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琦公子

第四十九章,军户制

    襄阳城,州牧府前厅。

    “始宗,你先来看看这个。”刘表笑呵呵的将一卷竹简递给刘先。

    邓义与韩嵩两人也看向刘表手中的竹简,想必今日议事的主题便是这竹简中的内容了。

    刘先接过竹简,打开,上面的内容是用小楷写成,开篇便是‘军户制’三个字。

    刘先先是与刘表对视了一眼,又在邓义与韩嵩好奇的目光中缓缓开口读到:“军户制,父死子承,兄死弟继,世代承袭,是为军户。军户自屯自足,士卒分级得以月俸、子嗣得以读书,眷属得以工坊之机,利至,而民以荣之。此制配以工坊、文学院相辅而成,士卒则无不争先,战力可成矣。”

    又过了片刻,刘先将竹简中内容读完,堂中几人陷入了皱眉深思之中。

    这军户制乃是刘琦接到军屯校尉任命之后,遣人快马送来襄阳的。

    这军户制,是刘琦采用元明时期的军户军屯制修改而来。

    这种军制比现在的募兵制更适用于荆州现在的情况。

    并且军户自给自足,不会占用官府资源,也不会侵犯到现在已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刘琦提出只是在南阳宛城搞一个试点的话,应该并不会遭遇太大的阻力。

    这件事对于别人虽然没什么伤害,但对于刘琦的计划却是好处多多。

    军户制由于是世代承袭的机制,这一条的优点则是提高军户士卒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以及兵源补充能力。

    刘琦又在其中加入了工坊务工、学院求学的机制。

    这两者,现在都控制在刘琦的手中,且对百姓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这就更会让百姓争相前往,刘琦也就能够在其中优中选优,培养自己的嫡系队伍。

    刘琦对此,早就在心中有了腹稿,差的只是在适合的时机拿出来而已。

    而现在随着工坊大量的铺开,文学院下辖的各类初级学院也已经相继开设。

    尤其是在南阳宛城附近,流民中的读书人有一半被刘琦分配到各个初级学院之中。

    万事俱备,军屯校尉的职务便是这股东风。

    于是,便有了刘琦遣人连夜将这军户制送来襄阳的一幕。

    过了片刻,韩嵩率先开口问道:“主公,这军户制乃何人所作?”

    其他两人听到这话,也齐齐看向刘表,他们俩对此也颇为好奇。

    刘表则笑呵呵的开口:“此制是阿琦从宛城送回来的!”

    众人顿时明悟,原来是那位风头正盛的公子琦。

    只是公子琦,也才刚接到宛城令及军屯校尉的任命而已,这才三四天时间,就提出了军户制这样有些敏感的制度。

    几人感叹刘琦胆大敢为的同时,也为刘琦锐意革新的志向所叹服。

    锐意革新者,往往都没有好下场,这是公认的。

    当年商鞅变法虽然成功了,但最后因为得罪的秦朝贵族太多,反而落得一个车裂而死的下场。

    现在刘琦的身份敏感,又有蔡家与刘琮在一侧虎视眈眈。

    一旦革新失败,势必会影响他在荆州的地位,甚至会因此失去荆州一系继承人的机会。

    刘琦是胆大妄为?还是真的一心为公,敢为人先?

    现在屯田安民两册已经平稳推行,还没有出现太大的纰漏。

    而这军户制似乎影响也并不大,且只是在宛城一营试点的话,应该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邓义起身拱手拜倒:“公子琦实乃天纵之才矣,下官贺喜使君。”

    “子孝过誉了,一个毛头小子不过是读了些书,胆子也大了些,运气好了些而已。”刘表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脸上还是挂满了笑容。

    邓义苦笑:“先是屯田安民两册,今日这军户制,又是一革新良策,再加上琦公子在宛城开设工坊兴商之举。屯田、安民、兴文、兴商、整军,这一连串的举动,环环相扣,布局缜密,且无一不是安邦兴国之举,下官自问是做不到这一步的。”

    众人闻言想了想,皆是点头。

    邓义缓了口气,片刻又道。

    “就算这一切有庞德公等人在背后指点,但这些事情却是长公子在做无疑,能做到这一点就足以证实长公子的心智胆量,此乃主公之幸,也是荆州之幸!”

    刘先与韩嵩都是聪明人,听到邓义在主公刘表面前这样说,都明白邓义话中的意思。

    韩嵩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而刘先却暗自皱了皱眉,不是他不赞同邓义说的话,而是他隐隐觉得这些话对刘琦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刘表仍然是笑呵呵的,对着三人摆摆手:“莫要夸他,年轻人容易骄恣狂傲,先来说说这军户制是否可行?”

    刘表说完看向刘先,刘先会意:“主公,下官认为此制可行。原因有三,其一,军户尽皆屯田自足,无须从府库调取钱粮,一应所需长公子已然解决。其二,此制若是世代承袭,却是可以增强战力,也可省了许多事。其三,此制只是在琦公子的军屯营实行,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很快解决,影响不了大局。”

    “下官附议。”

    “始宗说的极是!”

    韩嵩、邓义一致表示支持,刘表点头,此事便算议成。

    刘表心里其实还有一件事,只是这件事尚需保密,目前还是尽量少些人知道为好。

    厅中几人说的热闹,隔壁的侧厅之中,刘琮已经在此附耳听了许久。

    待刘表等人议完此事,刘琮已经将牙齿咬的咯咯响,脸色也是铁青一片。

    随后,刘琮便目光阴冷的离开了侧厅。

    侧厅角落里,蔡夫人缓步走出,目光注视着刘琮离开的方向,低头思虑片刻,也转身离开。

    邓义、韩嵩从州牧府中走出,与后面的刘先拱手告别之后,便上了马车离开。

    刘先望着邓义所乘的马车离去,目光深邃,低声呢喃着:“邓子孝啊邓子孝,你刚才的一番话究竟是在夸长公子,还是不怀好意的想要捧杀他?唉,天下动荡,荆州也是内忧外患,希望是我想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