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元末种粮食

第四百六十九章 两个朝廷

    不多时,郭夫人便带着木伦来到了后宅石亭。

    郭夫人将父亲介绍给张阳泉夫妻,木伦一脸紧张,朝二人见礼。

    木伦行的是蒙古礼节,张阳泉也没有见怪,微笑道:“不必多礼,坐下说话吧。”

    木伦见他温文尔雅,神色平和,与传闻中的嗜血强盗完全不同,也就放下心来。

    “多谢陛下。”

    张阳泉目视着木伦,问道:“木先生,我听郭夫人说,你在大都侍奉元帝,怎么突然来了江都府?”

    木伦苦笑一声,道:“陛……陛下有所不知,自从冀宁王进入大都,执掌权柄后,大都就变得一片混乱。”

    “怎么讲?”

    木伦斟酌了一下措辞,道:“首先是太子,孛罗被封为冀宁王的那天夜里,太子就逃出大都,紧接着群臣都跟着逃跑,大都官员几乎少了一半!”

    郭念生惊奇道:“他们逃去哪了?”

    “定是去了扩廓军营!”张阳泉断然道。

    木伦道:“您说的一点不错,太子和半数大臣都逃到了冀宁。”

    原本冀宁是孛罗帖木儿的属地,扩廓攻打时,他避而不战,直奔大都,故而冀宁路便落入扩廓手中。

    秦苓君道:“如此来看,大都的朝廷已经分成了两半?”

    “是的,太子执掌朝政多年,权威已深入地方。如今陛下在大都发令,太子在冀宁发令,唉,地方官员都不知该听谁的了!”

    张阳泉目光闪动:“元太子应该不会满足这种情况。如今扩廓兵锋强盛,我猜他们很快会打到大都去!”

    木伦叹道:“就算他们不动手,陛下也迟早会忍受不了冀宁王!”

    “此话怎讲?”

    “刚才在下说了,大都少了一半官员,冀宁王又担任丞相,他将大量军中武将,安插到朝堂之中,培植势力!”

    张阳泉点点头,暗道:“看来孛罗帖木儿和扩廓一样,也精于政治权谋。”

    木伦又道:“他还下令,把陛下身边的弄臣全部处死,裁汰宦官,禁止西域僧人进入大都。”

    郭念生愣了愣,道:“他做的很对啊,站在你们元朝的立场上,他这可是忠君之举!”

    木伦叹道:“如果他只做这些,谁也无法指责他。”

    “他还做什么了?”张阳泉问。

    木伦咬了咬牙,道:“此人跋扈至极,目无天子,竟然……深夜闯入后宫,随意凌辱后宫妃子!”

    张阳泉惊道:“还有这种事?”

    木伦恨声道:“不仅如此,他还将奇皇后赶出皇宫,幽禁在厚载门外的总管府,听说……他还经常夜间出入总管府!”

    张阳泉呆住了,孛罗帖木儿这才做了几天权臣,竟然就把皇后给睡了,这还真是个人才!

    秦苓君眉头紧蹙,道:“***皇帝就不管吗?”

    木伦摇了摇头:“陛下,啊不,妥懽早就因为太子的原因,对奇皇后厌烦。如今他只宠幸凝香儿,没有理会此事。”

    张阳泉道:“这不奇怪。如今元帝的皇位,全靠孛罗帖木儿的二十万军队才有保障,他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木伦接着诉苦:“群臣之中,稍有违逆冀宁王的人,都会受到他的排挤打压,大都朝野已经人心惶惶了!”

    张阳泉望着他,道:“所以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离开大都?”

    木伦迟疑了一下,低声道:“倒也不完全是。前一阵子,冀宁王开始整治那些家属投降叛,啊不对,起义军的官员。”

    张阳泉恍然大悟,木伦的女儿郭夫人在江都府做宰相夫人,他自然怕被孛罗帖木儿收拾,这才逃离大都。

    了解清楚大都情况后,张阳泉便和秦苓君一起告辞离开了相府。

    ……

    明月皓洁,凝光似水。

    张阳泉从卧榻上爬起,看了眼身边的秦苓君,见她并未被吵醒,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抬头望着夜空。

    一阵夜风吹来,风中带着些许寒意,让张阳泉打了个哆嗦。

    他紧了紧衣襟,暗想:“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了,时间过得真快,一年又快过去了。”

    今天的云层很薄,月光明亮,星光灿烂,令人目眩神迷。

    望着夜空,张阳泉脑海中又想起木伦白天提到的大都局势。

    他早就知道,元朝后期内斗严重,所以朱元璋一年就能北伐成功。

    直到今日听到木伦的讲述,他才明白元朝的分裂比他想象的更严重。

    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元朝很可能自己就把自己斗垮,根本不必他大费周章。

    现在的问题是,需得防止元朝被击败之后,逃离漠北,在漠北休养生息,将来再来骚扰。

    要防止元军北逃,最好的办法就是截断他们的后路,所以接下来的重点,还是在于经营好金州。

    只要占牢这片土地,就能随时奇袭上都,断了元军退路。

    当然,他们还是能从山西后撤。

    但如此一来,蒙古人经营的方向就会靠西,到时再出兵驱赶,就能像汉朝一样,将他们赶到西方去。

    然而金州毕竟距离江都府遥远,从济州岛运粮过去,十分不易。

    要想长期控制这片地区,需得让金州大军自给自足。

    一支军队要想自给自足,屯田是最好的法子。

    然而北地寒冷,不适合生产稻谷,需得重新挑选粮种,在金州屯田。

    寒冷地区,小麦和土豆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他命司农局将所有种子都不断繁殖留种,但并未大量繁殖。

    要想种植小麦的话,需得花一年周期育种,不符合眼下情况。

    那么只剩下土豆一种选择。

    土豆一直在龙潭山种植,山上的老寨民们也一直以土豆为食。

    以前张阳泉没有把土豆推广到所有辖区,是担心粮种落入起义军、或者元廷手中。

    如今其他起义军都已灭亡,元廷也只顾着内斗,局面越来越明晰,也就没必要再藏着掖着。

    念及此处,他心中做下决定,让傅友德、徐达等人在金州屯田种土豆,同时在辖区推广土豆的大面积种植。

    次日清晨,张阳泉和秦苓君一起来到龙潭山,顺着山道慢慢爬山。

    司农局是江都军最低调的一个部门,衙署设在龙潭山上。

    这个部门没有别的任务,一门心思负责研究粮种的优化工作,直接听命于皇帝张阳泉。

    司农局监丞名叫袁石,是郭念生的学生,开朝登基那天,他被封为丰农爵,排位还在罗贯中之上。

    不过他为人低调,兼且长期行走在田间,皮肤又黑又干燥,明明才三十多岁,却满脸皱纹,看起来像个老头子。

    张阳泉二人来到山顶时,袁石带着司农局官员,早已在山寨门口候着。

    “臣袁石拜见陛下,拜见皇后娘娘!”

    张阳泉抬手道:“袁卿不必多礼,我们今日过来,是想向你要一批土豆。”

    袁石咧嘴笑道:“终于可以推广土豆了吗?”

    “是啊,已经耽搁许久了,如今大势已在我方,不必太多顾虑!对了,小麦种子也可以大量繁殖了!”

    张阳泉一边说着,一边进入寨子,秦苓君与过来迎接的寨民们叙话,张阳泉则穿过寨子,来到后山田野间。

    袁石跟在他身后,说道:“陛下,要想大量繁殖小麦种子,在龙潭山恐怕很困难。”

    “是春化问题吗?”

    “是的,咱们以前是用硝石降温,大棚种植,才得以让小麦种子春化。可大棚位置有限,要大量繁殖,远远不够。”

    张阳泉沉吟道:“济州岛气候寒冷,你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司农分局,专门负责繁殖小麦!”

    袁石欣喜道:“是!”

    在龙潭山逛了一圈后,张阳泉夫妻中午也在山上用食,吃了顿土豆红烧肉。

    午休之后,两人一起下了山,朝江都府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