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的崛起

第六章:春耕悯农

    最终他们十二个同窗有四人的作业过关,其他人不是罚写就是站着听课。《千字文》花了一个周时间,大家都背了下来,杨康的纸已经不多了。他平日很少在纸张上面直接练习,都是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熟练之后,才会书写在纸张上。

    他写好的都会留下来,每天都会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查找自己字体的缺点,尽力改正。同窗十二人,他已经都认识全了,关系最好的还是那个小胖子皮大河,还有骆轩。皮大河是因为他有钱,经常请客,而且性格温顺可爱,杨康就喜欢捏他的圆脸。骆轩和个小大人一样,满口的之乎者也,平日里以君子自居,常常静坐,问他就说正在修身养性。

    刘峰还是喜欢一个人,读书特别的刻苦,《千字文》上面的句子,杨康已经可以全部不用看书写下来。

    最近几天家里已经开始准备翻地了,虽然他们家只有一亩地属于自己,但父亲还租赁了地主家十亩地,春耕的任务还是很重的。

    为了春耕,私塾放假三天,作业只是留了《千字文》背诵,并且自己看看能不能懂得它的释义。一些关乎自然变化的句子,杨康能够理解,全文他也就知道一小半释义。

    大楚正和元年四月初五,杨康跟着父亲下地种稻,他们家种的主要是旱稻。一大早杨康就起来了,拿出《千字文》读了一遍,父亲就起来了。早餐每人两个鸡蛋,一碗白米饭,一碟加了油和盐巴的煮野菜。

    “康儿,一会路上遇到人,要叫人知道么?”,儿子平日特别调皮,对村子里的长辈也不礼貌,经常打架,被村里人找上门好几次。

    “知道了,父亲,我已经是读书人。知道该说些什么,您放心。”,这次春耕是整个杨树村都动了起来,他们来到租赁的田地,土已经翻过了,母亲扛着一袋子稻种。父子两个一个拉犁,一个扶着,杨康虽然八岁各自却并不小,他走在前面,土质已经很松软了,刚开始他浑身都是劲,走的很快。

    因为下过雨,泥土还有些湿,脚踩在上面有些凉,一上午他们一家也就种了两亩地。中午实在地垄上吃的午饭,杨康的肩膀已经红了,好有些疼,他在脑海中默读《千字文》想着文章的释义。

    他们正在种稻的时候,远远的有一大群人,有骑马的,有开路的,身长穿着灰色短打,带着圆帽的应该是差役。马上的是一个四十岁,脸胖乎乎笑眯眯的男子,村长赶紧上前见礼,从传过来的声音,原来是龙溪县的县尉,为了春耕保驾护航。

    其实他们家租的田地,就是他家的,说什么保驾护航,还不是过来看看大家用没用心。毕竟到了夏收的时候,地里的产出至少六成是属于他的。

    种地的都是一些皮肤黝黑的老农,八岁左右的孩子也不少,帮着下种,埋土。他们也就在田野呆了不一会,看到农夫们都很认真,满意的离开了。

    他们一家三口一直忙到天黑看不清路,才结束回家,杨康已经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了。草草的洗干净,吃了剩下的干巴的黍米团子,这是一种黍米和野菜加一点盐巴蒸煮出来的食物,特别难吃,干涩的塞在嗓子眼,不喝水根本就下不去。

    大楚王朝经常会有儒生写一些悯农的诗句,夫子就教了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好的反应了当下农夫的一生,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都没有直起过腰来,太过劳累,他早早就睡下了,根本就没有心思读书。

    半夜起来如厕,肌肉酸疼的,他要扶着床沿才解决了憋了一晚上的肥水。天刚刚亮,新的一天开始,杨康麻木的跟着父亲和母亲,机械的笑容,打招呼。

    昨天一共耕种了六亩地,今天的地块小一些,会轻松一点。他走的很慢,几乎是挪着到了地头。剩下的几亩都是东一点西边一点,而且大家种的都是稻种,还是一家的种子。

    还是一样的操作,今天比昨天好一些,酸疼的肌肉很快就习惯了,今天也许是地比较零碎,反而速度很快,中午吃完饭,一会儿功夫就都弄完了。

    回到家就等着稻种出苗后,需要喂肥,主要是草木灰和人工肥。不过杨康发现家里没有沤肥这一步骤,他就把自己从书中看到的方法:挖一个大池子,加入烂树叶,杂草,腐烂的瓜果全都放到一起把尿液和米田共也弄到一起,在大坑的上面用模板盖好上面铺上厚厚的干草,保证密闭性。

    也许是书本上面的知识,杨老汉就信了了,父子两人在自家门前挖了两个大坑,把收集到的树叶和烂的,臭的全都倒了进去。

    三天假期很快过去,杨康又开始上学的日子,三天时间他的肤色深了几个度。第一节课,夫子就把教的那首诗让人起来背诵,突然的抽查真的是弄得大家手忙脚乱,最后大家都挨了罚,就连杨康也没有逃脱,他背错了好几个字。

    “杨康,你也种地了?我也是,父亲带着我回老家,我帮着挖洞,可好玩了,抓了一只田鼠,真是可爱极了。只是我还没玩多久,就被姐姐抢走了,真可气。”小胖子喋喋不休的分享他假日的快乐,他并不知道同窗可是做了三天的老黄牛。

    “皮山河,你就知道玩,我可是在家读了三天书,《千字文》全文已经可以默写下来。”说着,骆轩就拿出一叠写好的,等着两个朋友的夸奖。

    皮山河看了一眼,就没了兴趣,他本来就不喜欢读书,还是被父亲强制的进学。杨康连看都没有看,一个人看着那些同窗没心没肺的玩着,感受到古代阶级之间巨大的差距。

    春耕后的第一天,夫子并没有留作业,下学后皮山河请两人去米婆婆家吃米肠。她的小店在偏僻的一条小巷子里,过来吃饭的大多数是码头抗大包的,还有就是他们这些孩子。

    小店在她家的院子中,已经有人在吃了,皮山河对这里很熟悉。