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四友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百一十六章 颍川荀氏

    自从纸张书籍问世的那一刻起,崔钧所见到的每一个文人都要伸手将这一本书从前往后翻阅好几遍。

    哪怕字里行间没有不认识的地方,甚至对于其中的内容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在看到书籍的时候总会忍不住让那一册书在自己手中多留一会。

    这个生意要么和真正有眼光的商人做,要么和世家大族,尤其是有家学传世的望族做,所以崔钧堂内这一次的商人数量只剩下了寥寥几个。

    徐州糜家的代表还是糜芳,而河北甄氏依旧是家中长姐甄姜,不过这一次代表兖州的人就变了,不再是东郡范氏,而是颍川荀氏、陈留卫氏。

    颍川荀氏所办的书院已经成了中原之首,族中荀彧、荀谌已经成了袁绍、曹操两位诸侯帐下的重要谋士,而另一边的陈留卫氏,可是曹操起兵讨董的天使投资人。

    陈留卫氏本就是当地大族,更是拥有其家学传承,虽然比不上河东卫氏那种卫青直系后人,但同样是兖州地界上的巨无霸。

    只可惜家主卫兹在追击董卓时被徐荣斩杀,这一次来青州负责交易的是其长子卫臻。

    有了东郡范氏带头,卫臻也想看看崔钧这里有没有好东西可以帮卫氏重振家风,在兖州大地上再度崛起。

    而当他摸到书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一次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

    原本,崔钧点名是要和颍川荀氏做交易,之前的细盐交易荀氏也插了一手,这一次的交易荀氏派来的可是荀彧的三哥荀衍,自从几位俊才去了诸侯手下作事之后的掌权人。

    “休若兄,这东西可值得你亲自跑一趟?”

    崔钧看到荀衍将书本放下之后才举杯示意,荀衍同样举杯,不过目光还是时不时在书册之上扫过。

    “君侯奇思,着实令人赞叹,只是不知这书册造价几何,可能送些于在家,荀氏必铭感五内不忘于怀。”

    “这书册千金不换,荀家的感激……当真昂贵,贵到崔某不敢攀附。”

    想凭借世家之间脆弱的情谊来交换书籍?崔钧只能说荀衍想的太过简单,莫说是一分钱不出的情谊置换,这书册换不来千金崔钧不可能松口。

    “君侯有大功于士人,岂能让如此神物沾染了铜臭之味?”

    “书册不染铜臭?士人尚需衣食住行,若无铜臭之味,这造纸术如何改进?”崔钧放下了茶水,“此物是我巧思?谬矣!这是我青州工坊上百工匠几个月的努力,不止有铜臭味还有工农血汗味,若是休若不喜,就请将书册放下吧。”

    如果没有崔钧选定造纸原料,没有人组织工匠连夜赶工,没有崔钧指导的科学的试验记录法,没有他提出的比对试验提高效率,这纸张恐怕要再过几百年才能被大规模使用。

    至于雕版印刷,那更是造纸术改良成功之后的产物。对于崔钧来说,眼下这书籍绝对是自己的主导市场。

    他突然觉得和荀衍这种人谈生意还不如糜芳,最起码糜芳、甄姜两人是真正把书册当作商品来看的,而荀衍总会以士人的身份为书册附加一层价值。

    偏偏多了这一层价值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书籍商品价值更高,而是彻底抹杀其商业价值,让崔钧将书籍免费送给各个世家大族。

    “这……书乃是圣贤之物,岂能以钱粮来衡量。”

    “休若兄,敢问此书拿回去可是宣扬家学?”

    “自然,我荀氏家学深厚。”

    “这崔某当然知晓,慈明公之才学令人高山仰止,荀氏八龙士人何人不知?但崔某何必掺和家学传承的事情?”崔钧决定跟荀衍好好掰扯掰扯,今天他是来卖书的,不是来送书的。

    “钧与康成公合作在青州办书院,青州书院学子自然可享受书册,因为这些人一旦学有所成第一个考虑的便是建设青州。长安天子欲重立太学,钧也有千册书籍封上,因为太学乃是天下读书人之事。但荀氏家学,与崔某何干?”

    “既然如此,这书……我荀家买了就是。”

    原本的荀衍还想凭借士人阶层的大义逼迫崔钧,但这一切都有前提那就是他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士人阶层整体向崔钧施压才行。

    但眼下崔钧对内实现书本免费,对外进献天子,原本荀衍手中“士人阶层”的筹码被分化了大半出去,成了每一家的家学。

    这一来一回,书本似乎又成了商品。

    “信乡侯,这书册造价几何,售价几何,我卫家颇有家资,想要将家中藏书更换一遍。”

    相较于经营着颍川书院,执中原书院之牛耳的荀氏来说,卫臻的想法就要简单多了。

    自从父亲卫兹战死,卫家的目标就放在了重振声威上,第一个拥有成套的典籍书册确实可以让他们在陈留境内的豪族中脱颖而出。

    “好说,这一册书可以承载十多卷竹简的字数,或者一匹帛布,这价格嘛……”

    “一匹帛布少说五六百钱,若是要用于书写,或可卖到八百钱以上,这个价钱,或许书册要绝迹于百姓家中了。”

    “休若兄真的愿意书籍出没于寻常百姓家?”

    “呵呵……”荀衍干笑了两声,随后才继续开口,“我荀家藏书颇多,倒是要多费一番功夫,君侯交易还是只要粮食?”

    “钱粮均可,青州最为缺粮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崔钧摇摇头,“另外家学可是要空白书去写,还是只要经典去自行加注?”

    大汉经学家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作文,一种是注经,少有郑玄那般能集众人之所长的名儒存在。

    像卫臻的家学,所做的只是在已有的经典之中去注解,那崔钧完全可以出售已经刊印好的四书五经,只要留够空隙写注解就好。

    而荀家家学丰厚,恐怕经典刊印与空白的书册都会要一些,深厚的学问背景让荀家将成为崔钧的主顾。

    毕竟他们家可是开书院的,有了书册的便利,谁又能接受竹简与帛布呢?

    “那便有劳君侯照顾了。”荀衍一拱手,想要彻底落实这一段合作关系。

    “不急,不急,我与荀家的交易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嘛。”崔钧脸上的笑容又多了一分,“毕竟河东卫氏、河东司马氏、弘农杨氏,缺书的人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