。”

    “我自己的学生,我肯定心里有数,你的刺史府到时候别跟我抢人就行。”

    郑玄懂得崔钧在想什么,反正自己召来的学生那肯定是自己先用着,崔钧想要人?那得等青州书院没压力了再说。

    “不抢不抢,到时让他们去我那做兼职就行。”

    “做兼职?那我的书院到时候人手不够怎么办?”

    郑玄本能地感觉到有一丝算计环绕着自己,万一他辛辛苦苦消耗了面子找来自己的学生,最后全部进刺史府成了崔钧的人怎么办?

    “互相交流嘛,我也会派人过来授课的,其中有些人或许还得来进修一下。”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崔钧得保证自己把这个老头哄好了,不然,这种读书人脑子里有多倔强他是真正知道的。

    搞定青州书院只是第一步,就算郑玄不喊他,他也会安排一些官员来青州书院,要么进修要么授课。

    一旦书院学子成规模了,他们总得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服务不是?

    “康成公,这纸质书一出,您老注经就不需要惜字如金了,天下士子称呼您为‘郑学’,这学派总得有典籍不是?”崔钧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典籍出书这件事崔某包了,未来长安太学兴起,您的书也一定有一席之地。”

    郑玄不爱名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心动,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经学传承亦如战场。文人有文人的荣耀,而有了印刷术与造纸术的崔钧很容易便能帮郑玄打赢这场战争。

    如果说之前的崔钧是单方面的吸血,那现在这一刻起,双方就是实打实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