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的崛起

第五章:过关

    他今天练字用了两张纸,而镇上的铺子都是一打一打往外卖的。杨康用的是最便宜的黄麻纸,每打十文,他的书箱中有五打,被他叠好放在书箱最下面一层。

    铺好纸张,天色已经开始暗了下来,他一笔一划慢慢书写,第一遍的速度还很慢,他需要对照《千字文》。如果写错了,就废了一张纸,他尽量的往小了写,就特别考验他的技巧了。

    他的年纪还小,为了节省纸张他写的很慢,第一遍写完花了一炷香时间,脖子上都出汗了。“康儿,饭好了,快来吃饭。”母亲的声音一点没有影响他写字,他继续写,没有停下,打算趁着天还亮,把三遍写完。

    “娘,你和父亲先吃,我得趁着天色还亮,把夫子布置的作业写完。”第二遍熟练了一些,他还是写完了。

    这时候天色暗了下来,已经很模糊了,他只能靠着些许亮光摸索着写第三遍,只写了一半就彻底看不清了。他们家并没有油灯,他停笔把写好的收拾好,准备明天天亮的时候把剩下的写完。

    院子里还有火光,母亲和父亲两人正等着他,并没有开始吃,看着儿子出来,王璇掀开盖子,锅里整个黍米窝窝头。

    一碟子野菜,还有一块猪肝,两个鸡蛋。猪肝切成一片片,上面撒了盐粒。“儿子,饿了吧,快点吃吧”,一个剥好的鸡蛋被塞到杨康的手里,杨老汉又夹了一片猪肝,塞到儿子嘴边。

    “哎呀,父亲,母亲,我自己来,你们也快吃吧。一会该凉了,嗯,猪肝真好吃。”杨康一边吃一遍夸奖母亲的手艺,看到儿子喜欢,王璇高兴的合不拢嘴,杨老汉更加欢喜。

    “阿娘,你说我们做一些熟食去卖怎么样,就卖一些猪下水,用大棒骨熬汤,做面条。我们龙溪这里没有的,听说北方的人很喜欢吃,今天下学我看到很多说着北方口音的流民。”为了使母亲和父亲同意,他就说了个小谎言。

    其实面条很早就在南边这里传开,做法有好几种,福建路这里已经有人开饭铺子。“康儿,那需要很多钱的吧,而且阿娘也不会做,还是算了吧。”王璇在农村生活了十来年,已经没有闯进,只想把儿子养大,看着他成家立业。

    “阿娘,我来想办法,我记得有人写了面食的做法,等我去找找,然后教你做。”杨康其实穿越前是北方人,家乡的打卤面和炸酱面都是美味,他自小就会做了,只是要找个理由而已。

    看着儿子自信的样子,王璇脸上笑开了,嘴角都合不拢。天色已经很黑了,一家吃完饭,就各自回屋。

    没有油灯,杨康也没法看书,回屋后把书箱放到墙根,用一块厚布盖住。就匆匆的上床,这一天实在太累了,写了这么多字,手腕酸疼。

    夜色迷离,月光被乌云遮住,夜里刮了风,春雨不知不觉光顾了杨树村,干涸的小河开始有了水流。这场春雨可以说是救了闽越百姓,从半夜开始下,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停了。

    初春下午雨,还是有些凉的,杨康早早就醒了,用雨水洗了脸。把昨日没有写完的字,铺好,开始写,早上就是精力旺盛,很快就写好了,把作业放在一起。

    母亲已经起来做饭,他赶紧的收拾好洗干净脸,穿好衣服。有些冷,他又加了一件旧衣服。早餐是一个鸡蛋和一碗小米粥。院子湿漉漉的,自己的布鞋被雨水打湿,父亲拿出了蓑衣给自己带着。“父亲,我自己去,不用你送。”,杨老汉脸上有些失望,杨康却已经走远了。

    “好了,夫君,康儿大了,让他自己吧。”杨老汉只能看着儿子的走远的身影,呆立了一会,就拿着家里的软弓,进山了。

    杨康走在泥泞的路上,鞋子上沾了不少的泥巴,等走到私塾门前,就遇到自己的同窗辛元昊。昨日几人已经互相介绍了,他父亲在镇上经营了一家杂货铺子,卖一些生活用品。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只比他大个一岁,是一对双胞胎。

    “杨康,你作业写完了没有。真的是太多了,夫子今天检查,我可怎么办,我还有一遍没有写完。”

    “啊,我写完了,昨天写了两遍多,今天一大早就起来了,终于写好。就是不知道,写的字能不能过先生夫子那一关”。

    “哎呀,不说了,我得快点进入,把最后一遍写完。”还没说完就丢下杨康,一个人跑了进去,杨康进去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的这些同窗全都在奋笔开写。

    他咳嗽了一声,招来大家的白眼,看不是夫子这些同窗又低下头开始赶作业。他把书箱放好,纸墨笔砚放在桌子上,把《千字文》拿出来,在心里开始默读,他已经都能背下来了,不过温故而知新,正是此时。

    《千字文》还是比较简单的,作为启蒙书籍,朗朗上口。杨康通读一遍,夫子就拿着教鞭背着手走了进来,望风的同窗已经给了信号,大家都排排坐好。

    “好了,上课,先把昨日留的作业拿出来,我要检查。”说完,夫子就开始按照顺序依次检查。第一个位置坐着的是一个小胖子,脸上肉乎乎的,杨康知道他是布庄老板的儿子,身上总是带着好吃的。

    夫子只看了一遍,就眉头紧皱,用教鞭指着他写错的字,训斥道:“皮山河,你看看你的字,就和蜈蚣一样,你就不能写的端正一些么?”,最后他挨了三下教鞭,还被罚站着听课。

    杨康坐在中间的位置,前面的同窗只有两个人过关,不用挨罚,一个是刘峰。还有一个是骆轩,他的父亲是秀才,自小就开始启蒙,《千字文》已经能够背诵下来,只不过他的字写的不好,就一直没有进入高一级的学堂。私塾的三个夫子,他父亲骆明宇就是其一,他主要教更小的孩子启蒙,学的是《百家姓》和《三字经》。

    杨康本来也要和那些小孩子一起学习的,还是杨老汉的钱财不够,只能供他读两年书。刘夫子就把他收进了中级班,他写的很工整,刘夫子频频点头。“不错,杨康,第一天就能写成这样,可见你是下了功夫的,以后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